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建 朱朝枝 翁伯琦 秦 竟 韓牙琴 許小敏
(1.福建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3.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4.福建省農村科普服務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科技小院是由涉農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機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以下簡稱農技協)、農業企業和市縣科協等在自愿、合作的基礎上共同組建,以導師帶領在校研究生長期駐扎和專家團隊駐點指導為特征,助力“三農”和鄉村振興的非法人資格非營利性科技服務平臺。2019年6月以來,在福建省科協領導和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直接指導下,福建省先后分四批創建了33家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于2019年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聯盟(福建)。
福建省建立的33家科技小院緊扣當地農業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專家、研究生常年駐扎基層和農業生產第一線,依托有實力的農業企業或農村組織,開展科技創新、技術服務、科學普及和農民培訓,成為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創新模式。通過創建閩侯青梗菜、連江海帶、平和蜜柚、建甌閩北烏龍茶、云霄楊桃、永春蘆柑、松溪甘蔗、尤溪紅茶、南安蜜蜂、浦城再生稻、上杭蘿卜、福清龍眼、安溪鐵觀音、建寧蓮子等一批科技小院,為農村和農業產業插上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雙翼”,實現農業科技與農村、科技人員與農民“零距離”對接。
“科技小院”實行“政治引領、科協領導、高校實施、專家指導、學生常駐、各方支持”的運行模式。依托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聯盟(福建),福建省在科技小院規范化建設與管理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發展路徑,產生了較好的示范效應。
福建省科協根據年度安排向各設區市科協下發“科技小院”的申報通知。全省各級、各類農技協,以及加入農技協的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委員會等,聯合涉農高校(具有農業專業學位授權點)相關專家導師等共同申報。申報主體對照申報條件,擬定“科技小院”名稱(由“省名+縣名+產品名”組成),明確“科技小院”依托單位、共建單位和責任專家,并填寫申請表,報送當地科協。當地科協按照規定程序進行初步篩選,推薦符合申報條件的單位,并經責任專家所在涉農高校同意后,逐級上報至“科技小院”聯盟(福建)。
申報主體的篩選綜合考慮以下因素:具有一定的產業優勢(當地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有主推的農業品種、技術或示范區,常年開展科技服務活動,覆蓋范圍廣,成效顯著,在鄉村振興中起示范帶頭作用;為入駐的“科技小院”團隊提供基本的生活、辦公、交通、培訓等條件,并提供資金和安全保障;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常態化科技服務活動,解決當地產業發展中的難題,形成有價值的科研成果或報告、論文等;具有法人資格,內部管理規范,有強烈的科技需求,能夠開展相應的業務活動,承擔相應的經濟和法律責任;所在縣(市、區)政府重視和支持,縣(市、區)科協積極性和主動性高。
“科技小院”聯盟(福建)對各地科協報送的“科技小院”申請表進行形式審查,并組織專家進行考察。考察采用實地調研、座談、訪談、視頻等方式,經專家集體討論形成書面考察意見。“科技小院”聯盟(福建)組織專家召開評審會,結合考察意見,討論形成評審結果。由“科技小院”聯盟(福建)上報評審結果,經福建省科協和中國農技協審定后,批準為“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授予“科技小院”牌匾。經批準建設的“科技小院”自動成為“科技小院”聯盟(福建)和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聯盟成員單位。
場所設立在“科技小院”依托單位內,在場所門口懸掛“科技小院”牌匾,在場所內醒目位置展示“科技小院”相關信息,包括基本情況、簡介、工作制度等。
“科技小院”設置責任專家1名,院長1名,必要時可設置首席專家。“科技小院”團隊包括責任專家(首席專家)、導師、科技人員、研究生等,總人數不少于6人,其中,常駐研究生不少于2人。
提供住宿、餐飲等生活設施,滿足“科技小院”團隊入駐期間的生活需要;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方便專家、科技人員、研究生等入駐期間在基地、試驗區與住宿地之間的往返;配備辦公桌椅、電腦、打印機、上網設施、多媒體展示等辦公和培訓設施設備。
建立“科技小院”工作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
一是農業科技創新。緊扣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提供產業發展趨勢、產業升級技術路線圖等專業咨詢建議,幫助解決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推動科技成果在產業聚集、落地、生根、推廣;通過科學研究、規律探索、調研分析、產品研發等,進行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建立主推品種的技術、產品示范區,指派專人負責記錄示范區日常運行情況。
二是農業技術服務。聚集一批農業科技人才,將人才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引入當地,提升當地產業的技術水平;通過產品展示、技術引進、技術培訓、技術示范、組織觀摩等活動創新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模式,打破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瓶頸,提高技術到位率;通過提供產業技術支撐、全產業鏈技術服務等推動區域產業融合,實現提質增效、產業升級。
三是農村科學普及。利用圖文并茂的科技展板、科技墻報、科普畫廊等形式普及農業科學知識;編印農村科普資料、科普小冊子,開設講座、培訓班,普及農業科學知識;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宣傳普及農業科學知識。
四是人才培養培訓。通過采集信息、參與生產、跟蹤記錄、科學試驗,了解影響產業綠色發展的因素,了解農戶與產業的情況、成本產出與投入,了解生產、營銷狀況,了解產品產量與品質及其技術的關系,“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研究生;整合相關資源,通過培訓、幫扶、示范、交流等方式,培養鄉土人才;結合農時開展指導,建立農民田間學校,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1.科協的職責。福建省科協負責領導和組織開展全省“科技小院”建設與管理工作;各地科協負責協助開展本區域內“科技小院”建設與跟蹤管理工作。
2.“科技小院”聯盟(福建)的職責。聯盟由福建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省農村科普服務中心、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組成,各“科技小院”均加入聯盟。在福建省科協的領導和中國農技協的指導下,負責“科技小院”建設與管理工作的具體實施,主要職責包括組織擬定“科技小院”相關制度、目標和計劃;組織開展全省“科技小院”申報推薦、考察評選、任務簽訂、考核評估等工作;督促落實全省“科技小院”任務實施情況;協調處理全省“科技小院”建設與管理相關事項;做好與福建省科協、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聯盟等工作對接。
3.“科技小院”依托單位的職責。“科技小院”依托單位主要職責包括建立主推的品種、技術或產品示范區及現場觀摩培訓區;根據產業情況提出“科技小院”團隊需要研究解決的技術問題;為入駐的“科技小院”團隊提供基本的生活、辦公、交通、培訓等條件,并提供安全保障;積極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
4.“科技小院”共建單位的職責。涉農高校主要職責包括優先滿足常駐“科技小院”研究生的招生計劃需求;將“科技小院”工作納入研究生培養計劃;明確入駐“科技小院”的導師、研究生名單、時間要求;指導和管理入駐“科技小院”的導師和研究生,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和保障。
其他共建單位職責主要包括派出相關專家加入“科技小院”團隊;協助開展“科技小院”相關工作。
由當地科協與“科技小院”依托單位簽訂項目任務書,明確“科技小院”建設的年度任務、績效目標、進度安排、經費使用等內容。“科技小院”依托單位根據項目任務書的要求,完成以下績效目標:建立示范區(試驗區)不少于1個;研究生每年入駐時間不少于120天,編寫科技活動日志不少于100篇;完成研究項目(課題)不少于1個,論文不少于2篇;設置科普宣傳欄不少于1個,每年開展科普宣傳工作不少于5次;每年組織開展技術服務不少于10次;每年編印農業生產技術推廣或農村科普材料,印發不少于100份;每年開展技術培訓與現場觀摩會不少于2場,培訓鄉土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100人次及以上,受益農民200人次及以上;媒體報道不少于3篇;每年提交工作報告1份;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福建省科協對入選的“科技小院”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并由當地科協將資助經費撥付至依托單位。鼓勵當地政府、依托單位和社會力量給予“科技小院”經費支持。
“科技小院”資助經費根據財政部門、福建省科協等相關規定,按照項目任務書的要求進行開支,主要包括設備材料費、差旅費、交通費、培訓費、專家咨詢費、勞務費、出版印刷費、數據采集費等。
“科技小院”依托單位建立安全保障機制,制定安全應急預案。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應急宣傳、培訓或演練,保障“科技小院”團隊入駐期間的人身、財產和飲食安全。
“科技小院”建設滿一年后,由“科技小院”聯盟(福建)組織開展考核評估,根據評估情況,督促不達標的“科技小院”進行整改和提升。“科技小院”建設滿三年后,由“科技小院”聯盟(福建)組織開展考核評估,考核結果分為合格和不合格兩個等級。考核結果為合格的,進入下一個建設期,持續做好日常的運行管理。“科技小院”考核評估方式包括自我評估、專家評估、第三方評估等。評估內容包括團隊組成情況、制度建設情況、設施配套情況、績效目標完成情況、經費使用情況。“科技小院”建設期間,若考核結果不合格、建設期間發生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發生社會負面影響較大事件的,將進行摘牌并收回剩余專項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