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財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數字技術推動了產業發展與變革,依托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能夠設計出交互性強、深度沉浸、個性化、智能化的數字媒體藝術產品。我國傳媒產業包括移動內容、電影、網絡廣告、報刊、游戲、圖書銷售、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視聽節目等。2022年7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45.5萬億元,占GDP比重39.8%,數字產業化規模達8.4萬億元,占GDP比重7.3%,產業數字化規模達37.2萬億元,占GDP比重32.5%,數字媒體產業發展增速明顯[1]。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拓展現實(Extended Reality,XR)為代表的數字媒體技術為短視頻發展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創作工具。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創作并播放,短視頻在分享生活、政府企業宣傳、產品營銷、教育及娛樂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數字媒體藝術以計算機技術為載體,是數字時代的新技術。數字媒體藝術是科學技術、傳媒文化、藝術表現結合的藝術形式,發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這一階段是數字媒體藝術的啟蒙階段。隨著計算機與交互式計算機系統的誕生,數字媒體藝術隨之產生與發展,計算機圖像與三維動畫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運用計算機進行藝術創作。第二個階段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這一階段是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階段,繪圖軟件、三維動畫、電子感應等新媒介技術與被廣泛應用于影視、繪畫等領域。第三個階段是二十一世紀以來,數字媒體藝術的興起階段。計算機網絡在我國迅速發展,降低了數字媒體藝術的門檻,數字媒體藝術向大眾化發展,數字媒體藝術的應用范圍也逐漸拓展,涉及媒體廣告、電影電視、界面設計及工業設計等諸多領域。
數字媒體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呈現交互性、跨時空、融合性及虛擬性特征。數字媒體藝術具有交互性特征,區別于傳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者與受眾身份互通,作品與受眾的交互性更強。數字媒體藝術具有跨時空特征,VR、AR、XR等硬件側與軟件側的發展,拓展了數字媒體的時空邊界。數字媒體藝術創造出虛擬世界,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藝術體驗,觀眾可以在虛擬世界中穿梭。數字媒體藝術具有融合性特征,是多元文化、多種技術、多種藝術形式融合的藝術創作,通過VR一體機與AR頭盔等設備,融合視覺、聽覺、觸覺多感官藝術體驗。數字媒體藝術具有虛擬性特征,可以搭建虛擬世界完成相應的藝術創作,如廣播電視的“虛擬演播室”。通過虛擬演播室可以完成節目制作工作。數字媒體發展的巔峰是元宇宙(Metaverse)。元宇宙融合混合現實、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具備高度的虛擬性,被稱為“共享虛擬現實互聯網”。元宇宙進一步豐富了數字媒體藝術形式。
2022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絡用戶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62億,占整體網絡用戶的91.5%[2]。當前,主要的短視頻平臺有抖音、快手、小紅書、西瓜視頻、視頻號、梨視頻以及趣頭條等。以抖音、快手為例,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抖音日活用戶7億,快手日活用戶3.47億,同比增長15.9%[3]。
短視頻憑借碎片化、娛樂化、個性化模式成為人們生活、休閑、娛樂、營銷的重要方式,成為全場景滲透、多垂類涉獵的媒介社會化方式。短視頻發展十年以來,從最初的工具功能與社交功能向新聞、娛樂、購物、教育、文旅及商業等全場景發展。隨著短視頻產業的不斷成熟,更多“短視頻+”業態得以發展,短視頻+助力國家建設。2020年、2021年,短視頻通過商業賦能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短視頻通過多垂類、多場景發展,在游戲、二次元、美食、知識、音樂、娛樂、體育及時尚領域有越來越深入的應用。博物館、音樂會、美術館、非遺傳播等傳統線下場景向線上轉移,帶給用戶更加沉浸式的線上體驗。在內容質量方面短視頻也在不斷發展,電影、電視、綜藝、晚會等傳統媒介內容也紛紛借助短視頻進行宣發、引流,通過短視頻出圈獲得更多關注。在短視頻發展的過程中,為防止其“野蠻生長”,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與規范。《網絡短視頻審核標準細則》《關于開展“清朗整治網絡直播、短視頻領域亂象”專項行動的通知》等政策規則的出臺,有助于短視頻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隨著元宇宙生態體系的不斷發展,在未來,元宇宙與短視頻的跨界融合會成為短視頻發展的新方向,帶給用戶高度逼真性、沉浸感、開放性的創作與視聽體驗[4]。
MG動畫(Motion Graphic Design),即動態圖形或者圖形動畫。MG動畫高度契合短視頻“短、平、快”的信息傳輸要求,能夠將復雜的文字與圖片信息以短視頻形式生動、易讀地呈現出來,符合人們碎片化時間閱讀需求。MG動畫是平面設計與動畫技術、視覺圖像與動態設計的完美結合,早期被應用于電影與電視領域,如《迷魂記》《貓鼠游戲》及美國漫威系列電影片頭都有MG動畫。新媒體時代,MG動畫被廣泛應用于網頁、手機、UI設計、平面動態及短視頻等場景[5]。比如《秒懂國務院》系列動畫短視頻,自2017年9月發布第一個《不止是省話費!提速降費這盤大棋你看懂了嗎?》MG動畫短視頻,到2022年8月發布的《國家力推這件事,在家門口就有活干、有錢賺!》,已經累計發布45個MG動畫短視頻,用以闡釋國務院等相關工作主題內容,在制作過程中通過從橫屏到豎屏閱讀模式的改變,運用交互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融入互動、虛擬現實等元素,加強MG動畫短視頻畫面效果。新華社中國搜索《動畫里的中國》也推出了系列MG動畫短視頻,被海外多家媒體刊播,開辟了國際傳播新路徑。此外,MG動畫短視頻也在助力抗疫宣傳工作,陸續推動《疫情中的平凡力量》《你見過凌晨4點的武漢嗎?》《50萬米高空看武漢,最近發生了什么》《戰疫小課堂》等一系列MG動畫短視頻,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向大眾傳播公共健康知識,達到寓教于樂、防謠辟謠的效果,讓大眾能夠及時了解疫情實時動態。
以VR、AR、MR、XR為代表的交互技術在短視頻創作領域有廣泛的應用,推動全息媒體短視頻的發展,帶給用戶沉浸式的全景體驗,以VR+新聞短視頻形式推動融合新聞形態的發展。以央視網為例,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央視網發布的《“筑”福》VR專題新聞短片,通過七項標志工程(會堂1959、地鐵1969、地標1979、沙漠1989、網絡1999、大橋2009、機場2019)全景呈現祖國壯麗70年。此外,央視網還發布《現場看北斗火箭發射是一種什么體驗?丨360°全景視頻》《360°全景沉浸逛故宮》《手機看跟著VR“現場”感受真槍實彈!第一視角看雪豹突擊隊實戰演練》《壯觀!全景VR看三峽大壩》等VR新聞短視頻,帶給觀眾沉浸式全景新聞觀看體驗[6]。又如,新華社推出的XR看兩會《兩會“議事界”》系列新聞短視頻,通過XR擴展現實技術,虛擬主播小闖與新華網新人主播柔一共同播報兩會精彩瞬間,共推出八期節目。VR、AR、MR、XR等交互技術與短視頻的結合,使短視頻能夠客觀、真實、生動、立體地呈現,帶給用戶全息化、沉浸式短視頻觀看體驗。
數字虛擬人是自然人在虛擬社會的數字化替身。數字虛擬人主要分為虛擬明星、虛擬偶像、虛擬網紅主播、虛擬醫生及虛擬員工等。數字虛擬人在短視頻創作領域的應用也在不斷豐富。2018年,新華社發布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新小浩,原型為主播邱浩,此后又發布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新小萌,被廣泛應用于新聞短視頻中。抖音虛擬主播“AI米粒”目前已累計發布短視頻74個,累計播放超過5億,獲贊2 300多萬,粉絲量227.6萬。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在抖音一共發布21個作品,累計獲贊超過3 400萬,粉絲872.1萬,第一條短視頻發布于2021年10月31日,評論14.5萬,獲贊360萬,收藏20.2萬,分享28.2萬。數字虛擬人在短視頻創作領域的應用,推動了短視頻向新的方向與高度發展。2022年,抖音、快手、騰訊、百度、嗶哩嗶哩等多家科技企業發布虛擬數字人生產平臺。抖音旗下“虛擬數字人應用平臺”軟件著作權獲得登記批準。隨著元宇宙的不斷升溫,虛擬數字人產業鏈逐漸成熟,這也為短視頻創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不斷拓展虛擬數字人在新聞播報、客服、講解等短視頻場景中的應用。
短視頻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其應用領域在不斷地拓展。數字媒體藝術在短視頻領域中的應用目前還處在初級融合階段,隨著5G商用的持續推進,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拓展現實為代表的數字媒體技術會推動短視頻向交互性、沉浸式、全景觀看方向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