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曼
(商丘市梁園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0)
羊場普遍具有規模大和飼養密度大等特點,對疫病進行防控的難度有目共睹,要想降低羊場疫病發生率,使養殖人員獲得可觀收益,關鍵是要對衛生防疫、衛生管理工作引起重視。筆者便以羊場養殖為落腳點,圍繞衛生防疫及管理展開討論。
實踐經驗表明,衛生防疫能夠有效降低疫病發生率。考慮到羊場性質較為特殊,常規防疫方法難以發揮出應有作用,有關人員結合羊場情況及特點,提出了以下防疫措施:
衛生防疫工作應嚴格遵守防重于治和預防為主的原則。現行動物防疫法對衛生防疫工作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羊場遠離公路、居民區,入口分別設有可供車輛、人員進出羊場的通道;二是人員只有更換衣物并消毒后,才能進入羊場;三是定期清理供水塔,保證羊場內水源潔凈,采取恰當手段處理羊場內污物和污水,避免孳生細菌。
1.2.1 合理選擇消毒劑
一般情況下,均可以使用廣譜消毒劑進行消毒,如果有特定需求,則要根據病原體特征,選擇恰當的藥物進行消毒。消毒期間,嚴格控制消毒劑濃度,在保證其功效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濃度,避免出現中毒或腐蝕的情況。消毒工作結束后,盡快檢測消毒效果,并酌情調整后續消毒方案,切記不得混用含不同成分的消毒劑,以免不同藥物之間出現頡頏作用,導致消毒劑無法發揮出應有功效。除此之外,養殖人員還應定期更換消毒劑類型,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病原菌出現耐藥性,致使消毒效果無法達到預期。
1.2.2 對羊場進行全面消毒
1.2.2.1 羊圈外消毒 定期對羊圈附近的道路及周圍環境進行徹底消毒,清理垃圾和雜物,鏟除雜草。
1.2.2.2 帶畜消毒 每天打掃水槽、羊舍及料槽,每5 d進行1次帶畜消毒。
1.2.2.3 空舍消毒 第一步,清理舍內糞便,用清水反復沖洗欄舍;第二步,用3%的NaOH 對養殖用具、羊舍地面和墻壁進行消毒;第三步,等待12 h,用清水徹底沖洗消毒區域,等到用具、羊舍完全干燥,再用0.5%的過氧乙酸,對用具及羊舍進行二次消毒。羊舍地面往往存在大量土壤,常規方法無法使土壤得到徹底消毒,針對該情況,有關人員提出了以下方案:根據土壤性質選擇消毒劑,用10%的NaOH、5%的漂白粉或是4%的福爾馬林,對土壤進行全方位消毒。敞篷羊舍可充分利用陽光等自然因素滅殺病菌,若滅殺效果不理想,再用消毒劑進行二次消毒;密閉羊舍則應利用40%的甲醛、高錳酸鉀對各個角落進行熏蒸,藥物用量應控制在45 ml/m3左右,同時保證熏蒸溫度在15 ℃以上。等待12 h至24 h,再將門窗打開即可。
1.2.2.4 生產設備消毒 每周固定時間消毒送料車,通過噴灑0.3%濃度過氧乙酸的方式,消滅病原體。生產所需用具、藥品和器械都要先進行消毒,才能被運往生產區。
1.2.2.5 人員/車輛消毒 在羊場入口分別設置供車輛、人員通過的消毒池,其中,車輛消毒池與大門同寬,長度應達到車輪的2周,深度以0.1 m為最佳;人員消毒池長度為2.5 m,寬度以1.5 m為宜,深度則應控制在0.05 m左右。消毒池內為0.2%的NaOH溶液。無論是養殖人員還是外來人員,均要先更換專用鞋及工作服,再通過消毒池到達消毒室,并在消毒池內接受10 min左右的紫外線照射,才能進入生產區。
將羊場建在靠近草地的區域,保證羊場滿足供電穩定、交通便利、水源潔凈且充足、向陽避風、干燥和地勢高的條件。羊場應遠離居民區、公路,與公路的距離不得少于300 m,避免給居民生活、車輛行駛造成不利影響。選址工作結束后,沿羊場四周建設綠化帶及圍墻。
規劃場地時,既要考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還要考慮附近環境,確保羊場與附近環境相協調。在羊場內劃分出羊舍、治療區、生活區、飼料區及堆放羊糞的區域,其中,生活區位于上風向,堆放羊糞的區域和治療區位于下方向。根據現場情況確定道路走向,將排糞路、進料路分開,保證二者不存在交叉點,以免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
養殖人員應根據羊場情況和自身所積累經驗,制定相應的消毒計劃,定期清理糞便及羊舍,每7 d對羊舍進行1次消毒。將草墊、麻袋片完全浸入消毒液,取出后鋪設在羊舍入口及出口附近,定期向草墊、麻袋片表面噴灑高濃度消毒液。除特殊情況外,均應選用低毒、廣譜的高效消毒液,先用常見的過氧乙酸、燒堿或復合酚等藥劑對羊舍墻壁、飼槽和地面進行消毒,再用新潔爾滅或百毒殺對羊體表面進行消毒。
盡量做到自繁自養,如果需要引種,則要保證羊來自非疫情地區。抵達羊場后,先將羊隔離,若30 d內羊未出現異常,方可將其放入羊場并混合飼養。隔離期間,應對羊進行全方位的消毒及驅蟲,根據其情況接種疫苗,降低羊患病的概率。
切記不得盲目開展免疫接種工作,而是應當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接種計劃,再嚴格按照計劃完成免疫接種。在此過程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內容:一是全面了解疫病發病情況和疫苗特性,對接種疫苗的種類和接種次數加以確定;二是加大對重點疫病進行預防的力度,盡早接種可預防羔羊痢疾、羊快疫還有腸毒血癥的疫苗;三是正式接種前,先要檢查羊群狀態,確保接種對象健康,如實記錄接種情況,以免出現誤接或是漏接的問題。
對羊群進行飼養管理,可使羊體質得到大幅提高,患病率隨之降低。作為典型的食草動物,羊可以在青貯飼料中獲得自身所需的大部分營養,養殖人員則需要根據羊所處發育階段、季節特點,向青貯飼料內混入少量其他飼料,以免羊出現攝入微量元素、礦物質或維生素不達標的情況。另外,還應保證飼草干燥且清潔,切記不得飼喂腐敗或是發霉的飼草。保證飲用水潔凈,嚴禁飼喂冰凍水或是污水。定期檢查羊舍情況,清除舍內塑料袋、鐵釘和鐵絲等物品,以免羊誤食,進而出現消化道出血或類似問題。
對不同種群、年齡以及性別的羊進行混養,不僅無法保證羊健康成長,還會增加其患病概率。例如,對身體器官尚未發育完全的羔羊和成年羊進行混養,將增加成年羊患病的概率,這是因為羔羊的抵抗力相對較弱,更容易被病毒所感染,進而將病毒傳染給成年羊,導致成年羊患病。由此可見,要想對疫病進行有效防控,關鍵是要以羊場規模為依據,綜合考慮羊群年齡、性別和圈舍條件,對羊進行相應的分群,事實證明,這樣做既能夠起到防止疫病的作用,還能夠提高羊群管理的水平及質量。
目前,羊場防治疫病的方法多為化學防治,所使用藥物以吡硅酮為主。養殖人員應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的驅蟲方案,在放牧前以及停牧后進行驅蟲,由此達到提高防疫效率的目的。除特殊情況外,均不得更改驅蟲藥物劑量,并且保證兩次驅蟲的間隔為7 d至10 d。另外,還應在產前30 d及產后30 d對母羊進行1次驅蟲,此舉能夠降低羔羊患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