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華


潮州市饒平縣是原中央蘇區縣。饒平北部山區的上饒鎮茂芝村“全德學?!?,是當年朱德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從三河壩戰役中撤退途經饒平時住宿的地方,也是朱德召開“茂芝會議”,決定起義軍余部性質,保留革命火種,直奔湘南,走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道路的起點。
朱德茂芝留火種 紅色基因代代傳
上饒鎮埔中村,與茂芝村緊密相連,村里的“邱氏宗祠”“光明宮”是朱德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駐扎的重要地點。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雖然在村里駐扎時間較短,但卻給饒平,乃至整個粵東大地留下了寶貴的革命火種,為饒平人民植入了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紅色基因。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邱氏宗祠”由此成為饒和埔詔蘇維埃政權的重要活動據點,蘇維埃領導人經常以此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饒平縣委領導人,又以在“邱氏宗祠”辦學為名,發動群眾、組織武裝,從事革命斗爭,使之成為饒平一個重要的革命場地。村里的客家土樓“上饒樓”,因村民掩護我黨干部和游擊隊被國民黨燒毀,樓里幾十戶村民由此無屋可居,被迫流離失所。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埔中村人積極參加革命,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當年隨朱德率領的部隊駐扎上饒時,因負傷無法跟隨部隊轉移留下的女戰士胡月娥,寄村民家中養傷后留在村中繼續革命,為饒平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解放后,村里邱榮等五人獲中央人民政府頒發“革命烈士”證書;還有52人先后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有不少人多次受到部隊嘉獎表彰,為保家衛國作出貢獻。
紅色基因被激活 支部成為領頭雁
埔中村地處饒平北部深山,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大量優質農產品無法轉化為商品,村里有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人們對鄉村發展缺乏信心。至2018年,村集體經濟仍非常薄弱,全村戶籍人口2065人,總戶數514戶的山村,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7戶,共90人。許多村民還無法擺脫貧困威脅,由此被省確定為貧困村和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
八月,驕陽似火,市老促會調研隊悄悄地走進這個紅色山村。在村口,我們先在路邊一個較高的地方下車,登高遠望,只見村莊是北高南低,北面有鷹子崠作為屏障,兩邊是起伏延伸的丘陵,中間為盆地,溝渠縱橫,埔坪溪從村的東北面環繞后,分別從村的東、西兩邊流過。清澈的溪水,灌溉著大片良田,盆地中沃野舒平,種植著水稻、玉米等作物。兩旁丘陵地帶種植荔枝、龍眼、青梅等水果,身邊一串串剛好成熟的荔枝,紅紅地掛在枝頭,呈現出一片生機生機盎然的景象。
走進村莊,在黨建指導員的帶領下,我們漫步村道,只見往昔臭水橫流的小溪,已變成清澈的水流,在村民的樓房面前淙淙流過。村道已沒有了以前那些亂搭亂建的東西,兩旁住房的外表也作了統一的處理,變得干凈明亮。經過整理后的舊房子,墻頭盛開的三角梅鮮艷奪目。墻壁由一塊塊石頭堆砌起來,好像會說話般地向人們敘述著古山村久遠的傳說。走在古樸村道中,一股寧靜和沁入心脾的花香,令人心曠神怡。接著我們來到村里“一站式服務站”,見到了村書記邱強為,聽他介紹近年來埔中村振興發展的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后,村黨支部在省、市扶貧工作隊的帶領下,著力加強黨的建設,激活紅色基因,堅定村兩委一幫人的信心,以此打開全面振興發展的新局面。
埔中村以黨的建設為主線,堅持加強支部規范化建設,加強黨員干部教育管理,加強困難黨員幫扶,加強“一站式服務”等四“加強”工作方法,充分發揮黨組織核心作用,提升黨支部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真正讓支部強起來、活起來。接著,他們又以“共建文明村莊,打造美麗埔中”,“大力發展產業,推動產業振興”為兩大抓手,修復和活化“邱氏宗祠”、“光明宮”、“上饒樓”等革命遺址,教育黨員干部和村民,充分認識到本村是一個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山村,明確作為一個革命后代的使命與擔當,堅定改變村貧窮和落后面貌的信心。
鄉村舊貌換新顏 因地制宜筑產業
三年來,埔中村多方籌集資金近二千萬元,對村容村貌、村道改造、環境衛生、群眾飲用水廠等,進行大力整治,把原造紙廠拆除改建為埔中衛生站,把舊瓷廠拆除改成建成埔中黨建文化廣場,大力發展陽光扶貧工作坊,實行“一戶一策”幫扶貧困戶養殖黃牛、鴨子和土雞,建設“一村一品”果蔬生態種植基地,全力推進新農村示范村建設,使埔中村民真正享受到鄉村振興的紅利。全村有勞力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3890元增長到2020年11月底的16863多元,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5500元增長到21419元。
聽著村書記的介紹,看到村里發生的變化,我們也深受感染,同時更想深入了解村的產業發展后勁問題。對此,村書記說,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村積極聯系市農科中心到村里勘查,研究丟荒多年的土地適合種植哪些農作物;聯系外出鄉賢、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到埔中實地考察,將村里閑置土地建設為規?;鷳B種養基地;多方爭取資金對水利溝渠進行修復;廣泛動員村民參與土地流轉和作物種植,在全村開發出百畝生態疏菜種植基地,從而實現了“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方式,把“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落實“基地”聘用本村貧困戶和其他勞動力從事田間管理和采摘包裝;協調建立穩定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村民就業,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納入生產經營和產業發展體系中,使之在經濟上獲得具有自我發展的能力,通過依靠自身力量脫貧致富,鞏固精準扶貧的成效。
聽著村書記一條條產業發展的措施,我們仿佛看到:面對困難他們不僅有前輩們那種舍我其誰的身姿和攻堅克難的勇氣,更有敢于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和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的腳步將更加堅定,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埔中實現全面振興!
黨建激活紅色基因,山村煥發振興活力。這是埔中村黨支部一幫人在實踐中錘煉出來的寶貴經驗,它不僅是引領一個貧困村向社會主義新農村蝶變,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紅色基因在新一代農村黨員身上的傳承中激發的活力與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