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清明,何國平,李新順
維和部隊是保障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維和醫療分隊承擔著所在任務區的疾病診療和醫療后送任務,是保障維和任務區部隊所屬人員身體健康、提高戰斗力的重要保證。中國于2007 年1 月參與并組建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醫院,已先后派出19 批醫療分隊。藥品是維和醫院開展醫療工作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根據中國和聯合國簽署的《諒解備忘錄》規定,藥品為自我維持項目,均由醫療隊出發前由國內自行籌措,在任務開始前一次性補充到位,任務期內無特殊緣由不予補充。因此,各任務區、各批次醫療隊對藥品的籌措準備均非常重視。但是截至目前,維和醫療分隊藥品保障并沒有可供執行的統一標準,且醫療分隊定期輪換,藥品保障缺乏連續性,最終導致了藥品資源的浪費,這是在各個任務區都普遍存在的問題[1-2]。曾有報道對維和藥品的籌措保障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多是從管理、方法的角度進行[3-5],甚少統計出較明確的品種、數量需求。因此,有必要對既往任務期內藥品消耗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整理出適合需求的藥品種類、數量,可以對后續醫療隊的藥品籌措準備工作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對駐黎巴嫩中國維和醫療隊第14~18 批醫療隊的藥品應用情況進行了總結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用資料來自聯合國駐黎巴嫩中國維和部隊醫院信息系統(HIS)中記錄的2015 年6 月至2020 年5 月第14~18 批醫療隊的門診處方數據,包括藥品名稱、規格、用量等,使用過程化SQL 語言程序(PLSQL)采集服務器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處理。
1.2 方法 參照《新編藥物學》第17 版的分類標準[6],按照各批次醫療隊對應的任務期,按消耗量從大到小進行排序,如某種藥品同時出現在不同藥物分類中,只統計1 次;用量根據藥品說明書全部換算為最小包裝單位的量,口服藥以瓶、盒、袋為單位;外用藥以支、瓶、盒為單位;注射劑以瓶、支為單位。通用名相同、劑型相同、規格不同的藥品合并為1 個品種。采用Excel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ABC 分類法(activity based classification)對藥品進行分類匯總分析,詳細步驟如下:(1)列出第14~18 批中國醫療隊各自任務期內所有使用的藥品及各種藥品消耗總量。(2)計算所有藥品的消耗總量,全部藥品的消耗總量之和作為藥品總消耗量。(3)計算單個藥品消耗總量占藥品總消耗量的百分比,并由高至低依次排序。(4)計算累計百分比,從消耗總量最高的藥品開始,依次計算累計百分比,即當前藥品的百分比與上一個藥品的累計百分比的和。(5)基于ABC 分類法的核心原則“一般的多數,關鍵的少數”,根據消耗總量的累積百分比,將藥物進行分類:將消耗總量累計百分比0~70% 的藥品設定為A 類;>70%~90% 的藥品設定為B 類;>90%~100%的藥品設定為C 類。(6)計算品種數占比,某一類藥品的品種數占比=該類藥品消耗種數/總的消耗藥品種數。(7)按照藥理學分類,得到A 類藥品中排名靠前的5 大類藥品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 整理2015 年6 月至2020 年5 月中國維和醫院各任務期內就診人次數及所有開方藥品ABC 法分析結果;觀察A、B、C3 類藥品的品種數和消耗總量。并對5 個任務期內A類藥品分類消耗量占前5 名的藥品分布情況進行詳細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 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2.1 各批次任務期藥品消耗概況 由表1 可見,駐黎巴嫩中國維和醫院第15 批的接診人數、消耗藥品種類及消耗總量最少,第17 批的接診人數、消耗藥品種類及消耗總量最多;5 個任務期的平均接診人數為(5 653±740)人次,平均消耗藥品種數為(225±36)種,平均消耗藥品總量為(3 835±1 163)單位。

表1 第14~18 批中國維和醫院藥品消耗總體情況
2.2 各批次消耗藥品ABC 法分析結果 表2 顯示中國維和醫院第14~18 批任務期內所消耗藥品采用ABC 分析法得出的A、B、C 各類藥品種數、品種數占比及消耗量、消耗量占比。第14~18 批各任務期消耗的A 類藥品種數為48~70 種,品種占比為21.15%~24.74%,消耗量占比均接近70%;B類藥品種數為53~71 種,品種占比為23.79%~30.84%,消耗量占比約20%;C 類藥品種數為93~145 種,品種占比為46.26%~55.07%,消耗量占比約10%。

表2 第14~18 批駐黎巴嫩中國維和醫院消耗藥品ABC 分析結果
2.3 各批次A 類藥品中藥理學分類排在前5 位的分類分布情況 將A 類藥品按前述藥理學分類方法歸類后,計算各類藥品的消耗種數及占比,排在前5 位的分類情況見表3。皮膚及骨關節藥物、解熱鎮痛抗炎類藥物及抗感染藥物在5個任務期內均進入前5 位,其中皮膚及骨關節藥物在各任務期內的消耗量均排在第1 位,解熱鎮痛抗炎類藥物在5個任務期內排在前3 位,抗感染藥物在4 個任務期內排在前3;消化系統藥物在3 個任務期內排在前5 位,呼吸系統藥物、麻醉及神經類藥物則分別在2 個任務期內排在前5 位。

表3 第14~18 批駐黎巴嫩中國維和醫院用量排在前5 位的A 類藥物分類分布情況
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中國醫療分隊組建的1 級+醫院,部署在任務區東區,是在該區域的最高醫療機構。任務區的經濟發展落后,醫療物資匱乏,補給困難,這就要求醫療隊所需的藥品必須從國內一次性采購完成,之后通過海運補給到位。如果準備的藥品品種、數量過少,會直接影響到醫療救治工作的正常開展,進而影響到維和任務的順利完成。反之,如果準備的品種、數量過多,則會直接帶來采購和運輸成本的上升,增加后續的倉儲壓力,也加重了管理負擔,導致藥品積壓、過期失效,最終造成藥品和經費的浪費。
ABC 分類法又稱帕累托分析法,由意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首創,其核心思想就是在決定一個事物的眾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識別出少數的、但對事物起決定作用的關鍵因素和多數的、但對事物影響較小的次要因素。1963 年,彼得·德魯克(P.F.Drucker)將這一方法推廣到全部社會現象,是儲存管理中常用的分析方法。目前,該方法也被廣泛運用于藥品使用分析及藥品采購、藥庫管理等[7-10]。
運用ABC 分類法對駐黎巴嫩中國維和醫院第14~18 批醫療隊各任務期的藥品消耗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發現隨著接診人次數的逐步增加,藥品消耗總量也相應增加;各任務期內雖然具體消耗的藥品不盡相同,但是從藥理學分類角度看,其藥品消耗的特點還是有跡可循的。皮膚及骨關節用藥、解熱鎮痛抗炎類藥物及抗感染藥物的應用量在每一批次任務期內均居于前5 位,尤其是前2 類藥物。這與既往報道基本一致[11]。分析其原因,黎巴嫩任務區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旱季炎熱、干燥,雨季溫熱、潮濕,衛生條件欠佳,皮炎、濕疹的發病率較高;長時間穿著軍裝及透氣性較差的作戰靴等因素導致淺皮膚真菌病也明顯增多;部分維和官兵執行任務時與化學品、油料、防彈衣密切接觸也導致接觸性皮炎和過敏性皮炎的發病率增加[12];另外,因為飲食不習慣、新鮮蔬菜供應不足、睡眠不足以及遠離祖國和家人造成的焦慮等原因,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單純皰疹等病毒性皮膚病的發病率也增高。以上多種因素造成皮膚病患者數量最多,曾有報道發現患皮膚科疾病的患者數量占內科患者總數的62.3%[13-14]。在外科患者中,關節扭傷、皮外傷及骨折是主要的病種。因此,皮膚及骨關節用藥量在統計的5 個批次中均居第1 位。在內科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是最主要的病種之一[14-15],多數患者有發熱癥狀,部分外科患者需要口服鎮痛藥,這是解熱鎮痛抗炎類藥物應用量較高的原因。此外,飲食習慣和氣候的不適應也使得胃腸炎成為內科主要疾病之一[14-15],這是消化系統藥物的應用量也較高的原因。查看存檔病例記錄發現,在第17、18 批分別開展了47 臺、60 臺各類手術,這可能是在這2 個任務期的麻醉藥品和抗感染類藥物用量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采用ABC 分類法對駐黎巴嫩中國維和醫院第14~18 批醫療隊用藥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準確反映了中國維和醫院日常診療工作中的用藥結構;并對A 類藥品中按藥理學分類消耗量排名前5 位的藥物進行了分析,可以發現皮膚及骨關節用藥、解熱鎮痛抗炎類藥物、抗感染藥物、消化系統藥物及麻醉藥品是后續醫療隊應當重點保障的藥物。同時,本研究也發現在B、C 類藥品中存在部分與A類藥品藥理作用重復的品種,這些品種如何合并、刪減,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另外,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任務區的安全及醫療形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當地藥品極度缺乏,必須對一些突發事件做好應急預案,準備好相應的戰救藥材。比如筆者所在第19 批醫療隊曾經收治1名柬埔寨籍的嚴重地雷炸傷傷員,因為創傷性休克需要搶救,需要大量的水電解質平衡藥物及止血藥等,這類藥物在各任務期內均用量極少,因此都被判定為C 類藥物;同時還有一些用量很小但是又必不可少的藥物,如狂犬病疫苗、抗蛇毒血清等。要對這些藥物的消耗進一步研究,爭取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品種、數量標準,為后續批次醫療隊的藥品籌措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減輕前期藥品籌措工作的壓力,避免浪費,為順利完成維和任務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