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一直非常重視醫學健康科普的傳播。取材于該院的《急診室的故事》既是一部全方位展示急診室醫患歷程的紀實片,也是一部優秀的醫學科普作品,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醫院參與編撰了《健康方向盤》等健康科普叢書;醫院團委也組建了健康科普宣講團,著力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向群眾介紹醫學知識。
就我個人體會來說,醫療保健是一件眾說紛紜的事。以前老百姓感到科普知識來源少、獲取難,現在則是信息太多、真偽難辨。偏偏醫學涉及的專業門類眾多,差異性、專業性極強,即使沉浸醫學幾十年的老醫生,通常也只能分辨自己專業的是非,跨專業醫學知識往往很難辨析清楚。對于普通患者而言,到底聽誰的,究竟誰說得對,確實很難權衡,甚至一些專家的認識、觀點相互間還有沖突爭議,這更讓普通人摸不著頭腦。
當前醫學在飛速進展,治療的方法、原則、理念也都在與時俱進。比如小兒的包皮要不要環切?尚沒有循證醫學的證據支持必須手術,因此如果患兒沒有感染、排尿困難等相關的癥狀,現在認為可以不必急著動手術。手術治療本身存在一定風險,如果健康收益不是十分明確的話,觀察等待是明智之舉。對于兒童性發育異常,原先的觀點是越早手術矯正越好,但現在認識到影響性意識和性行為的因素很多,治療要因人而異。因此,醫生本身要不斷學習、了解最新的治療指南并以通俗的語言告知患者,治療方式要和患者充分溝通。溝通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科普的過程,由于事關患者自身健康,此時的科普可能更為有效。
除了疾病治療之外,我們同樣需要關于防病的健康科普。事實上,對于一些普遍的健康原則,專家們確實存在共識,比如我們在很多疾病預防的建議中都能見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充足睡眠、均衡營養、規律運動”等內容。但這種籠統的說法操作性不強、人們也很難執行,建議醫務工作者就社會老齡化導致的代謝性疾病、腫瘤的防治,多做一些與疾病特點相關的科普,多向公眾傳輸一些具體的、操作性強的防病治病和康復相關的科普知識,讓更多人能夠身體力行控制疾病的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現在,越來越多醫生、專家參與到健康的科學普及中,這是一個好現象。希望能有更多力量積極投入到防病保健知識的宣教中,讓人民群眾離疾病遠些,離健康近些。也希望醫生的科普能更容易為普通人接受,真正走進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