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整體疆域觀下中國邊疆的意蘊探討

2022-03-23 09:58:36劉清濤
云南社會科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建構歷史

劉清濤

回顧近年來建構中國邊疆學的討論熱潮,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界對何為邊疆或說邊疆的本質進行了多學科多角度的深入探討。一些視角和觀點的分歧,使得邊疆學建構呈現不同的發展方向,反映了中國學界對邊疆問題和邊疆學學科建設思考的方興未艾之勢,以及中國邊疆研究的不斷推進。因此,筆者不揣谫陋,嘗試從整體疆域觀的視角,對中國邊疆的本質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觀察中國邊疆增添一個視角,一些看法難免粗疏,望方家批評指正。

一、近年來學界有關邊疆本質屬性的討論

近年有關邊疆本質、邊疆概念及定義的探討,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邊疆“建構論”和“實在論”之爭。近年有關邊疆本質的探討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邊疆“建構論”和“實在論”的論爭。建構論者強調政權對邊疆的界定,包含了政權對某一邊疆地帶的認知、統治目的、所能使用的統治手段資源等主觀因素。建構論者并非不承認邊疆地區的客觀條件,而是強調主客觀結合。如周平教授認為:“國家是否把邊緣性地帶分為邊疆,如何進行邊疆建構,如何治理邊疆,主要取決于國家治理的需要”,“邊疆不是純客觀的產物,而是主客觀的產物和結果。從主觀方面來看,是否是邊疆取決于統治者對疆域邊緣的認知;從客觀方面來看,這些邊緣區域與核心統治區有著地緣、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的差異,而當統治者把這些區域看作異質性區域時,就形成了國家的邊疆”。①周平:《中國邊疆政治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年,第428、430 頁。吳楚克教授認為:“邊疆的本質是指人們活動的特定區域,這個區域被組織起來的統一的機構認定為遠離中心區域,并行使有效的管理。邊疆的根本特征是變動,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邊疆始終在變動當中,不變的是邊疆始終指邊緣區域。”②吳楚克、馬欣:《解構邊疆觀與重構邊疆學》,《思想戰線》2018 年第2 期。總之,邊疆建構論最基本的特征,是強調政權為治理的目的而對“邊疆區域”的界定,多屬于政治學的視角。如有學者進一步稱,“新邊疆觀認為邊疆就是國家治理中國家權力存在管控風險的邊緣性區域或領域”。①方盛舉:《新邊疆觀:政治學的視角》,《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2 期。

楊明洪教授針對建構說提出了邊疆實在論,認為“在‘王朝國家’的國家形態下,邊疆是建構起來的,而在民族國家這樣的國家形態下,邊疆是無法建構的,至少作為地理邊疆是無法建構的”;在現代國家內一個地區為邊疆地區乃是其相關屬性和功能決定的。②楊明洪:《反“邊疆建構論”:一個關于“邊疆實在論”的理論解說》,《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1 期。邊疆建構論和實在論的“對立”引發了很多學者的探討,一些學者在各方討論基礎上做折中或超越。③參見朱金春:《邊疆研究的本體論轉向——“邊疆實在論”與“邊疆建構論”之爭鳴再討論》,《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5 期;朱碧波:《中國邊疆學:學術爭鳴的回顧與學科發展的前瞻——基于“邊疆建構論”與“邊疆實在論”爭鳴引發的思考》,《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3 期。

二是“一般邊疆學”的問題。另一個重要的探討方向是以孫勇教授為代表提出的“一般邊疆學”的問題。“一般邊疆學”認為邊疆是人類從部落到現代國家,在領地和疆域劃分中一直存在的現象。邊疆現象根植于人群的生存本能,從遠古時期的部落領地劃分,到今天的太空、網絡空間的競爭,都反映了群體及其構成的國家間勢力范圍劃分中的介入與反介入、認定與反認定、擴張與收縮、整固與分離等活動的“邊疆”博弈。由此,探討“邊疆”博弈的具體內容,再應用于維護邊疆的利益與加強邊疆治理等。④參見孫勇、王春煥、朱金春:《邊疆學學科構建的困境及其指向》,《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 期;孫勇、王春煥:《時空統一下國家邊疆現象的發生及其認識——兼議“邊疆建構論”與“邊疆實在論”爭鳴》,《理論與改革》2018 年第5 期。可以說,這是一種新的邊疆研究思路。

三是基于中國邊疆歷史和現狀的中國邊疆學構建的探討。以中國邊疆歷史發展為基礎,結合今天邊疆治理、發展的需求,探討中國邊疆的內涵,強調中國邊疆學不脫離中國國家這一特定背景,圍繞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邊疆這一特定對象構建中國邊疆學。這是有著歷史學研究背景,同時關注中國邊疆歷史與現狀問題的多數學者對中國邊疆學學科建設的一般主張。⑤自20 世紀90 年代邢玉林《中國邊疆學及其研究的若干問題》(《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 年第1 期)之后,近年來相關探討有馬大正:《關于中國邊疆學構筑的學術思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 年第2 期;馬大正:《當代中國邊疆研究(1949—201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年;馬大正:《中國邊疆學構筑再思考——“三大體系”建設之我見》,《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1 年第1 期;周偉洲:《關于構建中國邊疆學的幾點思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 年第1 期;邢廣程:《開拓中國邊疆學研究的新局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 年第2 期;李國強:《開啟中國邊疆學學科建設新征程》,《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8 年第1 期;李大龍:《“中國邊疆”的內涵及其特征》,《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8 年第3 期;李大龍:《試論中國邊疆學“三大體系”建設》,《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0 年第2 期;張云:《中國邊疆研究的內涵和特征芻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8 年第3 期;方鐵:《論中國邊疆學研究的多學科合作》,《中國邊疆學》第11 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年;等等。

四是從民族文化等角度探討邊疆的本質屬性。一些學者從民族文化角度觀察中國邊疆,認為中國邊疆本質特點在于民族等因素。這一觀點與民國時期一些學人強調文化差異是決定一地構成邊疆的重要因素相類似。⑥參見姚大力:《中國邊疆的基本特性》,《學術月刊》2019 年第2 期。

上述探討,也激發筆者嘗試對中國邊疆本質問題做些思考。而中國學界有關歷史上的中國及其疆域范圍問題的探討觀點,可為觀察中國邊疆的構成與分布以及探討其本質問題帶來啟發。

二、整體疆域觀與整體邊疆觀

20 世紀50 年代到60 年代初,中國史學界展開了一場關于歷史上的中國及其疆域范圍的大討論。20世紀70 年代末到80 年代,該討論又繼續進行。從20 世紀90 年代到進入21 世紀以后,相關探討逐漸減少。參與討論的學者包括白壽彝、范文瀾、翦伯贊、劉大年、孫祚民、方國瑜、何茲全、翁獨健、譚其驤、楊建新、周偉洲等,討論的根本問題就是歷史上的中國是僅指中原王朝政權及其范圍,還是包含了中原王朝和周邊各民族政權及其共同范圍。由此形成兩種確定歷史上的中國范圍的方式,一種是以今天或某一時期的國土范圍為框架,以此上溯去框定整個歷史時期中國的疆域范圍,另一種則強調中國疆域有一個不斷變化的歷史發展過程,各歷史時期的中國疆域只能以當時的皇朝統治范圍來確定。①參見劉清濤:《60 年來中國歷史疆域問題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 年第3 期。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討論中,多數學者都贊同歷史上的中國不能以各個中原王朝范圍來界定。如方國瑜先生指出,“王朝的疆域,并不等于中國的疆域”,如果以歷代王朝疆域為國土范圍,強調變更伸縮,“將至某些地區的歷史,有時在中國歷史之內,有時在中國歷史之外,豈不把這些地區的歷史斬斷,如何能作系統的闡述呢”,“總之,中國歷史,既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各族人民的歷史,就應該包括他們的全體歷史,不能‘變更伸縮’”。②方國瑜:《論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方國瑜文集》(第1 輯),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年。原文載《學術研究》1963 年第9 期。

譚其驤先生的主張影響較大。他指出:“新中國的學者不能再學楊守敬的樣兒,僅僅以中原王朝的版圖作為歷史上中國的范圍。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各族人民包括邊區各族所共同締造的,不能把歷史上的中國同中原王朝等同起來”,“我們是拿清朝完成統一后,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具體說,就是從18 世紀50 年代到19 世紀40 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范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范圍。不管是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范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范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政權”。譚其驤先生認為,這樣一個范圍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并能反映近代失去的領土。③譚其驤:《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 年第1 期。

這場討論雖然沒有明確的結論,但筆者認為,討論“聲漸消”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今天的學者們,都不會狹隘地以歷史上各個中原王朝及其范圍為中國,而將某具體王朝范圍之外的中國一些邊疆地區視為當時的中國之外。方國瑜先生提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有學者進一步認為該“整體性”包含了“內地與邊疆是一個整體,少數民族與漢族是一個整體,中國古代史與中國近代史是一個整體”④潘先林、張黎波:《西南邊疆早期現代化的主要現象及其與國家安全之關系》,《思想戰線》2011 年第2 期。相關論述另參見潘先林、譚世圓:《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是現代中華民族建設與認同的基石——方國瑜〈論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研究之一》,《思想戰線》2019 年第2 期。。亦有學者指出,“中國的歷史是中國境內各民族——無論文化高低,地域遠近,是漢族抑或非漢民族——共同締造的;中國的版圖是由中原和邊疆共同組成的;現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繼承”⑤胡阿祥:《何謂歷史?何謂中國?》,《新世紀圖書館》2012 年第8 期。。這樣整體性看待歷史中國疆域的原則,可稱之為歷史整體疆域觀,或簡稱整體疆域觀。

這樣一個整體疆域包括邊疆與內地,這就可以給觀察和研究邊疆帶來不一樣的視角——即討論中國邊疆的時候,視野也不能再以具體王朝經略范圍為局限,而是從整體疆域內邊疆—內地分布格局中關照整體的邊疆范圍,并由此觀察邊疆與內地分野的本質問題。

三、整體疆域內邊疆—內地分野的形成、分布及其決定因素

有了整體疆域觀,就要看整體疆域內邊疆—內地格局是如何形成與分布的,以及造成這種分布格局的根本因素。

邊疆是與內地同構的詞語,邊疆一詞的使用語境常常是基于一個政治單元,指的是政治單元的邊緣地區。先秦文獻中就有“邊疆”一詞見于使用,指的是封國邊界地區。秦漢一統后,“邊疆”一詞不見用,但“邊徼”“邊境”“邊地”等詞語見于使用,顯然指的是所轄與中原相對的邊緣地區。⑥參見李大龍:《“中國邊疆”的內涵及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原內地及其文化認同的形成和鞏固,邊疆一詞溢出了單一政治單元的定義,逐漸指已經形成文化和國度認同的中原內地的周邊地區。在分裂割據時期“邊疆”一詞的使用,有時仍然是基于一個政治單元的政權所轄邊緣地區為指向①如《魏書》卷47《盧玄列傳》載:“詔昶曰:‘彭宋地接邊疆,勢連淮海,威御之術,功在不易。朐山險塞,寇之要防,水陸交湊,揚、郁路沖,畜聚兇徒,虔劉邊鄙,青、光、齊、袞每罹其患。’”;有時不再以一個政治單元為限,特別是割據性地方政權,因為互不承認正統性,其所謂的邊疆不以己方所轄為限,而是指與中原內地相對的邊疆區域而言。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言:“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②《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這里“邊疆”一詞的所指,顯然不是以政權轄境為限,而是與中原相對。到唐朝,邊疆一詞多見使用,所指地方不一,常指王朝需要戍守的邊遠地方。到宋代,幾個王朝的對峙情形又出現,宋人使用“邊疆”一詞,不可避免地又會出現上述兩種情形。從現實政治及行政層面而言,宋朝將控制的疆域邊緣地區分為極邊、次邊③參見杜芝明、黎小龍:《極邊、次邊與宋朝邊疆思想探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 年第2 期。;從國度和文化認同的角度而言,宋人并不局限于其統治地區來看邊疆,而是基于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以中原內地為核心的宋人的“歷史中國”范圍,具體說是前朝歷代有過經略或設置的地區為限④參見李偉:《披圖則思祖宗疆土:北宋的化外州與歷史中國》,《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1 年第2 期。,邊疆當然就是這一區域的外緣了。如宋人范仲淹詩中“燕然未勒歸無計”等表達的就是這樣一個歷史中國的邊疆情懷。可以說,此時作為整體中國疆域核心的“中國”——中原內地,以及內地—邊疆分野已有了穩固的形態和認知,只是邊疆地區外圍所包含的具體范圍還有待于多民族共同參與整合與鞏固。元朝由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起空前大一統的王朝,特別是將西藏地區納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轄,最終實現了整體疆域的鞏固統一。明朝雖然立足中原,但對包括了東北、北方以及今天新疆、西藏在內的整體邊疆都有經略。清朝由滿族入主中原,到乾隆中期實現大一統,使得中國整體疆域范圍鞏固下來。因此,中國整體疆域是多民族共同參與構建的,也是一個歷史自然發展演變的過程,并非受制于具體政權的建構。

當人們談論邊疆時,常常限制于一個政治單元內加以探討和定義。如有學者言,“國家的存在是邊疆存在的前提,國家的力量與自然的力量結合就形成‘領土’,原先的‘自然空間’就轉化為‘政治空間’,有限的國家權力所及最遠的空間邊界,也就是國家權力的‘強弩之末’就是‘邊疆’”;“由此可見,‘邊疆’為國家建構的產物”⑤何明:《邊疆特征論》,《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1 期。。確實,如在一個政治單元內看邊疆,在自然發展狀態下,邊疆就是該政權統治中心區外圍需要控御的空間,此空間并非無限延展,也非圍繞中心地區周圍均勻分布,其范圍受制于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同時又受制于政權自身力量投射能力和外來威脅的現實性及程度。然而,回到中國整體疆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看,在歷史長河中,一個以中原內地為核心的中國國度與文化認同的形成,使得邊疆的概念早已經溢出了具體王朝政權統轄的限制,邊疆—內地分布格局是歷代多民族參與構建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結果。

在多民族共同參與構筑中國整體疆域的過程中,決定邊疆—內地分布格局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呢?歷朝皆拓邊,但卻反反復復,邊疆還是邊疆,內地還是內地,最終邊疆—內地分野似乎固定在那里。因此,決定邊疆—內地分野的只能是自然地理環境因素。適合于農耕的自然地理環境構成了人口密集、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中原內地,其周邊便是邊疆地區,伴隨著的是農耕與人口密度減少和各族民眾適應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的各種游牧、農牧相間等生產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在各族建立王朝共同構筑中國整體疆域的長期歷史過程中,這種人口與發展的不對稱分布,自然就形成了內地與邊疆的分野。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環境的穩定性,中國邊疆與內地分布格局長時期都是穩定的。

那么中國整體疆域內邊疆和內地分布格局是什么樣的呢?也即哪些地方是邊疆?可以清乾隆時期為例,從當時官方文獻對“邊疆”“內地”的詞語使用中略見一斑。《清高宗實錄》被稱為邊疆的地區,可參見下頁表格。

表 《清高宗實錄》中邊疆地區

上表所列清乾隆時期官方使用“邊疆”一詞所指的范圍,反映了整體疆域內的邊疆—內地分布格局。需要指出的是,乾隆時期統一了新疆,清朝統治疆域前后有變化,且乾隆皇帝有言“甘省各營伍官職較他省獨多,原為地屬邊疆起見。今準噶爾回部蕩平,屯田駐兵,自伊犁以達葉爾羌,向日之邊陲又成內地”,但這種“邊陲轉內地”只是一種比擬,并沒有改變中國整體疆域內邊疆—內地原本分野。如,更有“查烏嚕木齊等處,較伊犁、回部更成內地”①《清高宗實錄》卷650,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甲戌。,“現在伊犁等處,俱成內地”②《清高宗實錄》卷771,乾隆三十一年十月丙寅。等語,不能僅從字面上認為這些邊疆地區都成為內地了。因此,乾隆早期被認為邊疆的如甘肅一些地方,并不會隨著統一新疆,而變成內地,其仍是與內地相對的邊疆。

唯有因為自元明開始,由倭寇造成的海上威脅漸浮現出來,繼之西方殖民勢力到來,海上秩序維護使沿海地帶從自然地理空間轉變為王朝防御空間——海疆③劉清濤:《南宋至明初的海防與海權論析》,邢廣程主編:《中國邊疆學》(第二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年。。所以,清乾隆時期,海疆呈現的是覆蓋從東北直到廣東的所有沿海地帶及島嶼。雖然如臺灣島等也有自然地理環境原因造成人煙稀少、開發較遲而構成與內地相對的邊疆,但總體上海疆地帶的形成是出于安全防御管控。所以海疆的本質可以看作是政權因安全防衛需要而建構的控御空間,這點與陸疆不同——陸疆雖然同是需要防御的空間,但有造成其分布格局的更加本質的原因,即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的人口及其實踐活動的相對減少。

因此,在整體歷史疆域觀下,從根本上看是自然地理環境差異造成的人口與經濟社會活動在不同地區的不均勻或不對稱分布形成了內地和邊疆,人口和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相對聚集的地區是內地,反之是邊疆。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的制約造成人口及其實踐活動相對較少而使一地成為與內地相應的邊疆,是包括地形、氣候、區位等在內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談邊疆的本質屬性,或說對邊疆定義,應采取最化約的方式,這樣也可以透過民族文化等衍生性因素,只看最本質的因素。如有學者指出,“‘邊疆屬性’與‘邊疆性’是有重要區別的,‘邊疆屬性’是指邊疆的本質,而‘邊疆性’則是邊疆的特征”④楊明洪:《試論邊疆的“二重屬性”》,《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2 期。。可以說,歷史上邊疆和非漢民族的地域經常“重合”(非絕對,很多邊疆地區自古也是包含漢族在內的多民族地區),屬于“邊疆性”,即觀察到的邊疆特征之一。這是構成邊疆的衍生性特征,非本質特征,是不同民族群體以各自生產生活方式適應邊疆各地自然環境的結果。但民族分布及其文化不能作為邊疆構成的本質因素,一個簡單事實,就是有些邊疆地區民族文化因素淡化了,但其邊疆屬性沒有改變,仍是邊疆,比如今天的東北邊疆地區,甚至西南邊疆地區,人們說這些地方是邊疆,往往不是基于這里有多少異樣的民族文化。如果以民族及文化的差異來定義邊疆,恰恰遮掩了邊疆之所以為邊疆的根本因素。

總之,從長時段的中國整體疆域觀出發,就疆域分為邊疆—內地兩部分而言,來探討邊疆—內地分野的形成及其根本原因,就會得知是自然地理環境差異作用于人實踐活動的分布結果,造成了邊疆和內地之分。這是邊疆的本質所在。

四、今日之中國邊疆

當王朝中國向現代中國轉變之后,也即進入主權國家構成的現代世界體系之后,邊界開始成為相鄰國家之間明確的法定界限,界限之內的領土神圣不可侵犯。邊疆的定義從王朝狀態下單向度地以內地之周邊區域來界定,變成還要加上與鄰國交界的角度來界定。再加之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的因素,這就給定義中國邊疆帶來了一定的復雜性。民國政學人士發現,邊疆的定義是復雜的,如不同時從幾個方面定義,就很難定義邊疆。①參見汪洪亮:《民國時期國人對“邊疆”、“邊政”含義的認識》,《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 年第 1 期;孫宏年:《認知與實踐:20 世紀20~40 年代“邊疆”理念及啟示》,《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4 期。然而民國時期被視為邊疆的地方,與上文所舉清代中期大體一致(當然外圍失去的領土除外),如東北、內外蒙古、熱河、綏遠、察哈爾、寧夏、甘肅、新疆、西藏、青海、西康、云南、廣西等。②參見李大龍:《“中國邊疆”的內涵及其特征》;汪洪亮:《民國時期國人對“邊疆”、“邊政”含義的認識》。可以說,決定邊疆的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沒有變化,也就決定了邊疆—內地格局沒有變化。民國政學人士之所以感覺邊疆定義困難,恰恰是忽略了邊疆的本質——自然地理環境造成人口及其實踐活動的相對減少,而被臨界、民族、文化等特征因素所遮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疆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整合。邊疆一詞通常只用于鄰國界的沿邊省份,但在國家涉及內地派出的支援計劃時,所使用“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一詞仍是覆蓋了鄰界沿邊省份和非鄰國界的川西、青海、寧夏等地③《中共中央關于動員青年前往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定》(1958 年8 月29 日)文件中,從內地動員青年前往的目的地有內蒙古、青海、甘南、新疆、寧夏、川西、東北三省、海南和南路(當時廣東省下一個專區),參見《新疆工作文獻選編:一九四九——二〇一〇年》,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年。1983 年2 月統戰部和國家民委“智力支邊”項目中“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包含了“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貴州、云南、吉林、黑龍江、遼寧等省區”,參見:《把知識送到邊疆去》,《人民日報》1983 年3 月29 日。,也即前文所述從清朝到民國一直視為邊疆的地區(周邊失去領土除外)。可見,盡管新中國疆域整合和國家整體發展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但由于自然地理環境差異造成的內地—邊疆分野仍是持續的。雖然一些靠近內地邊緣的如青海等地,因為不臨邊界,一般不再使用邊疆一詞指稱,但相對于內地的那種“邊疆意象”仍是顯著的。④《中國國家地理》2016 年“青海專輯”的封面標題就是《對邊疆,它像內地;對內地,它像邊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四十余年的發展,使得中國邊疆地區同內地一道實現了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黨的十八大之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邊疆地區的人們同全國人民一道實現了小康目標。新時代以來,總書記和中央還給各邊疆地區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賦予了新的發展定位,使得邊疆省份各自呈現獨具特色的發展景象。如新疆要建設“一帶一路核心區”;云南要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內蒙古要建成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西藏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中國今日邊疆不再是一番落后的景象,而成為各自獨具特色的發展區域。有學者指出,“有些區域曾經被認定為邊疆,但隨著這些區域在其發展過程中,其異質性和差異性逐步消失,與國家的其他區域的同質性程度提高,這些區域就失去了原有的邊疆區域所固有的特殊性,在發展過程中就不再被看作邊疆”⑤周平:《中國邊疆政治學》,第428 頁。。此言是正確的,但由于決定中國邊疆—內地格局的是自然地理條件差異,這一因素在歷史上無法改變,在今天仍是難以克服,這就決定了中國很難像其他一些國家那樣整個國土“同質性”程度很高,沒有了邊疆。①參見馬大正:《中國邊疆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馬大正先生訪談錄》,《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 年第1 期。所以,可以想見,中國邊疆地區一方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自己的發展特色和定位,另一方面并不能整體上改變邊疆地區受制于自然地理條件而呈現的與內地在人口、經濟、文化等方面不相稱的邊疆屬性或“邊疆意象”。唯一改變的就是邊疆不再是貧窮、落后、荒涼的景象,而成為獨具特色的發展區域。

五、結 語

整體疆域觀下看,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是構成中國邊疆—內地分布格局的根本因素。但有幾點需要指出:

首先,整體疆域觀下看待歷史時期的邊疆不必再受制于具體王朝的邊疆伸縮,并不是要否定中原地區的中心地位,忽視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經略。內地有相對適合農耕定居的自然條件,與邊疆相比,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不同。所謂“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②《史記》卷110《匈奴傳》。,在歷史長河中將此話放置其他邊疆地區,也應是大致合適的。因此從整個歷史過程看,中原作為整體疆域的中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對邊疆地區的吸附力是貫穿始終的,不僅體現在自古以來中原與邊疆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也體現在邊疆民族如河流匯入湖海一樣不斷融入中原民族的現象中。在整個歷史上,中原地區及中原王朝在中國整體疆域構筑中發揮的是核心凝聚作用。雖然有時候邊疆民族入住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此對中國整體疆域的統一和鞏固非常關鍵,但其建立王朝后依然是以中原地區為中心來經略包括邊疆地區在內的整個國家。

其次,整體疆域觀下更需要注意研究的是自古以來邊疆與內地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以及邊疆與內地如何整合在一起構成國家疆域的過程。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以及疆域構筑與鞏固過程中,既要注重中原地區的凝聚作用,也要注重邊疆地區對國家統一和疆域整合發揮的重要作用,更要探討疆域統一與鞏固的機理。

再次,強調邊疆的本質屬性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因素造成一地人口及其實踐活動的相對減少,這并不是說邊疆地區沒有或者應當忽略其他屬性,如臨界屬性、民族與文化屬性。中國邊疆地區,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國家的安全、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和發揮著重要的功能,需要加強研究。本文希望提供一個觀察邊疆的角度,并有助于加深對中國邊疆的認識和推動邊疆研究的開展。

最后,要注重中國邊疆的發展變化,注重決定邊疆無法改變自身地位的自然地理環境因素限制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今日邊疆已經不同于歷史時期的邊疆,邊疆不再與落后、荒涼的景象相關聯,而呈現的是能夠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獨具地方發展特色的新的邊疆景象。

猜你喜歡
建構歷史
《神圣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建構游戲玩不夠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色亚洲成人|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高清码无在线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熟女AV|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高清不卡毛片|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成人91精品|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成人福利在线看|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午夜欧美在线|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 97在线碰| 欧美日韩第三页|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久草视频中文| 国产成人一区| AV熟女乱|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91原创视频在线|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亚洲毛片在线看| 欧美一级在线看| 伊人91在线| 亚洲午夜天堂|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欧美成人二区|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毛片一级在线|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在线无码九区| 国产另类视频|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国产|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婷婷六月色|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色婷婷在线播放|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