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實驗小學 盧 靜
目前,我國的藝術教育事業處于逐步上升的階段,各地方教育部門已切實將藝術教育擺在了應有的位置上,在全面提高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的指導下,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藝術審美觀。美術是一門人文學科,美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途徑之一,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民族性和社會性的影響,民間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傳承意義,因此在美術教育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有效利用民間美術資源,同時也應通過美術這門學科讓學生加深對民間藝術的了解和認知。將民間藝術引用到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有益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工藝,培養學生的美術審美,豐富學生的美術審美認知,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注重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美術審美觀,通過整合民間藝術資源、幫助學生在學習美術課程的過程中學會鑒賞民間藝術作品,拓寬學生對民間藝術創作思路的理解,豐富學生的美術學習過程,培養其良好的藝術素養,從而拓寬民間經典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渠道。文章從實際與教學實踐出發,針對國家美育的策略,以竹編藝術、剪紙美術等中國傳統民間工藝講述其對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竹編藝術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實用性到藝術性的轉變過程中經歷了多種層面的創新,其深厚的民族特色是其美學價值的核心。竹編藝術具有民族特色的獨特手工藝術品的制作方法,涵蓋著創作者無數的心血和對“編制”技術獨到的藝術見解。現代工業所批量生產的產品無法更好地體現美學價值,從設計的角度看,工業生產本身具有去個性化特征。而與之相反的是,竹編藝術是手工制作的,創作過程中手工制作人就已賦予工藝品濃厚的人文氣息,賦予竹編制品與生俱來的美學意義。因此,竹編技藝是賦形的審美活動,在小學美術的教學活動中,竹編藝術是操作簡單,且能表現出中國民間藝術能量的藝術形式。竹編藝術在美術教學中,不僅能引起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利用竹子等簡單的材料與工具,就能動手制作出有一定審美的作品,能極大程度上喚醒學生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另一方面,它真正的意義在于發揮了每個學生的個體創造力,學生在竹編作品中創作過程中能認識到民間藝術客觀存在的一致性價值。民間藝術滲透進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意義也不局限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多在于突破產業化體制限制,而是讓學生找尋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對美術創作的獨特認知,從而在傳統美學中探尋創新之路。
在美術課堂上,可以通過打破傳統的構型方式,為學生傳授基礎的竹編技藝,激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引導學生創造出造型各異、豐富多彩的竹編作品,讓竹編藝術內涵滲透于小學美術的藝術中,讓學生被竹編藝術精巧的外觀所折服,被竹編藝術的魅力所震撼,從而讓竹編藝術更好融合于小學美術教學中。如此一來,學生既理解了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對竹編藝術產生了一定的認知和認可,同時又增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也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
竹編動物展現著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的智慧結晶,與現代工廠流水線生產的塑料機械制品不同,竹編動物展現了學生的創作意識和審美需求,因此在美術竹編課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夸張的形態去創造竹編作品。如“臥著的貓”,貓的四肢不容易編制,對學生來說也有著一定的難度,因此可以隱藏貓的四肢,讓貓變成臥著的形態,將動物造型兼具美觀和技巧性,將簡化后的Q版形象與籃子、盒罐結合起來,形成別具新意的創意設計,讓竹編藝術的形式美感與功能在此處得到統一詮釋,實現竹編藝術與小學美術的完美與自然融合。另外,在貓形態的基礎之上,學生可以為其建設背景環境以及靜態實物,展現出動靜結合的完整圖像,能很好地體現竹編藝術的創造性,同時通過不同的背景設置展現不同的意蘊與氛圍,從而在最基礎的層面上實現藝術作品的完善與整體性。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藝術和文化處于朦朧印象的時期,開展藝術教育,是宣揚美術中蘊涵的中國文化底蘊與氣度的重要途徑。竹編藝術在小學美術中的滲透還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根據新課改的科目要求,各科之間最好能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而竹編藝術不僅是以藝術的形式濃縮中國文化發展歷史,更是以生動、鮮明的方式讓學生理解竹編藝術是民族精神在美術領域上的藝術顯現,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和文化傳播價值。學生對竹編作品的自覺欣賞,逐漸尊崇民間藝術,形成自己的文化審美趣味和珍惜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的態度,如此一來,竹編藝術所蘊涵的優秀的精神就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同時,由竹編引發的對民間民族藝術的好奇心則會引發學生向更多其他種類的民間藝術接觸和學習,從而讓更多具有深厚民族底蘊的民間藝術進入學生、大眾的視野,既為學生進行美術熏陶創造了條件,同時也促使更多的民間藝術實現更大范圍的傳播和傳承,為我國民間藝術增添了活力與生命力。并且,竹編技術的技法作為一種藝術形態,源于古樸和純真的原生自然態勢,是東方所崇尚的特別藝術美學風格,不論是材料還是技藝都有獨到的藝術魅力,顯現出時代形態特征和審美傾向,甚至涵蓋中國人的錚錚風骨和優良品格。小學美術中添加竹編藝術的課例,也遵循了以客觀社會實踐為前提的審美標準。
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運用主要是在美術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欣賞民間藝術的審美情趣,形成文化修養,加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也為傳統民間藝術的繼承、發展、創新注入了新的希望。剪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最讓人們熟知的,是春節時家家戶戶窗戶上都貼著各種各樣的剪紙,例如,“福”字與“春”字,在人們以其為素材進行剪紙的時候,通常加入鯉魚以及鞭炮等圖案來共同組成春節剪紙。例如,有的剪紙形狀是像扇子,在扇面上加入了許多花紋圖案,如牡丹花、月季花等并且在花中剪滿了“春”字,這是極具創意的。還有的剪紙是圓形的,在上面加入了十二生肖的圖案,并且在上面寫滿了“?!弊郑⒁庵昴暧懈?。這些剪紙都象征著美好的寓意,外觀極其美觀,并且這些剪紙都寓意著吉祥與福氣。而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小學美術的課程學習中,經常接觸到剪紙藝術,所以將剪紙與小學美術進行融合滲透,是極其重要的。
中華傳統剪紙藝術包含了幾千年來我國祖祖輩輩創造出的各種精神內涵,蘊涵了民間藝術的獨特底蘊,具有強烈的民俗性、藝術性以及創造性,將富有內涵的傳統剪紙藝術滲透到小學美術的教學中,有助于使學生領悟民族精神,創新剪紙藝術,提高美術素養,從而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剪紙文化。此外,剪紙藝術所體現的民間智慧也對學生的成長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例如,一些剪紙如“花團錦簇”等圖形都是對稱圖案,可以讓學生明白,部分剪紙藝術是利用折紙對稱這一特點實現的,能聯想到我國古代藝術所講究的對稱美,而另一些如像兔子形狀的剪紙則是不對稱的,學生可以對不同的剪紙技藝展開思考,借此培養學生的圖形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剪紙與小學美術課程的深度融合豐富了小學美術的教學內容,加強了學生對剪紙理論知識的學習,以趣味的形式幫助小學生了解美術技能、配色技巧,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美術創造能力,進而使學生剪裁出更具特色的剪紙作品。剪紙藝術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表達人們的審美情懷,對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思維也有著一定的積極性,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具有很大的藝術實踐價值。作為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教學深度融合的典型,師生可以在這樣的學習中深刻理解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具象在紙上創造簡單的藝術形象,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從而對美學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幫助其建立美學信心。剪紙作品展現了學生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因為學生是單純的,所以他們的作品中能體現自身最鮮明的特點,充滿了個性色彩,并且往往在主題和內容上都頗有新意。
例如,“紙風鈴”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色卡紙、瓦紙、剪刀、膠水等操作工具進行窗簾樣式的設計與制作。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完成紙風鈴的制作以后,就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下進行紙風鈴制作的有趣活動,讓學生通過收集網上的剪紙視頻等方式,尋找出自己喜歡的式樣的紙風鈴,然后按照自己的創作思路,用彩色卡紙剪裁出自己喜歡樣式的紙風鈴?;氐綄W校之后,可以把自己創作的紙風鈴掛在桌子、凳子上或者掛在窗戶邊來展示剪紙創作成果。并且教師可以讓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紙風鈴作品進行投票,由此來激發學生的創造以及創新能力,實現剪紙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
美術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美術思維與剪紙鑒賞能力,只有將剪紙技術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不枯燥乏味,才能激發學生對剪紙學習的興趣和創造熱情。此外,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可以添加有關傳統剪紙文化知識的視頻用于輔助教學,使學生以另一種視角感受到藝術影響力,體會到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傳統的剪紙藝術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文化,貫徹“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繼承”的優秀傳統藝術的傳承理念。
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字信息技術,以更多的資源和方式,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為學生展現美術作品,帶領學生觀察民間藝術的特點,講授民間藝術背后的故事與意義,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民間藝術作品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信息化的技術呈現,更多的美學資源在學生面前展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美學體驗,還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嘗試通過歷史資料分析收集和結合實際操作等多種方式,尋找我國民間繪畫美術作品,自主摸索探尋并深入調查、了解我國民間藝術的魅力。小學美術剪紙課程教學具有簡易性、形象性、可塑造性的藝術特點。因此,在學校開展優秀民間美術剪紙工藝教學,可以通過比賽來呈現這些作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行優秀民間剪紙美術作品創作。在小學美術設計課堂中,要不斷加強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開發學生的傳統美學藝術創作設計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培養學生在美術設計創作上的興趣,讓學生將中國民間繪畫的各種特色綜合應用,并融入日常生活藝術設計,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
例如,在學習“動物王國”一課時,教材刻畫了非常多的動物形象,教師可以從此入手,讓學生仔細觀察動物存在的不同,并且各自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并且通過多媒體技術,如投影儀,把學生喜歡的動物進行投影,讓學生更能立體地觀看到動物的具體形象。這可以讓學生更了解動物的特點,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喜歡的動物進行詳細講述,讓學生了解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并且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觀看小動物剪紙視頻,例如,小兔子的特點是具有一對長長的大耳朵和一個小小的尾巴,而小猴子的特點是具有一個長長的尾巴和大大的眼睛,而小豬的特點是具有圓圓的豬鼻子和大大的耳朵等,讓學生進行剪紙活動,剪出自己喜歡的動物,并且根據其特點添加創意元素在其中,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如此一來,學生能更好地根據不同動物的特點進行剪紙創作,并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制作出具有自己風格的動物剪紙,并且進行評比,選取出最具有創意的剪紙作品來,從而達到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美術思維與剪紙鑒賞能力這一目標,能更好地將剪紙滲透于美術的藝術美中,讓美術教學潛移默化地與剪紙進行融合。
綜上所述,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很多民間藝術種類面臨著無人傳承、無法傳承的局面。小學美術融合民間藝術的教育方法是拯救民間藝術的重要途徑,小學美術教學通過對這些面臨失傳的藝術的再現、模仿,拓寬學生對文藝傳承種類的認識,增加學生對民間藝術的關注度,喚起社會對民間藝術保護、傳承的熱情,奠定國家人才培養的基礎,在增加學生閱歷的同時,讓學生深刻感悟傳統文化的內涵,加深對民間藝術的價值認識,提升審美素養,培養學生的民間藝術敏銳感知能力??傊?,推動傳統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課程的融合,對豐富美術教學內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