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如梅,魏芹,李晶,薛群
慢性乙肝是我國常見的流行疾病之一,且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1]。抗病毒是慢性乙肝治療的主要方式,但治療的長期性和專業性,對患者的依從行為是一個極大的考驗[2]。相關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的疾病認知和健康行為規范整體水平較低,因而尋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尤為必要[3-4]。“3-PR”參與式健康教育是指基于參與式理念,構建以參與式研究(participatory research)為基礎模塊,以參與式角色扮演(participatory roleplaying)為核心模塊,以參與式總結(participatory review)為強化模塊的參與式健康教育新模式,簡稱“3-PR”。在該模式中,各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健康教育的效果[5-6]。本研究以疾病認知、健康行為為切入點,分析“3-PR”參與式健康教育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 年1-12 月淮安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98 例慢性乙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肝相關診斷標準[7];(2)無精神疾病史,具有正常交流溝通能力;(3)自愿參與本研究,對相關操作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重要臟器疾病者;(2)合并丙型或丁型肝炎感染者;(3)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隨機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48 例)和實驗組(50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2 例;年齡48.44±4.79)歲,范圍25~65 歲;文化程度中,大專及以上16例,初高中16 例,小學及以下16 例。實驗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48.69±4.40)歲,范圍27~66 歲;文化程度中,大專及以上15 例,初高中20 例,小學及以下15 例。2 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基礎護理、飲食和用藥指導、心理護理等。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3-PR”參與式健康教育。具體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參與式研究。入院1~2 d,將實驗組患者隨機分成若干個由3~5人組成的小組進行相關活動,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活動的目的、方法等,各小組自行進行組內交流,便于大家互相認識和熟悉,快速建立感情。隨后,護理人員組織各小組進行慢性乙肝相關知識的討論。①基礎知識講解(10~15 min)。包括乙肝的病因、傳播方式、用藥方法、飲食干預方法、康復訓練、消毒隔離以及心理問題等主題,護理人員根據小組討論情況評價小組成員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并就相關主題知識對小組成員進行系統的講解和培訓。②飲食管理(5~10 min)。指導患者在慢性乙肝恢復期間不宜大量進食,保持營養均衡,少食含糖類、動物脂肪類食物,以免增加肝臟負擔;對于合并消化道靜脈曲張者,嚴禁食用堅硬、煎炸以及辛辣等食品;疾病發展到肝硬化者,禁止飲酒。叮囑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多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不暴飲暴食,宜進食低脂、低鹽、易消化食物。針對不伴糖尿病者,可指導其每天保持一定量的新鮮水果、蔬菜攝入。此外,根據患者身體狀況制訂每周運動方案,主要采用有氧運動,鍛煉時間適中、強度不宜過大。③生活習慣指導(5~10 min)。告知患者在急性發作期需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臥床休息,待癥狀緩解后,再增加活動量,鍛煉強度以自身能夠承受為宜;針對處于非活動期的慢性乙肝患者,鼓勵其參加日常工作。④用藥干預(5~10 min)。告知患者抗病毒治療時,按時用藥對慢性乙肝疾病控制、肝硬化進展的意義,同時依據患者病情、職業、文化程度等,告知其用藥方法、劑量、時間及不良反應處置措施,以提高其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2)參與式扮演。住院期間1 次/周,45~60 min/次。每名患者至少參加2 次角色扮演,每次30 min 左右。具體包括以下2 個階段。①角色扮演準備階段。在同一時間段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中,選擇7~8 名肝功能恢復期的患者為1 組,進行場景角色扮演健康教育。各小組選定本組認為最重要的主題進行角色扮演,護理人員協助組內成員進行劇本、角色分配以及表演場景等的討論,各小組成員根據討論結果進行排練,正式表演時,可邀請主治醫師、護士長等前來觀看并進行評價。②角色扮演實施階段。在專門的健康教育室,選擇1名喜歡表演、治療效果較好的患者模擬慢性乙肝急性發作期癥狀,鼓勵其他患者扮演醫護人員,向扮演醫護人員的患者提問,例如乙型肝炎是否會傳染?預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齡越小,發展成慢性乙肝的可能性是否也越小?您覺得乙肝可導致肝癌、肝硬化嗎?(蚊蟲叮咬,不戴安全套性交,吸毒共用注射針頭,共用牙具、剃須刀、水杯、餐具、毛巾、衣物、文具等,同桌進餐或辦公,日常接觸如握手、擁抱、談話,共同學習,紋身、穿耳、紋眉,針灸等,食用或飲用不潔食物或水,乙肝病毒感染者咳嗽、打噴嚏,同住一個宿舍共用坐廁等)這些因素是否會傳染慢性乙肝?(3)參與式總結。①鼓勵患者參與有獎問答互動活動。當患者回答正確時,護士給予肯定,并當場獎勵患者禮品。表演結束后,護理人員組織實驗組患者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在患者總結過程中,護理人員可適當提問,以加深患者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患者有疑問也可以在總結會中提出,護理人員一一給予解答,以提高慢性乙肝患者對參與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和相關技能的掌握程度。②心理調節。采取面對面的交談形式,引導慢性乙肝患者傾訴其日常困擾及目前對慢性乙肝傳染、抗病毒治療、肝硬化、肝癌等疾病進展的恐懼等心理健康問題,向患者強調不良心理對疾病康復更加不利,讓患者學會自我心理調節,例如教會慢性乙肝患者肌肉放松方法,正向思維引導,制定心理康復計劃。③加強監測。指導患者出院后按時檢查肝、腎功能,并在治療開始時檢測病毒學標志物水平,開始治療后,每個月檢測1 次,連續檢測3 次,若病情穩定,檢測頻率降至每3 個月1 次;向患者解釋定期復診的重要性,治療期間嚴格遵醫囑,不使用肝功能損害藥物。④家屬監督。積極與家屬溝通,讓家屬參與監督,當患者出現不及時服用抗病毒藥物、擅自用藥、抽煙喝酒以及情緒低落等情況時及時給予糾正。
2 組患者均隨訪6 個月,采用門診定期復診、微信支持(8∶00-10∶00,18∶00-20∶00)、電話隨訪(1 次/2 周,10~15 min/次)的方法,動態評估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健康行為變化,給予患者出院后健康行為的持續監督與支持。
1.3 觀察指標 (1)疾病認知。參照文獻資料編制《慢性乙肝患者認知水平調查問卷》[8-9],包括用藥方法(5 個條目)、飲食方法(5 個條目)、康復訓練(5 個條目)、消毒隔離(2 個條目)、心理調護(3 個條目)等,均采用“是”“否”回答。量表經3位專家3 次修訂并通過預調查,經檢驗Cronbach’s α=0.892。(2)健康行為。參照文獻資料編制《慢性乙肝患者健康行為調查問卷》[10-11],包括遵醫用藥(5 個條目)、規律作息(5 個條目)、情緒管控(3 個條目)、運動訓練(5 個條目)、戒煙戒酒(2 個條目)、按時復查(1 個條目),均采用“是”“否”回答。量表經3 位專家3 次修訂并通過預調查,經檢驗Cronbach’s α=0.912。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疾病認知比較 教育前,2 組患者的疾病認知知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 個月后,2 組患者的疾病認知知曉率高于同組教育前(P<0.05),實驗組患者的用藥方法、飲食方法、康復訓練、消毒隔離、心理調護知曉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認知知曉率比較[例(%)]
2.2 健康行為比較 教育前,2 組患者的健康行為依從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 個月后,2 組患者的健康行為依從率高于同組教育前(P<0.05),實驗組患者的遵醫用藥、規律作息、情緒管控、運動訓練、戒煙戒酒、按時復查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干預后健康行為依從性比較[例(%)]
有研究表明,15%~40%的慢性乙肝有可能發展為肝硬化。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及治療依從性,是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的關鍵環節[12]。傳統的健康教育對于治療時間長、自我管理要求高的慢性乙肝患者而言,效果并不理想[13]。“3-PR”參與式健康教育既往主要應用于教學培訓[5-6],近年來逐漸應用于慢性疾病[14]、腫瘤[15]、艾滋病[16]等健康教育中,在改善患者的疾病認知、健康行為及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PR”參與式健康教育基于參與式理念,采用探究-實踐-總結一體化模式,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靈活性,同時整合了參與式研究和角色扮演,將疾病知識的掌握貫穿于整個健康教育過程,并通過總結加強知識的了解程度。“3-PR”參與式健康教育注重患者的參與和實踐,參與體現疾病主題的場景表演,使得患者能夠切身體會到問題所在以及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并在總結階段參與對活動的反思,從自身的體會和認識中逐漸掌握相關知識[17-18]。參與式研究可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增加參與熱情;參與式扮演則可以充分發揮每位患者的特長,使得實踐活動與知識學習相結合,打破傳統知識的學習方法,增加了過程的趣味性,將教育寓于無形中,并提高了患者自身的健康素養[19]。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用藥方法等知曉率高于對照組,說明“3-PR”參與式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慢性乙肝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
健康行為是影響慢性乙肝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對需定期復診、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而言,提高遵醫用藥、規律作息、情緒管控、運動訓練、戒煙戒酒、按時復查的依從性對提高抗病毒治療效果非常明顯[20]。本研究中,參與式研究基礎模塊能全面評估慢性乙肝患者的生活、行為習慣,并通過參與式總結強化模塊,讓患者及家屬參與到患者日常管理中,彌補傳統護理的不足。通過家屬同步教育,能持續監督患者的健康行為狀態。參與式扮演作為參與式教育的核心模塊,是提高患者參與意識、提升健康行為依從性的關鍵舉措[21]。同時,在出院后參與式總結,通過加強監測、家屬參與、隨訪環節,使患者在脫離醫護人員照顧后仍堅持遵醫用藥、規律作息、情緒管控、運動訓練、戒煙戒酒、按時復查等健康行為,進而控制慢性乙肝病情[22]。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遵醫用藥等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3-PR”參與式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健康行為依從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3-PR”參與式健康教育應用于慢性乙肝患者中,能夠提高疾病認知水平,促進健康行為的養成,增強抗病毒治療的預期效果。但本研究觀察指標相對單一,今后需要進一步增加觀察指標,深入研究“3-PR”參與式健康教育對慢性乙肝患者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