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渝
(廣西民族大學 科技史與科技文化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6)
傳統工藝是技術史研究的重要方向。傳統工藝研究涉及傳統工藝的歷史、現狀、未來和理論等問題。歷史技術和當下傳統工藝關系復雜,例如很多歷史技術在當下未發現對應的傳統工藝,許多當下的傳統工藝也未寫進歷史。總體來看,目前技術史與傳統工藝研究存在兩種清晰的關系:一種是作為技術史研究方法的傳統工藝研究,旨在技術史脈絡中建立當下與過去的聯系;另一種是作為技術史研究對象的傳統工藝研究,旨在分析傳統工藝的現狀和發展問題。前者是技術史研究在方法上的拓展,后者是技術史研究在對象上的延伸。有關技術史研究的方法問題,學界前輩做了很多深入的有益探討。[1-4]筆者將重點討論后者。
時下,保護和振興中國傳統工藝已成為社會共識。這是持續的學術研究與時代需求相結合的結果。從技術史角度看,中國傳統工藝從進入學術視野到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百年歷程中,有三個標志性事件:一是1917年許衍灼出版《中國工藝史沿革史略》;二是1995年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的成立;三是2017年《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頒布。這也大致反映了中國傳統工藝歷經前保護時代—保護時代—振興時代三個發展階段。
文章主要討論技術史研究將傳統工藝對象化的歷史過程,以及在傳統工藝振興時代,傳統工藝研究者應當在這段歷史中獲取什么樣的寶貴經驗。由于所述問題較大,筆者僅拋磚引玉,并祈方家指正。
一般而言,人們談論的傳統工藝是指當下存在的、具有歷史依據的手工技藝。傳統工藝作為學術研究對象是20世紀初中國社會巨變在學術領域的體現,更是整個20世紀中國工匠傳統與外來西方技術摩擦與融合的結果。[5]學者們嘗試將傳統工藝作為一個整體,把中國自身的技術傳統嵌入現代學問中,以期對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有所助益。
民國時期,一些學者嘗試立足傳統工藝建立歷史中國與當時中國、世界學術與中國學術之間的聯系。1917年,許衍灼出版《中國工藝沿革史略》,此書被譽為中國近現代以來第一部工藝史著作,也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部技術史專著。許衍灼①①許衍灼(1881-?),字鐵巖,山東日照人,1905年考取公費留學日本資格,先入東京預備學校,1908年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機械專業學習。詳見參考文獻[6]。又據日照市圖書館考證,許衍灼為海曲許氏18世,生于1880年左右,卒于1944年左右,日照北京路街道前崮子村人,是民國初期日照縣五個留學生之一。詳見:日照市圖書館.五套民國文獻“鎖定”一位日照工藝學家——留住前崮子村那一抹民國記憶(下篇)[EB/OL].(2019-12-29)[2022-07-05].https:∥www.sohu.com/a/363525354_690674。是山東日照人,民國時期留學日本學習機械。留日期間,受英國、日本工藝史著作影響,決定寫一本中國的工藝史專著。許衍灼討論了6類44項工藝,分別為:(1)飲食工藝,包含釀造、制糖、煙草、制茶、制鹽、制粉碾米、荷蘭水②②荷蘭水,即汽水。及造冰、糕點制造、罐頭食品、畜產及水產品制造;(2)服飾工藝,包含制絲、紡績、織物、刺繡、席類及帽辮、編物;(3)化學工藝,包含窯業、制紙、染色及染料、制皮、油蠟肥皂、化妝品、藥品、發火物;(4)土木及機械工藝,包含建筑、塑造、機械、造船、鑄造、鍛造、鐘表及眼鏡、金屬制品;(5)雜項工藝,包含印刷、筆墨、漆器、雕刻、扇傘類、金銀箔及香類、音樂器、竹木制品及針釘類;(6)特別工藝,包含電氣、煤氣及自來水、金屬采煉、石炭。[7]許衍灼的分類標準來自1912年11月工商部公布的工廠統計調查章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是以工廠統計為分類標準,但當時98%以上的工廠都不用動力。
20世紀30年代,學界出現一些有識之士的傳統工藝調查。劉仙洲、梁思成等分別關注了機械、建筑領域的傳統工藝。譚旦冏調查了四川12類38項傳統工藝:(1)織繡,包含織麻、織棉、刺繡;(2)作咸,包含鑿井、汲鹵、輸鹵、煎鹽;(3)甘嗜,包含熬糖、漏糖、升冰③③內江制冰糖,名曰升冰。;(4)陶埏,包含制陶、造碗、砂鍋;(5)冶鑄,包含采煤、硫磺、熬礬、冶鐵、鑄鍋、倒鏵;(6)膏液,包含榨油、膠燭;(7)殺青,包含舀紙、制傘、折扇、制篦;(8)筆墨,包含造筆、制墨;(9)雕鏤,包含竹簧、銀器、紋石;(10)髹飾,包含漆器、泥金;(11)編結,包含編席、藤器、竹筏;(12)佳兵,包含制弓、制箭、蒙鼓。[8]還有一些學者以“美術工藝”“實用美術”為名在藝術研究中討論傳統工藝。徐蔚南在《中國美術工藝》中記述了玉器、瓷器、宜興茶壺、景泰藍、剔紅、刺繡、地毯、竹刻、竹器、宣紙、印刷、畫本、詩箋、印章、印泥、墨、美術工藝之書畫、玩具、古錢、土山灣共20章19類22項傳統工藝。其中“美術工藝之書畫”一章討論了鐵畫、剪紙、漆畫、燙畫4項工藝;“土山灣”一章介紹了位于上海郊區土山灣的當代美術工藝工場——天主教育嬰堂,工場中有印刷、裝訂、繪圖、照相、冶鐵、細金、木工、木雕、泥塑、玻璃制作等工藝。[9]
20世紀50年代,因大學專業調整,一部分傳統工藝在建筑、機械、造紙、紡織、冶金、文物修復等領域得到一些學者的重視,開拓出專業技術史研究,傳統工藝的科學價值正式被提出來。1979年,華覺明看到傳統工藝背后的巨大價值與堪憂的現狀,意識到學者個人力量有限,亟待從國家層面立法進行有組織、有規模的保護,呼吁成立專門研究機構進行傳統工藝調查和搶救。[10]1987年,華覺明、祝大震、譚德睿等在實地調研和座談的基礎上編纂《中國傳統工藝類目》初稿,共計11大類32目226種。1988年10月,由華覺明執筆,23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傳統工藝保護開發研究組”提出了《傳統工藝保護開發實施方案》,并于1989年8月上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國家文物局。但限于當時情勢,該方案并未得到實質回應。[11]
另一部分傳統工藝以“傳統工藝美術”為名進入大學教育和國民生產序列,一些傳統工藝品的經濟、文化價值得到系統研究與發展。1979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傳統工藝研究“藝術”流派的形成。20世紀80年代,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以系統展示中國歷史文物為目的的《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共8類12冊,包含陶瓷、青銅器、印染織繡、漆器、玉器、金銀玻璃琺瑯器、竹木牙角器和民間玩具剪紙皮影。這大致反映了人們對傳統工藝品類的認知。因其直接的經濟效益影響,傳統工藝美術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和80年代得到一定發展,而在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又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總的來看,此時傳統工藝開始進入學術研究視野,一小部分傳統工藝因國家的商品化需求得到一定發展,但是大部分傳統工藝都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人們對傳統工藝普遍存在兩種認識誤區:一種是固化認識,只看到當下具體的傳統工藝和實用功能,沒有意識到傳統工藝的社會與文化功能,學術界討論“傳統文化”時也未將傳統工藝納入其中;另一種是泛化認識,沒有仔細辨別傳統工藝和技術史的關系,要么簡單將二者隨意連接,要么將二者混為一談,出現了所謂的“傳統工藝史”的提法。在現實中,傳統工藝當時處于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文化部“三不管”地帶。
雖然,“傳統工藝保護開發研究組”提出的《傳統工藝保護開發實施方案》沒有得到管理部門的及時回應,但學者們并未放棄努力,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1995年,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的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技術”流派的形成,它同“藝術”流派共同推進傳統工藝研究的系統化。[12]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提出編纂《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的設想,意在國家立法保護之前,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將已知的優秀傳統工藝及其相關研究成果記錄下來,為日后的搶救保護提供科學依據。1996年,《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編纂工作啟動,3年后成為中國科學院“九五”重大研究項目和新聞出版署“九五”重大出版項目,相關成果于2004-2008年陸續出版,共15卷14冊,分別是《漆藝》《陶瓷》《金銀細金工藝和景泰藍》《造紙與印刷》《中藥炮制》《傳統機械調查研究》《雕塑》《金屬工藝》《絲綢織染》《民間手工藝》《文物修復和辨偽》《釀造》《歷代工藝名家》和《甲胄復原》,其中《造紙與印刷》為兩卷合為一冊。
2000年春,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邀集專家學者就傳統工藝的分類問題作了研討,正式提出部類—門類—種類的三級分類體系,按行業構成將傳統工藝分為12部類。[13-14]大致為:(1)器械制作,包含工具、機械、儀表及其他器具;(2)雕塑;(3)陶瓷硅酸鹽,包含琉璃、料器、玻璃;(4)織染,包含刺繡、縫紉等;(5)金屬的采選、冶煉和加工;(6)髹漆;(7)釀造、炮制和其他農畜礦產品加工,其中有榨油、榨糖、制革、制鹽等;(8)造紙;(9)印刷;(10)編織,如扎制草編、藤編、竹編等;(11)刻繪,包含剪紙、刻紙、年畫、內畫壺等;(12)其他手工藝,比如火藥制作、煙花爆竹等。中國傳統工藝三級分類體系意味著傳統工藝研究對象化的形成,其標志性成果就是《中國傳統工藝全集》。
由于《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所涉工藝并不全,學者們考慮籌備第二輯。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為《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第二輯的籌備工作帶來新轉機。為適應新工作的需要,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召集專家深入探討傳統工藝的學科性質、內涵、類別及其與工藝美術的關系等問題。經反復征求意見,決定改一級分類的“部類”為“大類”,新增“營造”和“家具制作”兩大類,將中國傳統工藝12部類調整為14大類。[15]2004年8月,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傳統工藝被納入國家“非遺”保護工作中,受文化部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過去“三不管”的尷尬境地。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提出的14大類的分類被“非遺”主管部門采納并用于傳統工藝普查和名錄制訂。隨后出版的《中國傳統技藝》一書也采用了14大類的分類標準。[16]2008年,《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第二輯的編撰工作正式啟動,于2014-2016年陸續出版,共5卷6冊,分別是《農畜礦產品加工》《陶瓷(續)》《鍛銅與銀飾工藝(上下冊)》《造紙(續)·制筆》《制硯·制墨》。
1996-2016年,《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歷時20載,共出版2輯20卷20冊,涵蓋了已知的15大類傳統工藝,近600種工藝,是目前最全的中國傳統工藝著作。《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是近代以來第一部系統整理研究中國傳統工藝的學術著作,被學界喻為“《考工記》和《天工開物》在當代的補編和續編”[17]45。其中部分卷冊如《造紙與印刷》《絲綢織染》《陶瓷》《漆藝》等為有關工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提供了權威的科學支撐。[18]誠如專家所說:“(《中國傳統工藝全集》)將為維護中國的文化命脈和保護民族特質作出貢獻。”[19]
國家“非遺”工作和《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的出版對傳統工藝的分類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的分類標準中又增加了“中藥炮制”,將中國傳統工藝的14大類調整為15大類,[20]125即:(1)工具器械制作;(2)農畜產品加工;(3)營造;(4)織染繡;(5)陶瓷燒造;(6)金屬采冶和加工;(7)雕塑;(8)編織扎制;(9)髹漆;(10)家具制作;(11)造紙和筆墨硯制作;(12)印刷;(13)刻繪;(14)中藥炮制;(15)特種技藝及其他。這是目前最新的中國傳統工藝分類標準。華覺明按照最新分類標準統計了第一至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傳統工藝的規模,共有15大類106門類765種類。
自2006年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項目名錄以來,中國“非遺”管理工作穩中有序,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管理體系;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建立起傳承人、管理、研究相關制度。傳統工藝的價值因為國家“非遺”工作的推動而得到社會的普遍認識,傳統工藝保護成為社會共識。學術界也開始從多個層面探索保護途徑,并意識到傳統工藝理論研究的重要性,積極推進傳統工藝學科建設。
中國近現代技術史表明,中國的技術傳統在西方科學的技術影響下大多從歷史舞臺中心走向邊緣,成為散落在神州大地零星分布的各種傳統工藝。這一過程充滿歷史的必然與偶然。傳統工藝的分類從本質上來說,是對孤立分散的傳統工藝進行編碼,把看似獨立散落的信息進行識別和歸類,以便系統認識與管理。前保護時代的學者,在這些邊緣的技術中看到連接歷史與當下的重要意義,為傳統工藝建立了“活化石”語境,分類成為認識傳統工藝的起點。保護時代的學者,用分類建立傳統工藝的陣勢與秩序,為傳統工藝建立了“技術遺產”語境,分類又成為系統研究和保護傳統工藝的依據。
當然,任何分類都不是認識的終點,并且都有時代局限性。傳統工藝分類的歷史也表明,分類背后隱含著若干困境。
學科隔閡對傳統工藝分類的影響很明顯。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于2000年制訂的12大類分類標準,沒有納入雕塑、陶瓷、織染、髹漆、編織、刻繪、花絲、景泰藍,因為這些是工藝美術行業的強項;也沒有納入文物制作和修復工藝,因為它們屬于文物科技范疇。
行業慣性對傳統工藝的分類影響也很大,不同組織有各自的分類標準。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所設的專業委員會中只有三分之一的類別相同。在目前較為統一管理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傳統工藝也是處于分散狀態,主要在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中,但在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民俗中也涉及部分傳統工藝的項目。
此外,工藝留存現狀對傳統工藝分類也有一定影響。《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的出版收到“名全而實不全”的評價。長北等學者提出書中所欠缺的12種工藝中,除了因學科隔閡和行業慣性沒有納入的營造、家具制作、棉毛麻織造、刺繡、印染、服飾制作、剪紙刻紙7種工藝,像農藝、工具器械制作、特種工藝、木活字、麻紙5種工藝則是目前研究不充分所致。[17]此外,還有一些傳統工藝未被納入國家四級“非遺”保護體系中,有待進一步分類。這些都說明,學界試圖用一種整體視角認識分散的傳統工藝,其認識過程充滿理想與現實的張力。
在傳統工藝的對象化過程中,往往存在新“發現”的傳統工藝對已有觀念的“沖擊”。火草織布技藝的歸類過程就體現了這種“種”的驚奇與“類”的忽視。
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被納入2014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信息如下:項目編號為Ⅷ-100,項目名稱為“傳統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項目類別為傳統技藝,項目申報單位為四川德昌縣文化館。事實上,四川德昌的火草織布是火草與棉或麻的混紡布,將之歸入“棉紡織”類并不準確。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將它歸入第15大類“特種技藝及其他”也不準確。[20]129楊源認為火草布制作工藝無疑是一種典型的特種工藝。[21]筆者看來,很多時候“特種”其實就是目前在認識上仍無法歸類的那一類。除四川之外,火草布更廣泛地分布在云南。云南對火草的利用方式比四川更多樣,有純火草布、火草麻布等,已納入云南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很顯然,火草織布技藝屬于紡織,應當被歸入第四大類“織染繡和服飾制作”中。這些分類反映出火草紡織技藝這一傳統工藝對人們腦海中以棉麻絲毛為中心的紡織觀念的“挑戰”。
火草布所反映的“類”的忽視是觀念導致的。還有一類是研究現狀使然。華覺明在談及《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時,提到其“名全而實不全”的兩個表現之一是缺少“營造”和“家具制作”兩大類,已有的卷冊中除剪刻印繪、編織扎制等未單獨成卷外,織染繡和服飾制作類也僅有《絲綢織染》一卷,所述染色和刺繡均甚單薄,棉麻毛紡織亦付闕如。①①另一個是經濟、人文與技藝的互動過簡。詳見參考文獻[18]第1323頁。在學科隔閡、行業慣性和認識慣性背景下,研究的速度跟不上傳統工藝消失的速度,急需大量的研究介入。在傳統工藝對象化過程中,存在很多這種“種”的驚奇與“類”的忽視,其根本是由主客觀多種因素形成,充滿了認知中的中心與邊緣的碰撞。
傳統工藝的發展問題是傳統工藝研究非常重要的議題。在保護時代,是保護技術的“物”還是技術的“類”一度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前者認為,傳統工藝的“原汁原味”體現在物品上;后者認為,傳統工藝的“原汁原味”體現在技術類別上。追溯歷史,到底是“物”承載了重要信息,還是工藝承載了重要信息?展望未來,傳統工藝的發展到底是以技術為標準,還是以物為標準?由于側重點不同,在面對傳統工藝的發展問題上,保護“原汁原味”與發展傳統工藝之間存在一定矛盾。
這個困境本質上是在追問傳統工藝的原真性。邱春林提出“核心技藝”[22]12概念,有助于人們判斷傳統工藝發展時的方向問題。同時,核心技藝之外的無形核心文化,[23]84也成為重要的概念。華覺明指出:“傳統工藝是在歷史上形成的由創意或設計引領、使用天然或人工材料、依仗手和其他肢體并借助工具器械及自然力實施操作、其制品具有實用或兼具審美功能的技藝性勞作。”[20]121這個概念可以為 發展 傳統工藝提供一些啟發。“物”與“技”的發展矛盾反映了傳統工藝發展中的“靜態的物”與“動態的類”誰為中心的問題。
傳統工藝的對象化歷史表明,“類”是一個歷史產物,會在一定時間形成或消失。不同時代的分類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傳統工藝的認知和管理,是一個時代傳統工藝存續的指示標。潛藏在傳統工藝分類中的多重困境,不論是研究與現實的問題、觀念問題,還是傳統工藝發展的中心問題,都應當在當下傳統工藝研究中正面應對。
2017年,《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指出,要加強傳統工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理論、技術研究。這為解決傳統工藝分類中的困境提供了外部政策依據。華覺明提出建設全國性傳統工藝學科,從學界內部打通舊識形成共識。其建設要點有5個:(1)建立傳統工藝學科建設聯席會議,策劃、運作全國范圍的傳統工藝學科建設。(2)成立國家級的傳統工藝專職研究機構。(3)建立干部、專家與社區、企業、藝人相結合的傳承發展運作模式,以代替目前由政府主導、非經常性、非精準扶持的工作模式。(4)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傳統工藝研究。(5)舉行系列的傳統工藝學術會議并推出論文集;創辦中英文版《中國傳統工藝》期刊,加強交流與傳播。[18]1324-1326其中,第5點已有前期實踐。2006年,首屆中國傳統手工藝論壇在大理成功召開。[24-26]2009年,首屆中國技術史論壇納入了傳統工藝議題,并出版論文集,囊括多篇以傳統工藝為研究對象的論文。[27-30]2022年1月,由廣西民族大學科技史與科技文化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傳統工藝》集刊正式發出約稿函,籌備創刊號。第1~4點還有待多方努力探索。
2011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啟動《中國工藝美術全集》編纂工作,其目標是成為一部關于中國工藝美術的完整國家檔案。該書分“國卷”和“省卷”,“國卷”設歷史、理論、技藝、人物、作品、文獻、檢索7卷,其中“技藝卷”共10篇,包括《雕塑篇》《織染篇》《刺繡抽紗編結服裝道具篇》《編織扎制篇》《陶瓷玻璃篇》《漆藝篇》《建筑彩畫傳統家具篇》《金屬工藝首飾篇》《剪刻繪印篇》以及《其他工藝美術篇》[31]。第一批階段性成果于2020年出版①①第一批階段性成果(2020)共8冊:《技藝卷1·雕塑篇》《技藝卷2·織染篇》《技藝卷4·編織扎制篇》《廣西卷4·刺繡印染織造服飾篇》《廣西卷5·編織扎制篇》《云南卷4·陶瓷玻璃篇》《貴州卷4·織造篇》和《江蘇卷7·漆藝篇》。。該叢書體現了傳統工藝從技術、藝術到民俗的綜合認識,體現了傳統工藝研究“技術”流派與“藝術”流派在研究理念上的合攏,符合新世紀傳統工藝整體認識的要求。
2017年《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頒布,對傳統工藝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筆者認為,對于技術史研究而言,如果保護時代的傳統工藝研究是對工具、配方、工藝流程等技術內核的挖掘,那么振興時代的傳統工藝研究自然應擴大到對技術的主體(工匠)、載體(作坊、工場)、設計實施過程、器物等技術文化和技術環境的認識。[23]80
對于技術史視野下的傳統工藝研究而言,作為對象的傳統工藝研究,其重心從工藝(技術過程)轉移到物(技術結果),關心傳統工藝在核心技術不變前提下的“變”。技術史研究將傳統工藝對象化的歷史表明,作為對象的傳統工藝研究關心技以載道的“道”和物以明志的“志”,以下幾點有助于揭示具體工藝背后的“道”和“志”。
雖然傳統工藝的三級分類體系和內容依然有待完善,有的分類條目也需要一些之前常關注的“是什么”的描述型研究,但振興時代視傳統工藝為對象的研究重心應該轉向問題型研究。從遺產保護的角度看,如果說描述型研究更關注傳統工藝有什么遺產價值,那么問題型研究更關注傳統工藝作為遺產的價值形成過程,回答“如何和為什么”。所謂“問題”是指作為對象的傳統工藝能為解決人們的具體問題提供個案支撐,幫助人們理解技術及技術物的社會文化意義。因此,“問題”的來源與工藝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研究思路也較之前有所拓展,如同類傳統工藝的對比研究,不同類傳統工藝的聯系性研究,跨媒材工藝的關系問題,等等。
在以分類為依據的研究理念下,學界應重新重視傳統工藝的共性問題。一項傳統工藝的傳統是什么,它如何反映了某地域、某民族的文化傳統,今天人們討論它的意義是什么,這些共性問題蘊含在傳統工藝的本質特征中。華覺明曾提出傳統工藝“三品四性”[16]3的本質特征,這是全面認識傳統工藝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理性途徑。筆者曾提出,從本質上看,傳統工藝主要是指那些傳承有序的、符合自然的、與人類生活相關的手工技藝;從內容上看,傳統工藝是用于解決人們衣、食、住、行、用五個方面的物質性生存問題的技藝。[23]80挖掘具體傳統工藝背后的共性問題,有助于深化對具體傳統工藝的認識和加強對其共性認識的反思。
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是嵌入緊扣的。[32]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曾一度“遺忘”了傳統工藝,讓過去的技術(傳統工藝)“脫離”了現在的社會,使得傳統工藝成為一種邊緣性的存在。因此,傳統工藝振興的本質,就是以核心技術和核心文化為中心的技術物和衍生文化的創造,把處于社會網絡邊緣的傳統技術嵌入現代社會中,包括物質文化嵌入和精神文化嵌入。前者體現為支持傳統工藝的主體(工匠)制作適合現代生產生活的各種傳統工藝物,發揮工藝的經濟價值;后者體現為大力發揚技術物(產品)所蘊含的人文和社會意義。這類研究屬于技術遺產保護,是應用技術史的范疇。[33]
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有確認、立檔、研究、保存、維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九個環節①①“保護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英文原文為protection,中文譯為“保護”。華覺明發現該譯法與句首的“保護”(safeguarding)重名,建議此處譯為“維護”。詳見參考文獻[16]第508頁和參考文獻[34]。。由于不同種類傳統工藝的研究基礎和社會影響范圍不同,如營造、織染繡、陶瓷燒造等大類的傳統工藝有豐富的研究基礎,而特種技藝及其他大類的傳統工藝則較為瑣細,因此不同大類的傳統工藝研究的問題程度不同。商品化程度高的傳統工藝已經進入“非遺”保護的振興環節,商品化程度不高的傳統工藝還處于“非遺”保護的前八個環節。因此,在進行“非遺”保護的時候,需要系統鑒別傳統工藝所處的保護環節,避免盲目談振興。
20世紀90年代以來,技術史學者積極借鑒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領域的視角進行研究,并積極同相關領域學者對話,[35]在科技史領域生長出科技人類學[36]的研究分支。
傳統工藝涉及學科較廣,除了技術史外,許多學科也逐漸衍生出傳統工藝的研究訴求。例如民俗學領域,1998年《民俗學概論》中論證了包括傳統工藝在內的民間科學技術是民俗學研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37]這種觀念最終生長出技術民俗學[38-39]的研究分支。此外,還有相關學科討論了傳統工藝知識產權保護[40]、傳統工藝與旅游業的結合[41]等問題。
在傳統工藝振興時代,應根據研究需要,繼續加強技術史與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社會學、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學等近鄰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綜合應用,以及傳統工藝振興問題中涉及的知識產權、旅游參與等問題,探索應用技術史的研究路徑,以充分發揮傳統工藝的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實現多層面的社會嵌入。
中國傳統工藝對象化的百年歷史表明,中國傳統工藝受時代的影響很大。與此同時,中國傳統工藝內在的技術與文化基因非常深厚,合適的土壤便能讓它煥發生機。21世紀的中國社會形態整體已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社會結構也從“鄉土中國”走向“城鄉中國”,而城市社會也出現“手工缺失癥”和“自然缺失癥”。中國人的“鄉愁”更多時候是以傳統工藝為載體的親近自然、回歸人的尺度的“物愁”。因此,振興時代的傳統工藝研究包含了保護技術的原真性、激發技術的能動性和振興技術物的多樣性等多種議題。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源自傳統社會的中國手工藝應當發揮更多物質和精神層面的作用。努力推動中國傳統工藝在各種分類標準下進行不同程度的社會嵌入,關注新時代注入的巧思與情感,讓今天的傳統工藝成為新時代中國人的一類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