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翠
摘? ? 要:學習策略的設計關系著課堂教學的效率,高中歷史教學要把設計良好的學習策略作為課堂教學的應然訴求。文章從切合學生認知風格、優化方法組合及引領資源管理三個角度闡述了學習策略設計的路徑,旨在幫助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遴選合適學習方法,并有效管控學習過程,在有效學習中形成個性化的歷史學習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習策略;有效設計
有效學習指的是在現代學習理論的指引下,學生借助外部支持性因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形成科學的、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并在單位時間內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益的過程。可以看出,有效學習策略的設計必須遵循學習者的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以往的有效學習,往往從教者的角度,構建流水化、程式化的學習步驟,無法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特性和創造性。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有效學習策略必須體現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對學習方式的選擇和學習過程的調控。正如《學記》所云:“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學習策略只有內化為學生自主有效學習的利器,才能轉化為課堂教學真正的“生產力”。學習策略的設計往往有三個階段:首先,教師向學生介紹學習策略的基本程序,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策略的重要性;隨后,教師提供學習內容和練習,讓學生運用學習策略展開實踐,并習得學習策略的內涵、方法和技巧等;最后,教師提供拓展性作業讓學生活學活用,遷移變通。
一、學習策略的設計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學習自主性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基石,學生需要依據所學內容選擇適切于自己的學習方式。認知策略是一個復雜的思維爬坡過程,它具有個體差異,學習者用以選擇并調適其注意、節奏、記憶和思維的技能。一般來說,認知策略可以分為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和深入,對于精加工策略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通往深度學習,發揮學生學習能動性的認知橋梁。精加工策略主要指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重組、歸類、轉換和分析等,從而理解其本質和規律的學習技能。比如,平時學生常用的首字母連字串、諧音聯想等,就是精加工策略的范疇。高中歷史史實較多,關聯性較強,需要學生運用精加工策略開展學習。此外,教師還可幫助學生運用聯想記憶法,在事實間尋找相似點和不同點,構建適切于學生的認知策略。
例如教學“明治維新”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聯想記憶法展開教學。首先,學生展開對比聯想,比較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兩大歷史事件的主要異同點。學生經對比發現:日本各個階層共識性較強,普遍期望通過徹底改革來強國,最終取得勝利;相比之下,戊戌變法因種種原因僅維持了103天便宣告失敗。然后運用相似聯想來看兩國變法的背景,學生能夠發現當時兩國的背景十分相似。在教學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構建顯性化的學習策略,可以設計表格讓學生完成,可以從社會背景、領導力量、具體措施和歷史影響等維度來完成表格,也可以從國際環境、事件性質和發展道路上來分析,進而過渡成表格,形成適切于認知的學習策略。
二、學習策略的設計應優化方法組合
策略并不是僅指某種學習方法,而是各種方法的組合運用。在遇到不同問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綜合運用各種方法,靈活調適方法搭配,發揮方法間的組合和協作功能,這才是有效學習策略的本質要義。
統編版歷史教材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知識點零碎且雜亂,學生在學習時難以形成知識體系,歸納出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組合策略正是促進學生有效且高效學習的利器,需要學生基于對內容的理解,重新構建認知脈絡和認知體系。在遇到較為繁雜的內容時,教師應優化方法組合,取長補短,發揮其促學作用。組織策略相對于精加工策略,更加側重于對知識體系的建構,對學習材料的整合、歸納和概括等。學生運用組織策略,形成條塊化的知識結構樹,提升對學習材料的理解層次。
例如在教學“全球航路的開辟”時,內容要點多,盡管學生初中階段已學習了相關內容,但他們對四條核心航線依然不太清楚。教師首先以數字記憶法讓學生回顧相關知識,然后幫助學生將涉及到四條航線的知識整合起來,形成新的知識結構。要達成這一目標,學生需要對知識的內在聯系有一個系統的建構和歸類。教師引入組織策略中的“列提綱法”,讓學生完成對知識的重新建構和歸納,從而形成系統性較強的知識結構圖。“列提綱法”是以關鍵詞為支點,按照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對重要知識點進行合理歸類、排列和梳理,形成一脈相承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在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積極配合下,師生以“列提綱法”構建如下新知識結構。
背景:1.動因(商品經濟+黃金+傳統商道受阻+基督教);2.條件(地圓學說+航海技術+造船技術)。
過程:1.四條主要航線;2.開辟其他航路。
影響:1對歐洲的影響;2.對世界的影響。
根據提綱中關鍵詞的標識,學生能夠概括性了解本課的內容脈絡,提煉主要結構支架,區分主次內容要點,從而深度理解全球航路開辟的歷史經緯。可見,通過不同方法的綜合運用,幫助學生將原本繁雜的內容結構化、條理化,形成符合邏輯的知識結構圖,學生洞察了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了新的認知結構圖。
三、學習策略的設計應對資源有效管理
統編歷史教材對學生主動遷移和學習管理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學生需要拓寬學習半徑,基于興趣和學習目標來獲取其他學習資源,調控學習過程,最終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提升學習效能。學生需要運用一定的策略對學習材料和學習過程進行整合管理,促進自己的深度學習。在學習時間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學生對資源進行管理的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在教學中,借鑒資源管理策略中對時間管理運用的方法,讓學生管理和調適學習進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把學習內容分為ABCD四個象限,象限A表示學習資源同時匹配自己需求和學習目標;象限B表示學習資源與自己需求有差距,但符合學習目標;象限C表示學習資源為自己所需,但與學習目標有一定差距;象限D表示學習資源不在自己的需求和學習目標范圍之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管理,不斷提升學習效能。
以“南京大屠殺”教學內容為例,除了學習教材內容,教師可要求學生主動尋找其他相關歷史資料,比如幸存者的口述史料、圖書館歷史資源、真實的影像資源等,然后讓學生填寫ABCD四個象限內容,看看哪些資料是最核心的學習內容。學生經過比較發現,真實的影像資源既符合學習目標也切合學生實際,屬于A象限;教材是符合學習目標但學生理解較有難度,屬于B象限;回憶錄口述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較學習目標往往有一定的差距,但學生較為感興趣,屬于C象限;電影則屬于D象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真實影像資源進行搜集和學習,有效達成了學習目標,也為自己學會管理學習資源、形成個性化的學習策略起到了助推作用。
在立德樹人大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要踐行以學為本的教學觀,突出以生為本的育人觀,優化學習策略的設計,發揮學習策略在課堂教學中的穿針引線作用,最終構建富有朝氣、充滿活力的高中歷史課堂,提升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小夢.試析促進高中歷史深度學習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8(6).
[3]周云華.歷史課堂學習策略設計例談[J].江蘇教育,2020(11).
? ? ? ? ? ? ? ? ? ? ■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