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要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鼓勵企業在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前提下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區有序轉移,逐步減少使用火電的電解鋁產能。利用電解鋁、工業硅等有色金屬生產用電量大、負荷穩定等特點,支持企業參與以消納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微電網建設,支持具備條件的園區開展新能源電力專線供電,提高消納能力。力爭2025年、2030年電解鋁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分別達到25%、30%以上。
11月1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可再生能源發電和利用具有可再生、清潔、低碳的特點,將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將推動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量作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有利于更加準確反映能源利用實際情況,有利于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用能空間,有利于針對性地采取節能降碳措施,有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助力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11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穩定發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出,指導鋰電企業結合實際和產業趨勢合理制定發展目標,在關鍵材料供應穩定、研發創新投入充足、配套資金適量充裕的前提下,因時因需適度擴大生產規模,優化產業區域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質化發展和惡性競爭,建立創新引領、技術優先、有序擴張的發展格局。同時,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嚴格查處鋰電產業上下不正當競爭等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強電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電網企業要優化安排電網運行方式,做好電力供需分析和生產運行調度,強化電網安全風險管控,優化運行調度,確保電力系統穩定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發電企業要加強燃料、蓄水管控及風電、光伏功率預測,強化涉網安全管理,科學實施深度調峰靈活性改造,提高設備運行可靠性,減少非計劃停運。電網企業要加大城鄉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供電服務和民生用電保障能力。
11月16日,國家電網辦電服務在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上線試運營,實現了國家電網服務客戶通過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線上快捷辦電,進一步拓寬了線上辦電服務領域,提升客戶電力獲得感。為創新“互聯網+”線上聯動服務模式,積極推動電力公共服務升級,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發揮“網上國網”線上服務優勢,基于國家政務服務平臺聯合建設了涵蓋查詢服務、辦電服務、地方服務、用電政策4個模塊的辦電服務專區,包括用電余額、電量電費查詢以及新裝、更名、過戶等19項電力業務,進一步拓寬了線上辦電、用電服務渠道。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儲能技術研究部研究員李先鋒團隊,開發出基于Br-輔助MnO2放電的混合型液流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可逆性高的優勢。液流電池(FBs)具有安全性高、壽命長、效率高等優勢,在大規模儲能領域受到廣泛關注。目前,液流電池能量密度較低,進一步發展受阻。Mn2+/Mn3+具有電極電位高、溶解度高、電化學動力學良好、成本低等優勢,在高能量密度液流電池中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然而,氧化態Mn3+的歧化副反應易導致“死錳”積累,影響電池的能量密度、可逆性和循環穩定性。
11月12日,全國首個應用電力大數據測算碳排放模型——“電-碳分析模型”通過專家評審。“電-碳分析模型”創新構建了“以電算能、以能算碳”的計算方法,依托電力行業與能源活動、工業生產碳排放量的相關性基礎,發揮電力大數據實時性強、準確度高、分辨率高等優勢,具有理論和實踐的可行性。該模型是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創新和有效補充,在國際上屬于首創,可有效支撐碳排放核算工作。有關院士專家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是推進“雙碳”工作的重要基礎。
10月31日,國家電投山東半島南3號海上風電場20兆瓦深遠海漂浮式光伏500千瓦實證項目成功發電,成為全球首個投用的深遠海風光同場漂浮式光伏實證項目。該項目位于山東海陽南側海域,此次建設的500千瓦漂浮式海上光伏由兩個環形浮體單元組成,單個浮體單元裝機容量250千瓦,由環形抗風浪浮體、耐海洋環境的高強薄膜、光伏系統等組成。在直徑53米,面積相當于4個標準籃球場的浮體單元上,共安裝了770塊光伏組件,其發出的清潔電能匯流到逆變器后送至同場運行的半島南3號風機平臺,后續將通過海上升壓站送出至電網。
近日,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核蓄一體化”抽蓄項目——福建云霄抽水蓄能電站主體工程順利開工。這是中核集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緊抓“雙碳”目標下的抽水蓄能市場機遇,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具體舉措。云霄抽水蓄能電站是目前福建省在建裝機規模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總投資約100億元,電站設計裝機容量為180萬千瓦,將建設6臺30萬千瓦混流可逆式蓄能機組。此外,電站建設期間,將有效帶動項目地區相關產業發展,預計每年增加地方稅收約1.7億元;建成發電后預計每年可增加地方稅收1.6億元。
11月3日,世界首臺2.7MW高效緊湊串列式雙風輪風電機組華能“賽瑞號”于10月30日正式下線。“賽瑞號”由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首次突破了風電機組多級葉輪協同捕能、高效梯次利用的技術難題,解決了長期限制風電機組的風能捕獲效率低、葉片尺寸過大等瓶頸。與傳統風電機組相比,雙風輪機組可實現單機效率提高15%,風機葉輪尺寸縮小近一倍,成本降低10%以上,額定功率下等效單位掃風面積風能捕獲功率提升至傳統機組的2倍左右。同時,機組對材料、制造、運維等要求更低,成本也隨之降低。
近日,Wood Mackenzie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受飆升的能源價格影響,2022年亞太地區企業可再生能源購買協議將達到7億千瓦。除了受到國家脫碳目標的影響,市場力量越來越成為企業加大采購可再生能源的推動力。主要的增長來自中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國,柬埔寨、泰國、越南、巴基斯坦等國主要是規模有限的屋頂光伏項目。目前,太陽能發電購電協議占比為57%,風電占比25%,最大的企業用戶是臺積電、必和必拓、紐克雷斯特等大型公司。報告提出,鑒于未來幾年能源價格可能仍將處于高位,亞太地區可再生能源將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
南非政府日前公布832億美元(1美元約合7.163人民幣)能源轉型投資計劃(JETIP),該計劃旨在保障能源安全并推進綠色轉型。其中,580億美元用于電力領域,以支持電網升級改造、加快老舊煤電廠退役、新建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目標在2050年將在運煤電廠減至兩座(Medupi和Kusile)、2050年前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5000萬千瓦;180億美元用于綠氫領域,將加建設電解槽和儲運設施,目標在2050年實現綠氫年產量達到600~1000萬噸,年出口量超200萬噸;72億美元用于新能源汽車領域,旨在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