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竹筍的印象,一直是勵志和積極的。
在黑暗中積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筍用根握緊了大地的脈動。正所謂厚積而薄發,當春雨灑落,它便猛地抬頭,捅破大地,一躍而上。高中時一位同學很喜歡竹筍,不僅在課桌、墻邊貼滿了竹筍的卡通照片,還寫下座右銘“像竹筍一樣,一鳴驚人”。他也是這么做的。
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時常掛在成績單的最后一名。那應當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無論我什么時候看他,他都在低頭刷題。終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時候,他沖入了班里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邁入了年級前十。那時候,他已經從一根不起眼的竹筍,長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筍著實其貌不揚。母親時常對我開玩笑說:“你以后要像竹筍一樣,做事有沖勁,但又不招搖?!彼f,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樣,個子長不高,心思全放在花香上了??纯粗窆S,不妖不艷,踏踏實實,長大后還十分虛心。當然,還要有足夠厚的臉皮。每次下雨后,竹筍就一個趕著一個地冒了出來——它們只會把謙遜留給大地和陽光,卻絕不會把生存的機會拱手讓人。早一點破土,多長高一點,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母親說她以前因為害羞,錯失了上臺的機會,她經常對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筍那樣,該出手時就出手。不知道竹筍聽到母親的評價會是如何表情?或許在那滿是泥濘的外皮下,也有一張因害羞、緊張而紅撲撲的臉吧。
我最喜歡的,卻是看父親挖竹筍。
長時間生活在高樓上,我和竹林之間早已經沒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來走去也發現不了被泥土抱在懷里的竹筍。而父親不一樣,目光一掃,便能找到筍的痕跡,鋤頭一刨,就把竹筍挖了出來。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無中生有的魔術。所以每次和父親上山,都像是一場邂逅驚喜的旅程。我雖然只是一個旁觀者,也能分到一點竹林的恩澤——當母親用山泉水把父親挖到的竹筍做成湯,我一口口地飲,似乎又和自然達成了默契。因為這時,春天好像也從我體內,破土而出了。
(本文入選2021年四川省遂寧市中考語文試題,文章有刪減)
仇士鵬,“95后”,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2018年大二開始文學創作,已在百余家報刊發表詩歌、散文,作品入選多家文摘類報刊和選集,曾獲十余項全國征文獎項。
《意林》:許多中學生閱讀了很多書籍,但寫作時依然不知道寫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決閱讀與寫作脫節這一現狀?
仇士鵬:中學生閱讀與寫作脫節,有時是因為他們的閱讀并不是以寫作為需求和導向,即不是因為寫作中遇到瓶頸和困難,為了尋求突破而閱讀,而只是看看故事,尋求新鮮感和趣味。事實上,閱讀時更應該關注作者如何結構文章、為何選取這個素材,尤其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部分??梢栽谀X海中構思一條故事發展的線,和作者展開文章的線形成對比,從而取長補短。
《意林》:您認為文章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原因是什么?
仇士鵬:作文得高分的核心就是能引發共鳴,要么是思想上的不謀而合,要么是情感上的一擊即中,要么是生活細節的可感可觸。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未必真實,但絕對真誠,是作者精心、用心把握火候,烹飪出的文字。
《意林》:近年來,中高考閱讀題分值越來越高,想拿高分卻不容易,您認為有什么可以借鑒的技巧?
仇士鵬:樹立考點意識和踩點意識,站在命題者的立場考慮問題。通過對同類型題目和往年常考知識點的總結,思考命題者想要的回答,并按照嚴密的論述邏輯組織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