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創志 吳健洪


北京天壇、地壇久負盛名。在廣東僑鄉恩平市沙湖鎮那梨村,正崛起一座別開生面的壇。投資建設者—恩平市絲苗米產業園牽頭人、廣東豐瑞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國良命名其為“24節氣壇”。
這座“24節氣壇”,直徑28米多。俯視,像一朵大向日葵,在陽光下燦爛綻開。平視,像一幅建筑藝術圖,活靈活現。“24節氣壇”設有24個圓孔,即將安裝上外形像稻穂的24支花崗石柱,代表24個節氣。石柱以農業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節氣命名,每柱按時節刻有相應時令及相關諺語、歇后語、農事典故,并按時節順序輪流亮燈、安排流水,讓應時節氣柱產生動感。整個24節氣壇神農稻米公園的主題公園部分,又按6種顏色布置,象征風寒暑濕燥熱的人體6淫(內經),使人、農作物及自然天體,巧妙、形象地混為一體。
置身這個“24節氣壇”,令人浮想聯翩。
農歷24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一直以來指導著中國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由于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24個節氣是以這一帶為依據建立起來的。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24個節氣已完全確立,成為中國古代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在國際氣象界,24個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06年5月20日,“24個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24個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謝國良設計制作的“24節氣壇”,憑著他對黃帝內經的鉆研,用獨特的構思向當地人們展示先賢關于農歷24節氣的智慧。
才38歲的謝國良為何斥資百余萬在家鄉制作“24節氣壇”?他告訴筆者,民以食為天,農以時為本,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是絲苗米種植和學中醫激出他設計“24節氣壇”的沖動。
素有“絲苗米之鄉”之稱的廣東省僑鄉恩平市每年可種植早晚兩造水稻。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溫暖,土壤中含有豐富的硒等人體所需礦物質,生長出來的稻谷飽滿金黃,有味甘、性甜、色黃等優點。
恩平市作為江門市乃至廣東省的重要水稻糧食產區,準確說是廣東絲苗米產業基地之一。近年來,絲苗米水稻種植不斷躍上新臺階,斬獲諸多殊榮,但卻總是缺一把“火”。“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恩平市水稻產業已逐漸向現代化農業體系發展,通過產業園為主體帶動,形成眾星拱月之勢,既有體量、有質量也有技術,如果在水稻產業發展過程中融合中醫理論,用中醫理論原則去指導加強水稻種植、產出、銷售全過程,那么‘火候’就足了。”謝國良說,廣東豐穗米業有限公司作為恩平市絲苗米產業園的牽頭實施主體,近年來在恩平市政府和農業部門指導下,依靠自身資源和優勢,緊扣恩平絲苗米品牌發展,傾力助推恩平絲苗米品牌升級提質,助力水稻產業現代化發展。去年以來,該公司為深化品牌核心競爭力,豐富品質內涵,在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高潔指導下,提出“中醫農業”發展理念,結合中醫理論指導水稻生產,形成具恩平特色的中醫農業品牌。
2021年1月8日,在廣東省全省糧食生產工作座談會上,當謝國良用他學到的中醫理論分析大米及農產品對人體的醫學作用,呼吁人們千方百計重視發展糧食生產時,給了在場人們耳目一新之感。在多種場合,謝國良在談到糧食,尤其是大米時,引用黃帝內經談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說國人為什么要依靠五谷養生?古人已經告訴了我們,谷物是所有營養的基礎,這個谷物就包括了:大米、小米、麥、豆類等。因此他認準廣東種植水稻大米決不單是填飽肚子問題,還有個人類養生問題。既然如此,隨著人口増加,及國際形勢變化,大米種植不但不能削弱,還要加強。他率領豐穗米業不但扎根牛江沙湖,種糧面積一再增加,而且利用政府政策扶持,在近兩年建了2座面積有6000平方米的糧倉,助恩平農民收糧。謝國良從“黃帝內經”中感悟到,中醫理論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制作“二十四節氣壇”是用形象生動地向農民兄弟闡述稻米種植的科學規律。
謝國良68歲的父親謝寶槐告訴筆者一個故事。從清代起,沙湖當地一些人們就開始辦米鋪,進行稻米交易。但多數善始不善終。其中一位謝姓老米鋪,在解放前因國民黨政府苛捐雜稅倒閉,令人們對經營米業不寒而栗。
“24節氣壇”能在時下沙湖鎮那梨村崛起,是鄉村振興催生碩果。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謝國良,憑著一股沖勁和對政策的堅信,從2011年起,毅然關閉了廣州香港的電腦公司,打道回府,回到家鄉,與父親一起經營豐穗米業。數年奮斗,汗水沒有白流。
從2017年3月,豐穗米業出品的象牙香粘,在“尋找廣東好大米”大型品牌活動中,經組委會綜合測評合格,從百多個大米品牌中脫穎而出,榮獲“首屆廣東好大米十大品牌”稱號。同年10月,豐穗米業出品的象牙香粘,榮獲廣東省名牌新產品(農業類)推進委員會頒發的廣東省名牌產品證書,2018年7月取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A級產品證書。其自有象牙香粘的種植基地也獲得國家相關部門頒發的有機轉換認證證書,2018年成為廣東絲苗米產業聯盟理事單位,2019年被評選為廣東省重點龍頭企業。2021年又獲評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百家手信絲苗米。2021年10月,謝國良喜獲鄉村工匠生產應用(絲苗米)工程師職稱。
其實“24節氣壇”只是豐穗米業神農稻米公園的一角。
這個神農稻米公園,包括24節氣檀,大米加工,太陽能晾曬,自動化育秧大棚,稻鴨共作種植基地,總面積約80畝。站在豐穗米業農業公園門前,鄉村的風景非常美麗,這里的空氣清新,天空湛藍,令人心曠神怡。鄉村振興令昔日古老僑村,生態環境相得益彰舊貌變新顏,昔日名不見經傳的農村青年在大顯身手、大有作為!
鄉村是一片干事創業的廣闊天地。謝國良此舉對反哺桑梓、澤被鄉里、溫暖故土,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大有裨益。尊重客觀實際和農民需求,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樹立“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理念,真正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是此次中央經濟會議的精神。筆者相信,在新的一年,隨著“24節氣壇”崛起,振興鄉村的春風將令古老僑鄉更加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