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豫鄂,曹 杰,彭韜宇,成怡沖,龔迪快
(浙江華展工程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浙江 寧波 315012)
PC工法樁是一種可回收式鋼質連續墻,具有較好的抗側剛度和止水效果。目前,PC工法樁施工技術趨于成熟,在基坑支護工程中的應用也日漸廣泛[1-2]。金小榮等[3]介紹了PC工法樁的理論計算和施工工藝。許海明等[4]介紹了PC工法樁的設計計算方法,并與監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鄧帥等[5]采用理論計算和數值模擬的方法研究PC工法組合鋼管樁的支護體系剛度,為設計計算提供參考。但現有工程實例中尚無PC工法樁在水上深基坑工程中的應用研究,缺乏PC工法樁水上施工經驗及設計計算方法。
寧波西洪大橋項目基坑支護設計采用PC工法樁,并結合PC工法樁做施工平臺,解決了余姚江水上深基坑施工中的諸多難點。該工程是全國首個采用PC工法樁的水上深基坑工程,可為類似工程提供經驗參考。
西洪大橋及接線工程是寧波市中心城區“四橫五縱”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洪大橋南起環鎮北路,北至北環快速路互通立交,連接江北區和海曙區,橫跨余姚江。工程效果如圖1所示。

圖1 西洪大橋及接線工程效果
余姚江屬平原型河流,河床平坦,水面比降<0.1%,橋址處水面寬約300m,水流穩定,航道順直,橋軸線法線與水流方向夾角約10°。余姚江寧波段水位由余姚江大閘控制,閘上游控制水位臺汛期為1.22~1.32m,梅汛期為0.92~1.02m,正常水位0.92m,警戒水位1.32m。水深3.0~6.0m,平均水深約5.0m。
西洪大橋有3座水中橋墩位于余姚江內。主橋墩長43.5m,寬12.0m,高4.5m;2個輔橋墩長43.75m,寬6.25m,高3.50m。基坑開挖深度為9.02~12.02m。
工程沿線場區主要地貌為第四紀沖湖積平原。該區域土層由上至下依次為①3a淤泥、①3b淤泥質黏土、②2b淤泥質黏土、②2c淤泥質粉質黏土、②2d粉質黏土、③2粉質黏土、④1b淤泥質粉質黏土、④2a黏土、⑤1a黏土、⑤2粉質黏土。開挖范圍內淤泥質軟弱土層厚15.0~18.0m,土性相對較差,易產生蠕變及剪切破壞等現象,對基坑支護結構變形控制不利,基坑坑底位于該層土中。③2粉質黏土、④2a黏土、⑤1a黏土、⑤2粉質黏土土性相對較好,樁底能進入該土層一定深度。
主橋墩基坑開挖深度為12.02m,采用PC工法樁+3道鋼支撐形式,平面支撐布置須避開工程樁(見圖2)。PC工法樁采用φ630×14鋼管樁和小企口IV型拉森鋼板樁組合而成,鋼管樁長29m,IV型拉森鋼板樁長18m。第1道支撐中心標高為1.670m,第2道支撐中心標高為-2.980m,第3道支撐中心標高為-7.130m。輔橋墩基坑開挖深度為9.02m,采用PC工法樁+2道鋼支撐形式,平面支撐布置須避開工程樁(見圖3)。鋼管樁長23m,拉森鋼板樁長16m。第1道支撐中心標高為0.870m,第2道支撐中心標高為-3.130m。

圖2 主橋墩支護結構

圖3 輔橋墩支護結構
采用理正軟件進行計算,每根鋼管樁的內力和位移包絡圖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支護樁最大水平位移值為44.1mm,樁身彎矩和剪力均滿足鋼管樁承載力計算要求。

圖4 計算包絡圖
PC工法樁采用鋼管樁與IV型拉森鋼板樁組合連接,形成一個整體鋼質連續墻體組合結構,樁與樁之間采用止水鎖口連接,同時具備擋土和止水功能。兩根鋼管樁間用鋼板樁或調節鋼板相連,可改善傳統圍護樁的樁間距局限性,經濟性好,具體組合形式如圖5所示。該組合樁采用專用設備施工,施工效率高,無泥漿污染,是一種綠色施工的可回收式鋼質連續墻。鋼管樁對接焊縫按II級焊縫質量標準檢查驗收,其余均按III級焊縫質量標準進行外觀檢查,要求飽滿、無裂紋、不漏水。因橋墩基坑位于余姚江中心,基坑止水效果關系到基坑安全和施工便利。在PC工法樁基礎上增加止水施工措施,采用木屑填充鋼管樁與拉森鋼板樁鎖扣縫隙,并涂抹黃油。

圖5 PC工法樁組合形式
結合基坑支護設計中的PC工法樁進行施工平臺設計,施工平臺由H400×400型鋼、貝雷梁、I56b、滿鋪I10組成。頂面滿鋪I10,可分塊制作、分塊安裝,I10與I56b分配梁不焊接,根據樁基施工要求,可將樁基孔位處I10吊移,施工完成后重新吊回。施工平臺主要功能為:①停放鉆機,施工鉆孔灌注樁;②行走混凝土罐車、80t履帶式起重機及50t履帶式起重機。
采用MIDAS Civil 2019 建立有限元模型對施工平臺進行計算分析,計算模型如圖6所示。次分配梁、分配梁、貝雷梁、承重梁及鋼管柱均采用梁單元模擬,結構體系自重由程序自動計算,將荷載轉換為質量。荷載工況如表1所示。

圖6 施工平臺計算模型

表1 荷載工況
邊界條件遵循“力的來源是約束”的原則,次分配梁與分配梁間采用一般連接(場外整體拼裝焊接成塊吊裝);分配梁與貝雷梁間采用一般連接(對工字鋼翼緣板開孔,通過M18螺栓栓接固定);貝雷片與主橫梁間采用一般連接,貝雷片每3m分段銷接釋放梁端約束;支撐架與貝雷梁間采用兩種連接方式線性疊加。鋼管柱底部約束x,y,z方向自由度。
采用MIDAS移動荷載追蹤器,查詢荷載組合作用下結構構件產生的組合應力。輸出結果如表2所示,結構構件強度均滿足規范要求。

表2 構件應力輸出結果
PC工法樁中鋼管樁最大支撐反力為230kN。根據JTS 167—4—2012 《港口工程樁基規范》中樁基承載力計算公式如式(1)所示,鋼管樁滿足承載力要求的計算長度為28m。
(1)
式中:Qd為單樁軸向承載力設計值(kN);γR為單樁垂直承載力分項系數,取1.45;U為樁身截面周長(m),φ630×14鋼管樁周長為1.978 2m;qfi為單樁第i層土的極限樁側摩阻力標準值(kPa)li為樁身穿過第i層土的長度(m);qR為單樁極限樁端阻力標準值(kPa);A為樁端截面積,A=0.054 8m2;η為承載力折減系數,取0.70。
圍堰內支撐施工與抽水按“先支撐后降水,分層支撐分層降水”的原則進行[6]。具體步驟如下。
1)棧橋施工完成后,采用80t履帶式起重機插打鋼管樁及IV型拉森鋼板樁形成圍堰,組裝樁基施工框架。
2)施工完成圍護樁及第1道腰梁和支撐后,安裝操作平臺,施工工程樁。
3)拆除施工平臺,降水挖土至第2層圈梁及內支撐底以下0.5m,拼裝第2層圈梁及內支撐;降水挖土至第3層圈梁及內支撐底以下0.5m,拼裝第3層圈梁及內支撐。
4)圍堰內降水挖土至封底底標高,澆筑封底混凝土,封底混凝土達到強度后,拆除第3道圈梁及支撐。
5)施工承臺,承臺混凝土達到強度后,四周填砂密實,設置素混凝土換撐板帶,拆除第2道圈梁及支撐。
6)施工橋墩。
7)拆除局部第1道支撐,橋墩繼續向上施工。
8)施工墩身出水面,基坑內灌水,拆除剩余第1道支撐,拔除PC工法樁。
典型位置深層土體位移隨時間變化曲線如圖7所示。由圖7可知,因余姚江水位位于第2道支撐位置,所以第2道支撐以上土方開挖階段土體位移變化較小;第2道支撐以下為18m深厚淤泥質土,由于軟土層較厚,土方開挖階段土體位移發展較快,最大值為39.5mm。理論計算值為44.1mm,考慮到設計計算中僅考慮鋼管樁剛度,未考慮IV型拉森鋼板樁和鋼管樁的組合剛度,計算變形值略大于監測值,相對合理。施工平臺沉降監測累積最大值為-6.1mm,監測數據持續穩定,充分說明結合PC工法樁施作施工平臺,結構安全可靠。

圖7 深層土體位移隨時間變化曲線
工程樁及施工平臺施工效果如圖8,9所示。鋼管樁與IV型拉森鋼板樁連接緊密,無滲水現象,為基坑開挖和基礎結構施工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圖8 工程樁施工效果

圖9 施工平臺施工效果
采用PC工法樁進行水上深基坑支護設計,并結合PC工法樁施作施工平臺,可解決水上深基坑工程的諸多難題,得出以下結論。
1)PC工法樁整體剛度大,可承受3~6m的水壓力、漲潮、落潮及臺風影響。在深厚軟土層中變形控制效果較好,支護結構安全可靠。
2)鋼管樁和IV型拉森鋼板樁間采用小企口連接工藝,并用木屑填充鋼管樁與IV型拉森鋼板樁鎖扣縫隙,涂抹黃油,止水效果好,坑壁無滲水。
3)結合PC工法樁施作施工平臺,解決了水上樁基施工困難問題。
4)施工完成后可將PC工法樁進行回收,施工過程中無泥漿、無污染,綠色環保,避免對余姚江水質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