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
“生活即教育?!睂W校的大門應該是向社會敞開的。
不久前媒體曝光山東某位鎮委書記飛揚跋扈公然以“刑事”手段威脅上訪者,河南某位縣長欲對春節期間“惡意返鄉”者先隔離后拘留以實施“硬核式”防疫,都曾引發對公民權利保障的社會熱議。新近媒體聚焦、問題漸已明晰的“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也可以成為學校公民教育的又一例典型教材,從文本的正確解讀中,向青少年進一步普及公民精神、弘揚公民文化、明晰公民責任。
人權保障是公民文化的根基。
豐縣事件的呈現,再一次將近些年來拐賣人口的社會丑惡現象集中牽扯開來?!靶』贰钡谋瘧K人生駭人聽聞:幾度被人拐賣,淪為生育機器,罹患精神疾病,還遭受布條繩索捆綁、鐵鏈鎖脖等虐待行為。對他人生命公然的侵害,對他人自由公然的剝奪,對他人尊嚴和權利公然的踐踏,這是對現代社會治理的嚴重挑戰,對公民基本人權和社會底線價值的惡意沖擊。
有人說,這是貧窮和愚昧所致。但是,難道因為貧窮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以違背別人的意愿剝奪別人的權利換取自己家族的“傳宗接代”嗎?難道因為愚昧就可以泯滅人性違法犯罪去欺騙去強迫去欺凌無辜的弱者嗎?
人不是商品,更不是奴役的對象。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益,應當受到法律的切實保護。讓人性化的春風溫暖每一顆心靈,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文明社會帶來的體面生活,這是我們的共同追求。
人文關懷是公民精神的張揚。
為什么拐賣案一再發生?解救被拐賣者分外艱難?除了事件中暴露出的一些地方官員官僚主義作祟,治理效能低下,還有社會世道人心的流變。在諸多拐賣事件的真相還原中,我們讀到了一些輕描淡寫王顧左右的文字,一些著意遮掩用力洗地的辯證,甚至還有一些從別人的痛苦和磨難中解讀出人類的歡愉和快樂的奇談怪論……社會意識中的看客心態和道德麻木已昭然若揭,人際關系中的利己主義和叢林法則已歷歷可辨。
共情,是一種善舉,也是一種品格。當兇險的洪水襲來,如果我們每個人只是期望自己站上安全的堤岸,而毫不關切身邊的人會不會落水,落水會不會溺亡,這樣一個冷酷的社會還能給予人們什么樣的期待呢?同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沒有人真的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在觸目驚心的社會丑惡面前,我們的沉默,就是縱容,我們的縱容,就是同謀。
人文關懷是公民精神的張揚,也是共情意識的提升。令人欣慰的是,在解救拐賣人口的社會行動中,除了政府部門的作為,我們還從網絡和社會追求真相、熱心援助的行動中,感受到了許許多多人樸素的社會良知、沉重的悲憫情懷和高尚的道義擔當。
社會參與是公民責任的踐行。
在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都是社會的主體,自當肩起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積極有效地參與公共生活,求解現實問題,建設美好社會。
生活一再昭示我們,社會的文明進步,時代的變革前行,正來自每一個公民傾情的投入、奮斗和奉獻。
多年來公安部門一直保持高壓態勢強力打拐,近期的豐縣事件也將在政府的深入整治中塵埃落定。但是,拐賣人口這一“古老的罪惡”還難以終結。我們不能簡單化地滯留于鄉村民風的道德化批判,而是要深入梳理事件背后的底層邏輯,盡管這一邏輯夾雜著愚昧的執拗和人性的荒謬;我們不能片面性地無視因性別失衡鄉村凋敝人口流失婚姻失敗導致的村莊“社會性死亡”問題,而是要從農民生存發展的視角理性考察其背后歷史和現實的牽絆、社會與文化的交織和治理與發展的困局;我們不能運動性地滿足于個案標本式的解救,而是要加快推進法治進程,刮骨療毒,完善預防、打擊、救助、安置、康復于一體的反拐工作長效機制,鏟除滋生罪惡的土壤。
學校教育不僅傳授知識,增長才干,更重要的使命是立德樹人,塑造公民,向每一個學生全面敞開人文世界之門,為他們的生命成長打下永不消褪的人文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