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最近,在上海震旦職業學院課堂上,一位女教師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相關言論引起網友憤怒。她在課堂上公然否定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人數,說什么“當年的侵華日軍在南京屠殺了30萬人是沒有數據支持的”“這個‘30萬只是一個中國歷史小說寫作的一個‘概述”。
這樣的言論,肯定是錯誤的。這位老師隨后也被學校開除了。但不能不讓人警醒,我們對下一代的教育絕對不能掉以輕心。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抓好抓實青少年兒童黨史學習教育,是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傳承紅色基因極其重要的一環。校園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校園同樣存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政治教育斗爭。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
可見,把紅色文化帶進校園,在學生內心深處播撒下“紅色”的種子,使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2021年11月中旬,本刊把“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第一站放在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和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的揭東舉行,取得了熱烈的反響(詳見本期報道)。通過“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媒體推動,校園響應”這種新模式,秉承“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理念,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做好價值引領,傳承歷史文化根脈,推動紅色基因進課堂、入家教、育新人,推進青少年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向縱深發展。這種做法是一種創新,既動員了社會力量來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同時,又發揮媒體的特殊作用,為校園搭建與社會雙向溝通的平臺,學生們通過“小記者”這個角色,把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通過手中的筆抒發出來;同時,又通過閱讀刊物,更深入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長見聞,了解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增強了愛國自信。
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文化教育,都離不開“走進校園”和“走出校園”,更離不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一起發力。我們誠摯地希望各地共同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使之常態化、制度化,用紅色精神哺育孩子們的成長,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憂國憂民意識,培養孩子們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挑戰極限、奉獻社會的思想意識,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從娃娃抓起的初心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