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娣

十年前的數據顯示,我國有3000萬罹患泌尿系統疾病的患者,且每年都在增加。卻有88%的人不了解泌尿系統疾病的基本知識。
一面是醫學科學的巨大進步,另一面是公眾對自身身體認識的一知半解。何以解憂?一本面向公眾的、由宋剛撰寫的《人體泌尿科學驚奇》填補了泌尿醫學領域科普的空白。
宋剛開篇就寫道:“人體體重的70%是由水組成的。人體的消化、吸收、循環、代謝、排泄,乃至人生命的每一刻,都離不開水。而大眾最為熟悉的、與‘水’相關的人體系統之一就是泌尿系統。人體的泌尿系統通過生成和排出尿液這一人體非常重要的體液成分,在人體排泄廢物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類似城市下水道之功用。”泌尿系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西方,“下水道”被譽為“城市的良心”,需要工匠精神、哲匠智慧。宋剛將泌尿系統喻為人體的“下水道”,可見醫者的良心與大愛。在其筆下,泌尿系統呈現出“披沙瀝金”的妙趣,同時他也解惑、答疑疾病與肌體的相互作用性。正可謂“左手專業、右手科普”,縝密地做“良心工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應祿在“序言”中所說,“本書字里行間飽含哲理和情韻,將文學化的語言和藝術化的圖畫完美結合,反映了作者很高的科學素養和嫻熟的文字駕馭能力。本書呈現給讀者的醫學科普大餐,不僅內容‘色香味’俱全,‘擺盤’方式遵循科學邏輯,還大量引入中國傳統成語、俗語、詩詞典故、書畫藝術等元素,給讀者以科學的營養,更有文學、美學的享受。讓人驚嘆:原來科學與文學、美學竟可以如此交相輝映”。
宋剛對專業與學術的執著,在書中的另幾處可見。比如,為了查到泌尿系腫瘤外科鼻祖美國醫生哈金斯教授194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的原文,他利用到美國參加會議之機與同事一道歷經“大浪淘沙”,終于在哈佛大學醫學圖書館地下書庫中發現了原文。故事并未到此終止,他回來后,又認真地研讀了80年前的這篇文章,并對哈金斯當年的結論提出了質疑和挑戰。
他對未來人工智能醫學有某種憧憬,希望所有的病患都能在新技術的幫助下獲得“新生”和健康。但是,他堅定地說:“醫學是關于人的生命的科學,最后做決定的始終是人類醫生?!?/p>
讀完宋剛的書,有很多感想。其中最想說的是,被公眾理解的科學是人類科學事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國民素養中最重大的工程??茖W家(包括醫學家、醫生)要把高深的科學(知識、方法、邏輯、價值、精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吸引大眾參與,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這件事需要最優秀、最杰出的科學家來完成?!白呦蚬姷目茖W”也是檢驗和評判科學家學術能力和社會責任的標準之一。
宋剛作為中國泌尿外科的搖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培養出來的醫學才俊,已率先在中國樹立了標桿。不僅如此,也為科學與文學、科學與人文、醫者與仁心的互通互融探索了新路。這本書已被評為“中國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