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峰,楊琛,王利,馬得勛,姬悠然
隨著核技術在軍事及民用領域的廣泛應用,核事故及輻射損傷事件發生的風險逐漸增大,2004 年山東濟寧[1]、2008 年山西太原均發生了嚴重的輻射事故[2]。核事故具有事發突然、應急性強,傷情復雜、特殊性強、社會影響巨大、危害性強等特點[3],一旦處置不當后果不堪設想。基層醫院是處置突發核事故的一線力量,如何提升基層醫院涉核科研水平及衛勤保障能力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某海軍基層醫院立足核防救主責主業,形成了“訓練中查找問題,科研攻關解決問題,以研促訓”的發展模式。目前已建立一支訓練有素、工作流程較為完善的核事故醫學救援隊[3-8],同時不斷提升科研內涵,研究輻射損傷救治新方法、新技術[9-10],使得醫院核防救能力明顯提升。本研究對2015-2019 年該單位發表的科研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以期為進一步發展科研工作提供思路,也為其他基層醫院提升涉核科研水平及衛勤保障能力提供一些參考。
1.1 研究資料 以“嶗山分院”、“嶗山醫療區”為作者單位,在中國知網及萬方數據庫進行檢索;且以“401 hospital laoshan”為作者單位,在PubMed 數據庫進行檢索;納入2015-2019 年以該海軍基層醫院人員為第一作者,包含醫、技、藥、護相關內容的論文為本研究的研究資料。
1.2 研究方法 建立數據庫,統計納入科研論文的相關信息,包括論文作者、發表年份、論文題目、期刊、期刊等級、論文研究方向。提取過程由2 名作者核對進行,避免遺漏及錯誤。
根據普賴斯定律確定單位核心作者入選標準,N=0.749μ,μ為統計期間發表論文最多的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發表論文數超過N篇論文的作者入選該單位核心作者群。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描述性分析為主,計算相應指標的構成比,使用Excel 作圖程序作圖。使用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論文數量、變化趨勢及核心作者群 2015-2019 年該海軍基層醫院共發表科研論文61 篇,其中SCI 論文8 篇,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論文26 篇,普通期刊論文27 篇。2016-2018 年該單位發表論文總數直線上升,涉核研究論文比例明顯上升,但2019 年論文總數及涉核論文比例較前均有所下降(圖1)。2015-2019 年該單位發表論文最多的作者發表論文12 篇,根據普賴斯定律計算N等于2.59,按照取整選擇,發表3 篇以上論文的作者入選該單位核心作者群。結果顯示,該單位6 名作者進入核心作者群,合計發表論文34 篇,占2015-2019 年發表論文總數的55.7%。

圖1 2015-2019 年某海軍基層醫院發表論文數量及變化趨勢
2.2 論文研究方向 61 篇論文中,非涉核論文28篇,涉核論文33 篇。涉核論文按研究方向統計,數量由多到少依次為:核事故應急救援、輻射損傷救治、輻射損傷機制探討、海軍衛勤保障、涉核人員健康管理、新型輻射生物劑量計(圖2)。其中,核事故應急救援方面論文14 篇(占涉核論文總數的43%),涉及單兵核應急防護背囊研制、個人輻射防護、輻射檢測、放射性核素洗消、核事故傷員分類處置及后送、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及核事故醫學救援隊建設等方面。輻射損傷救治方面論文12 篇(占36%),涉及造血干細胞及間充質干細胞在輻射損傷救治方面的應用、干細胞移植后并發癥的處理、富氫水的輻射防護作用等內容。

圖2 2015-2019 年某海軍基層醫院發表論文研究方向
2.3 論文發表期刊 61 篇科研論文分別發表于34 種期刊上,發表論文超過3 篇的期刊,按數量由多到少依次為:《中國輻射衛生》《輻射防護通訊》《實用醫藥雜志》《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等。33 篇涉核論文中,發表于核心期刊的論文23 篇(占69.7%),28 篇非涉核論文中,發表于核心期刊論文11 篇(占39.3%),涉核研究論文發表于核心期刊比例明顯高于非涉核論文(χ2=5.678,P=0.017)。
近年來該海軍基層醫院科研論文數量呈現直線上升,尤其是涉核研究論文比例上升明顯,與2015 年軍事改革以來,軍隊醫療單位將工作重心向聚焦備戰打仗轉移,立足主責主業,著力提升完成任務能力有關。隨著軍隊基層醫院戰備及外出執行任務人員的增多,科研方面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如2019 年該基層醫院發表論文數量有一定程度下降。但要清醒地看到,科研與訓練并不矛盾,該單位近年來論文數量增多恰是在前期訓練中不斷查找問題,針對性科研攻關的結果。
通過論文研究方向分析,該海軍基層醫院科研方向重點在核事故應急救援及輻射損傷救治兩方面,正是核事故一級救援、二級醫學救治的任務需求[11-12]。進一步優化輻射檢測、檢傷分類、洗消流程,提升危重癥輻射傷員救治水平,做好后送途中的醫療處置,加強應急救援分隊物資保障,有望進一步提升基層醫院應對突發核事故的能力。密切追蹤國內外輻射損傷救治新動態,進一步研究輻射損傷機制,尋找高效、快捷、穩定的輻射生物劑量計,優化造血干細胞移植及間充質干細胞在輻射損傷中的應用方案,加強涉核人員健康管理,是進一步提升核防救能力的關鍵及科研內涵所在。
近年來該海軍基層醫院加強與軍隊、地方核相關科研院所、醫療機構、期刊的交流合作,多次邀請軍內外輻射研究領域專家授課,并與軍醫大學、基地醫院組成聯演聯訓的科研訓練平臺,有力提升了自身科研能力。并多次參與《中國輻射衛生》《輻射防護》等輻射相關期刊的組稿活動,使得單位人員科研興趣增加,發表在相應期刊上的論文明顯增多,但仍面臨科研成果不多、科研質量不高的問題。通過普賴斯定律發現該單位核心作者群已經形成,加強科研人才梯隊建設,進一步深化與科研能力強的單位科研的合作,加強學術、人才交流,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綜上所述,論文作為評估科研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反映了該單位科研能力的狀況。近年來該海軍基層醫院科研論文,尤其是涉核論文數量總體上呈穩步上升態勢,已形成核心作者群,涉核科研能力逐漸增強,核防救衛勤保障能力有效提升。但要全面、準確地評估科研能力,還需要更多的指標,如硬件、軟件、論文所涉及科研工作的項目來源、項目等級及經費力度、科研成果轉換能力等。重視科研人才梯隊建設,深化與核相關單位科研合作,深入研究輻射損傷基礎理論及救治策略,有望進一步提升整體科研水平。立足核防救任務,訓練中發現問題,科研攻關解決問題,科研訓練相結合,是基層醫院提高涉核科研水平及衛勤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