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珂涵(河南大學歐亞國際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的定位,強調堅持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基于當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中國歷史變更的同時也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崛起,在經濟與網絡以及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了解與傳承中國優秀文化遺產,無疑在文化自信與文化輸出上格外重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每一位傳承人“孤獨”的跋涉,每一件作品都包含著對國家、對民族、對歷史的熱愛。文化種類豐富多彩的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汴繡就是在這片土地中孕育出來的藝術瑰寶,汴繡用內斂呈現端莊的華貴,圖案規整秀麗相結合并具有美好寓意,這正是它自己獨特的歷史與文化氣韻。汴繡藝術從初步發展到繁榮、沒落再到復興,用了上千年的時間。在這期間,這門古老的藝術一直在艱難地向前發展,為了更好地適應歷史發展,與各歷史階段相融合,這無疑是一條遍布坎坷的漫漫征途。然而,讓我們值得高興的是,汴繡并沒有在歷史長河中失去希望,反而更加凸顯出了自己的勃勃生機。汴繡初始于宮廷,之后在民間廣泛流傳,但汴繡在學術界并沒有受到較高的關注度,缺乏理論上的系統研究。傳承和發揚汴繡藝術,充分了解大眾對于汴繡的態度,可以增強大家對汴繡歷史文化的了解,也能讓汴繡在傳統藝術文化中“活”起來。本次調研主要在河南開封進行,為了擴大調研范圍,在線上也進行了同步宣傳。其中在校學生58.33%,高校教職工12.5%,藝術從事者占比8.33%,科學工作者18.75%,自由職業者2.09%。
為更詳細地了解大家對于汴繡藝術文化的認識,首先我們調查了大家是否了解開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對哪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感興趣。在調研報告中我們發現大家對于“聽說過一些”的占比達到了79.17%,“知道很多”的占比僅有14.58%;而在“汴繡、木版年畫、木雕”的感興趣程度中(圖1),“汴繡”的占比達到了52.08%,“木版年畫”占比41.67%,“木雕”占比6.25%,從此可以看出汴繡的吸引度比較高。在詢問到“是否愿意學習‘汴繡’時”,81.25%的人是持“愿意”觀點。
圖1 大眾對于開封傳統文化了解程度占比
當問及汴繡的價值時,從特點來看:“典雅大氣、古樸韻味”占比都達到了66.67%,“工藝精美、質感輕柔”分別占比62.5%和56.25%。(表1)從收藏價值來看:“傳承技藝”占37.5%。保護汴繡傳統文化藝術,83.33%的人是傾向于“避免汴繡藝術傳承和中斷”,75%的人認為是應促進汴繡藝術的多元化。
表1 “汴繡”吸引大眾的特點
對于如何讓“汴繡”走進大眾視野的看法,我們在問卷中了解到大家更希望擴大市場且銷售渠道多樣化,將汴繡文化與漫畫、游戲等元素相結合,增加與汴繡相關的文創產品,以及提高汴繡的知名度。隨著文化工業時代的來臨,藝術生產也趨于工業化,而手工藝術的發展由于成本高、生產流程復雜、效益低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民間藝術都致力于探索在藝術生產的工業化時代來臨之后,在新的眾多流行、通俗的藝術門類興起之后,如何讓汴繡藝術在新時代的變化中穩定對接,找到新的表達方式與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相結合。如何讓汴繡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融入當代生活,并且有所創新、有所發展?這不僅需要傳承人的實踐和探索,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參與。我們深知“文化需要傳承,藝術需要研究”,由此我們對于汴繡發展道路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汴繡題材十分廣泛,最常見的則是繡畫類、動植物類、風景類以及人物類。如果可以讓汴繡與流行文化相結合,讓汴繡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美術的樣式,使其與現代油畫以及當代流行文化相融合打造出大眾喜愛、辨識度更廣的現代汴繡。首先,在汴繡創作的同時分析傳統汴繡獨特的藝術風貌和審美情趣,總結傳統汴繡藝術應用轉化的基本規律,對汴繡傳承與發展進行深入探索。設計出新穎的汴繡現代化傳承的產品,這樣可以使汴繡更大程度地進入大眾視野,同時也為傳承與發展提供新思路。探索汴繡與生活中的其他設計融合,例如服裝設計、包裝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書籍裝幀設計等。通過不同的形式和載體,甚至實現跨界的融合,讓傳統汴繡文化潛移默化地融入大眾日常生活之中。
其次,在推廣上打造“汴繡+科技”,將汴繡與科技相結合,使汴繡圖案“活”起來,在這一方面,敦煌的宣傳就是非常好的例子,設計師將敦煌傳統紋樣與手帕、絲巾相結合,在顧客挑選的同時可以觀看一段視頻,使用虛擬技術搭配與挑選屬于自己的敦煌傳統紋樣絲巾。這不僅是一種文創產品,更是傳統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的創新,汴繡的傳承與發展同樣可以借鑒這種方法打造出現代化的文創產品,形成更高效的宣傳推廣。例如疫情期間許多博物館推出的線上博物館,給人非常舒適的觀感體驗。那么汴繡的一針一線也可以與虛擬設備結合,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身臨其境”,近距離觀察汴繡作品的形成給大眾更完美的交互體驗,使汴繡文創以更加科技、更加新穎的方式出現在大眾視野。這從另一個層面看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全體市民之間的互動與結合。
圖2 “汴繡”的收藏價值在大眾心中的占比
最后,汴繡也需要進行“生產性及可持續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意在關注傳承能力是否有所提升,而不是重點關注汴繡的經濟市場效益,機器制作而成的汴繡是文化價值在市場的變現,機繡線條僵硬質感大不如手工刺繡,如果大量生產機繡將會使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很快消耗掉。
生產性保護可以使汴繡更緊密地融入人們生產生活,不僅帶動起汴繡傳承人的積極性,提高傳承技藝水平,擴大推廣區域,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改善民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如此便形成了一種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形成可持續性保護使汴繡發展更有生機。但真正實現“生產性及可持續保護”還需藝術從事者和普通市民相互配合,同時汴繡等民間藝術的形成離不開所處的傳統生態環境,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多半是口傳心授,維護好傳統技藝的文化生態,更好地培養傳承人技藝與汴繡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傳統技藝與現代經濟社會也需要進行磨合,使傳統工藝與現代社會環境更融合。
汴繡在發展與傳承的過程中出現的宣傳難、精湛技藝傳承難、從業者少、大眾關注度不高等問題,這些也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遍存在的問題。古樸的花紋、古老的技藝是吸引大眾喜愛的關鍵,如何順應時代發展,如何與新時代相融合,如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有生機,這都需要非遺傳承人的經營智慧。
正如汴繡技藝傳承人苗煒花費兩年時間完成的《賦彩八十七神仙卷》汴繡作品,《八十七神仙卷》原作品是一幅絹本白描長卷,苗煒認為如果單純使用原作白描的處理方式可能不太適合現代人的審美,于是她對畫作進行重新設計,最終采用了“賦彩”的形式,用一針一線使傳統的《八十七神仙卷》更加豐富多彩,使作品擁有宮廷氣質的同時又有藝術欣賞的人文風韻,賦予了作品新的生機,她的再創作也獲得了大眾的一致好評。這不僅是汴繡藝術上的再豐富,也是對傳統中國畫的另一種宣傳方式,作品保留了中國畫平面造型,又具有汴繡獨特的表現手法,賦予畫作立體質感使之具有另種藝術氣質。
由此可以看出,保護好傳統技藝的精華部分離不開傳承人以及各領域藝術從業者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讓傳統工藝更加貼近現代生活,形成良好的振興傳統技藝的文化氛圍。通過一位位傳承人的探索讓傳統與現代、工藝與生活相輔相成,防止市場經濟以及現代化發展對傳統工藝造成破壞,使不同的群體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的熱潮中來,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將文化自信真正落實到行動上,激發出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創造力,讓蘊含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地實現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