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洋(成都理工大學)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體制機制,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等突出問題,著力彌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鄉村短板[1]。隨著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與中央農辦《關于統籌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的意見》(農規發〔2019〕1號)等重要文件的發布,先后提出了探索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等村莊類型以及村莊的發展戰略。
2019年,自然資源部發布的《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村莊規劃促進鄉村振興的通知》中明確提出2019年年底基本明確村莊分類,并正確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在縣域層面基本完成村莊的布局工作。因此,村莊分類有著更多的意義與價值,在借鑒學術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試圖結合縣域國土空間規劃的實踐,積極探索西藏地區的村莊分類方法,為西藏地區的鄉村振興以及國土空間規劃提供技術支撐。因此,本文以拉薩市曲水縣轄區的村莊類型分類為案例,探索適合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縣域村莊分類方法研究。
本次研究區為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曲水縣。曲水縣位于拉薩市西南部,位于西藏腹地,地理位置是北緯29°14′至29°36′,東經90°21′至90°04′。全縣東西長68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1680平方公里。
曲水縣的主要地貌類型有不同切割程度的山地、寬谷、洪積扇及沖積平原等。地貌可劃分為高山地貌和河谷地貌兩大地貌單元。雅魯藏布江和拉薩河谷交匯處的河谷地帶,地勢主要特點是北高南低,西東高,中部低,北陡南緩。按地貌區劃屬于“一江兩河”流域寬谷區,區內峰巒重疊,山勢雄偉。
曲水縣下轄2個鎮,4個鄉,17個行政村,140個村民小組。2019年,曲水縣共有戶籍人口37333人,其中個體戶36976人,集體戶357人。共有常住人口37322人,其中農村常住人口31580人,城鎮常住人口4229人。曲水縣縣域村莊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鄉村人口主要集中在縣域南部的雅魯藏布江、拉薩河的河谷地帶。各鄉鎮中,曲水鎮、達嘎鎮人口相對較多。現狀縣域村莊人口分布呈中部相對集中,縣域周邊村莊人口減少的特點。
村莊分類發展多樣化,很多學者通過建立指標體系對村莊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來確定村莊分類。早期國內眾多學者也提出了一些村莊的分類方法,有地形地貌劃分法、形態特征劃分法、經濟發展水平劃分法、主導產業劃分法等[2]。這些方法比較單一,也沒有從多個維度對村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后來也有學者提出通過相應指標體系來進行村莊類型劃分,如二元結構轉型的村莊分類[3],兩級三步法[4]等。但是從這些方法所構成的指標體系中看,由于西藏地區的特殊性,很多方法很難對西藏地區的村莊類型分類進行評估,不適宜新時期的西藏地區村莊分類。
根據《西藏自治區村莊規劃編制技術導則(試行)》的要求,提出將村莊分為集聚提升(河谷農區、高寒牧區)、城郊融合、特色保護、守土固邊、搬遷撤并、其他類六種類型統籌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基于研究區為拉薩市曲水縣,在對曲水縣進行現狀評估之后,本文在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下,結合曲水縣的地理區位以及村莊發展情況,將曲水縣的村莊類型進行更細化的分類,其中由于曲水縣不處于邊境地區,因此取消守土固邊類的劃分。
本次分類從四個維度進行村莊分類,四個維度分別為村莊文化、村民生存、村莊發展、城村聯系。再通過國土空間規劃政策并且在充分征詢村民意愿的情況下進行村莊分類的修正。
研究中所用的縣域村莊點位分布圖、重點設施布點圖等來源于曲水縣有關部門;村級統計數據來源于曲水縣統計年鑒,并且還有各部門通過手寫的村落情況;其中特色保護名錄以及各項規劃資料與圖件由曲水縣各部門提供;通過與曲水縣所轄6個鄉鎮的主要負責人進行深入訪談,獲得有效訪談資料6份。
按照《西藏自治區村莊規劃編制技術導則(試行)》中所要求的村莊劃分類型,結合曲水縣的村莊發展情況,在指標的考慮過程中盡可能以生態保護與人民安全為主進行指標的設置,提出符合曲水縣的村莊分類依據以及指標(見表1)。
表1 村莊分類的參考指標
集聚提升類:(1)J1:中心集聚型村莊:在已有法定規劃中確立為中心村的村莊;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服務于周邊的村,如有完小、幼兒園等的;國家、省相關試點示范的村;人口總量大、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村莊;搬遷撤并后新建的社區或村莊。(2)J2:治理潛力型村莊:生態環境脆弱或惡劣,但是可以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實行有效治理,并且具有相對穩定的形態、組織的可作為集聚提升型的村莊。
特色保護類:(1)T1:特色名錄型村莊:被收錄進各級政府所頒布的各類特色保護名錄內的村莊。(2)T2:其他特色保護型村莊:被收錄進各級政府所頒布的各類特色保護名錄內的村莊。
城郊融合類:(1)C1:縣鄉鎮單位駐地型村莊:縣級行政單位所轄村莊以及鄉鎮政府駐地所在的村莊。(2)C2:園區覆蓋型村莊:位于縣級以上確定的經濟開發區、工業、農業園區的村莊。(3)C3:城郊發展型村莊:城鎮發展所進行規劃控制的非城鎮建設用地內的村莊以及具備城郊融合發展條件的村莊。
搬遷撤并類:(1)B1:生態不宜居型村莊:周邊大型污水處理場、垃圾填埋場等不利于生存的村莊;通過生態工程治理也難以繼續生活的村莊;位于自然保護區內、緩沖區內,根據有關要求需要強制搬遷的村莊。(2)B2:災害頻發人口流失型村莊:各類自然災害危及人民財產安全的村莊;人口流失嚴重,宅基地荒廢率高,村民搬遷意愿強烈的村莊。(3)B3:城市發展影響型村莊:因重大國家項目建設或城市發展需要而確實有必要搬遷的村莊。
其他類:定位不明確的村莊。
村莊類型受到自然地理條件(土地類型、地質坡度、自然災害情況,等等)以及社會經濟條件(人口規模、經濟總量、產業結構情況,等等)的制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社會經濟條件的稟賦差異,決定了村莊類型發展的方向以及不同的鄉村振興戰略。
因此,本研究基于曲水縣的情況,綜合考慮村民生存、村莊文化、村莊發展等方面,對曲水縣的村莊按照各項指標進行村莊分類,并且采用村莊分類模型(VillageClassificationModel,VCM)[5],將村莊通過客觀的指標標準分為五大類十一小類的具體類別。在進行分類工作的時候,VCM可以看作是一套人機交互式的“濾網式”的分類模型,將不同的村莊放入VCM,不同的村莊類型會被按照村莊特征“濾”出來,達到村莊分類的目的。根據西藏地區村莊的發展和保護的底線,以及參考流程化濾網式層級篩選,當村莊兼具多項屬性之時,分類首先確定是否具備文化特色保護的特色保護類,其次考慮村莊是否屬于生態脆弱生態保護地區的搬遷撤并類,再參考其與城鎮發展聯動的可能劃定為集聚提升類,緊接著鄉村城鎮的距離以及融合發展的方向的城郊融合類,最后是無法根據資源稟賦進行定位的其他類,即村莊分類優先級為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其他類,具體的實踐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村莊分類模型
通過村莊分類的模型進行村莊分類,最終將曲水縣的17個村莊類型按照分類依據以及VCM模型進行劃分,按照之前確定的村莊分類優先級情況,最終確定了17個村莊的村莊類型。
在村莊初次分類的基礎上,結合曲水縣已有的“三區三線”劃定成果,修正搬遷撤并類、城郊融合類等,并且對村民進行意見咨詢,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進行村莊分類的修正。
通過修正后,最終17個村莊分類可以得出,曲水縣村莊分類為:特色保護類7個,搬遷撤并類2個,城郊融合類5個,集聚提升類3個。
本文從村莊四個維度評價出發,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的管控要求和功能分區,構建識別村莊類型的基礎指標和識別方法。通過實地分析對村莊類型進行篩選,為西藏地區下一步的村莊規劃奠定基礎。
同時,筆者在實例中也發現此方法的不足之處。一是指標較多,且收集方面眾多,西藏地區的部分村莊資料缺失而無法得出相應結論。后續是否能進一步篩選簡化指標,決定了是否能方便地進行快速識別。二是雖然對村莊分類設置了多重要求與限制,但是村莊依舊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導致難以分類識別。三是西藏地區的要求與內地情況大多不同,在進行村莊分類的同時也要注重村民意愿進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