文/張凱睿(中國傳媒大學)
冰雪產業一般是指以冰雪為資源,圍繞其開發利用而形成的相關產業的綜合。包括“冰雪運動、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的冰雪核心產業和“冰雪科技、冰雪人才、冰雪商貿、冰雪金融、冰雪交通”等冰雪關聯產業,二者互構形成有機協調的“4+X”冰雪全產業鏈條。吉林省坐擁珍貴且獨特的冰雪資源,遵循總書記提出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響應“三億人上冰雪”的號召,借北京冬奧會的契機,努力做大做強冰雪產業,持續釋放冰雪紅利。吉林省規劃到2025年,全省冰雪產業總規模達到2500億元,成為世界知名的國際冰雪旅游勝地,成為“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重要承載區。
2020年,我國有各類滑雪場778家(包括63家因疫情等因素暫未對外營業雪場63家),滑雪人次1288萬。在冰雪運動方面,“品質滑雪在吉林”基本已成為業界共識,全國700多座滑雪場中有54座位于此。2020年僅北大湖、萬科松花湖兩大滑雪場接待滑雪游客就達到107.4萬人次。
此外,吉林省有著悠久的冰雪運動歷史,曾多次承辦各大專業級和群眾級冰雪運動賽事,包括2007年的亞洲冬季奧運會、長春凈月潭瓦薩國際滑雪節等。歷年來吉林省為國家輸送大量冰雪人才,初步統計代表國家參加冬奧會的運動員共102人,斬獲5枚金牌、14枚銀牌、9枚銅牌。在2020-2021雪季,吉林省總工會撥付1000萬元資金開展“冰雪季·惠職工”補貼,引導滑雪運動更加大眾化。
冰雪旅游業作為吉林省冰雪產業發展的總牽引,目前在省內已基本形成“西冰東雪”的產業格局。省內東部的“長吉都市冰雪運動與休閑度假區”和“大長白山冰雪生態度假區”兩個產業集聚區已經初具規模;西部的松原查干湖、白城向海、莫莫格等“冬捕文化”經濟區也頗具吸引力。
自2020年起,吉林省文旅廳展開一系列以冰雪為主題的推介活動?!凹d玩雪”共推出3大類、9個系列、共32條“吉”字號精品冰雪線路,系列冰雪活動近300項。采用“冰雪+度假、冰雪+溫泉、冰雪+冒險、冰雪+民俗”等“冰雪+”的方式與其他產業能融盡融,攜手一汽集團開展“駕紅旗車·游新吉林”,一路賞凇滑雪,是與工業相融合的典型范例。與此同時舉辦多項節慶活動,如吉林國際霧凇冰雪節、長春冰雪旅游節、查干湖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等。
冰雪文化在整個冰雪產業的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正所謂冰雪產業的發展需要以冰雪文化“鑄魂”。冰雪文化雖然無形,卻寓于冰雪產業發展中。如今文化已然成為提升經濟價值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吉林省內各文化團體不斷推陳出新,借曲藝、音樂、實景演出等藝術形式全方位展示冰雪文化的神韻,用雜技、舞蹈、冰燈等表現方法多層次呈現冰雪文化的魅力,提升冰雪文化的品位。實景演出《凇雪江城》、藝術繪畫《冰雪絲路圖》、民俗儀式查干湖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都將冰雪與文化進行了巧妙融合,進一步豐富冰雪文化內涵。
表1 近六年吉林省支持冰雪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梳理表
冰雪裝備是各類冰雪運動開展的基礎,且該環節處于產業鏈上游。目前發展雖略顯滯后,但發展空間廣闊。吉林金侖科技公司研發出國產首例滑雪模擬器;百凝盾冰刀技術世界領先;寬溫鎳氫電池已在雪地摩托車、清雪車等冰雪車輛上批量應用。同時,吉林省高度重視冰雪裝備制造業中的產品創新困境,通過與國內外先進的企業與投資商合作,逐步推動吉林省成為冰雪裝備制造業上的重要研發、生產與交易中心。
1.政策優勢
吉林省政府向來重視當地冰雪產業的發展,自2016年起至今已連續出臺多個支持冰雪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意見。
2.資源優勢
吉林省地處冰雪黃金緯度帶—北緯42度,和阿爾卑斯山脈、落基山脈并稱為“世界三大粉雪基地”。冬季平均氣溫在零下15度左右,雪量大、雪質優、雪期長,極其適合冰雪運動的開展。除了獨特的自然資源外,吉林省作為48個民族聚居的省份,還有絢爛的民族文化資源。例如鄂倫春族、赫哲族等傳統的滑雪和狩獵項目以及達斡爾族傳統的滑冰等特色民族資源都有著天然的吸引力。
1.產業鏈不完善,關聯產業發展落后
對整個冰雪產業而言,上下游產業間良好的協同發展十分重要,從上游的冰雪裝備制造、冰雪服裝生產,到滑雪滑冰場地的建設,繼而到冰雪場所的交通、住宿、紀念品等環節,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冰雪產業鏈。而就目前發展來看,吉林省冰雪產業鏈在一些環節上,尤其是冰雪裝備制造業這一環節上產業鏈薄弱,規模效益和產業集中度都處于較低水平。
2.缺乏獨特且知名度高的冰雪產業品牌
近年來吉林省一直在不斷提升自身的冰雪影響力,也推出很多豐富的冰雪文旅IP,但大部分景區仍缺乏與自身風格相匹配的定位,與黑龍江相比,仍缺乏強有力且獨特的冰雪品牌。長白山雖逐漸破圈,但是其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更適合度假型游客而非參觀型游客,目標客群相對狹窄。吉林市的“霧凇、溫泉、滑雪”品牌的知名度也不高,霧凇由于受氣候因素的影響較大,存在著極強的不確定性。松原的查干湖冬捕雖是民族文化與冰雪的有機融合,但也存在著項目單一的問題。
3.冰雪領域專業人才相對缺乏
產業的迅速發展,人才是核心動力。由于冰雪產業時間上的不連續性(受限于每年4個月時長的雪季)與空間上的局限性(只能在特定地區),人才的培養更是困難,大部分冰雪行業從業者都缺乏工作的連續性,提高專業水平的積極性則更為缺乏。部分冰雪企業管理者為了搶占市場,在缺乏對冰雪產業系統規律認知的情況下盲目上馬;部分冰雪運動教練員為了眼前的回報未經專業訓練就上場教學,教學能力與專業素質堪憂。隨著北京冬奧會的開展,北京等一線城市對專業性冰雪人才的吸納進一步使得省內冰雪人才的供給端壓力更大。
4.省內市場基礎相對薄弱
冰雪產業又注重體驗性,冰雪裝備的購置、冰雪目的地的食宿交通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從冰雪產品的價格來看,萬達長白山、北大湖等滑雪場的平時單日滑雪價格都在500元以上。供給端高昂的價格和當地居民有限收入之間的矛盾大大限制了本地客群進行冰雪消費的意愿與能力。以至于參與冰雪產業的客群大多是來自一二線城市的高凈值人群,省內的市場基礎反而相對薄弱,群眾進行冰雪消費的積極性不高。
1.推動冰雪交通業,增加出行順暢度
在航空發展上,推動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延吉朝陽川國際機場繼續向國際航空港邁進,將長白山機場、松原查干湖機場建設成為省內重要的旅游航空港;增加與省外客源所在地的直飛航班。在鐵路發展上,加快開通東北區域主要城市前往長吉度假區和白山度假區的車次。在公路發展上,力爭構建起各主要城市可以直通景區的路網系統。
2.繁榮冰雪商貿業,提升服務便捷度
在餐飲上,突出“吉菜”綠色天然的特點,借此提升附加值;在住宿上,合理布局民宿與星級酒店,引入度假型、客棧等多種住宿形態;在紀念品開發上,多布局具有東北特色的商品,將既帶有東北特色又易于為大眾接受的商品開發出來,形成特色文旅產品。
3.利用冰雪數字業,增加線上知名度
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打造統一的冰雪信息平臺,利用“互聯網+冰雪”的模式,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吉林省冰雪產業數據庫,同時上線電子政務及服務等要素,將大大小小的景區囊括入線上平臺,實現信息化和精細化管理。利用VR、AR等技術打造線上冰雪平臺,將冰雪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
無論是冰雪運動還是冰雪旅游,其迅速發展都離不開有力的對外營銷,做好冰雪品牌的對外宣傳也是冰雪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吉林省應抓住幾大目前已有的節慶活動品牌:長春凈月潭瓦薩國際滑雪節、查干湖冬捕節、吉林霧凇節、長白山粉雪節,進一步將其推向市場,同時多舉辦與節慶相關的周邊活動。圍繞長白山國際冰雪服務中心,發展長吉都市圈和長白山地區兩個大型集聚區,打造“一心、三廊、兩區、兩環線、多節點”的冰雪產業空間發展格局。充分利用目前基本形成的“西冰東雪”產業格局,打造出不同區域的差異化發展特色,在不同地區形成相對獨立的冰雪品牌。
充分發揮省內高校的作用,在體育、舞蹈、藝術等院系開設滑雪、冰雕、文旅等相關專業,鼓勵高校與省內企業開展合作,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學生為企業持續輸送新鮮血液。培育一批兼具理論水平與實操能力的指導員與教導員。為冰雪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推動冰雪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吉林省2020年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在校生數量共317.03萬人。推進冰雪活動進校園既可以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又可為冰雪產業的發展固本筑基。針對當地群眾消費能力較弱的情況,各滑雪場可以利用如冰雪惠民年卡或優惠券等方式,通過適當補貼來提高當地群眾的冰雪消費意愿,進而培育消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