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
摘? ? 要:在學校學科教學中大力推行學案導學的背景下,作為學案中重要組成部分的作業該如何設計和布置,才能讓它們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引導、鞏固、復習等作用。本文結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實際教學經驗,提出在地理學案中設計課前、課中、課后分層作業,以及具體的分層作業設計方案,旨在探索地理學案中分層作業設計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地理;學案;分層作業
“地理作業”即指學生在地理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為完成地理學習的既定任務而進行的自主學習活動。利用地理學案選擇合適的作業,并進行分層設計,可使其成為推進學生學習的有效載體。
一、因材施教與量力而行
1.分層作業——因材施教
布置作業、寫作業、改作業、評析作業這一過程,每天都在師生之間進行。傳統作業設計存在許多缺點,尤其是過分注重雙基的考查,而且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德國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經說:“布置作業要力求有趣。”那樂趣從何而來呢?我覺得關鍵是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而快樂來源于成功。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一個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分層作業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讓每個學生“跳一跳”,摘到“桃”。
2.地理學案作業——量力而行
地理學案是教師精心設計,師生共同完成,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案,由課前預習、學法指導、課堂練習、課后拓展等部分組成,而“地理學案作業”是地理學案的主體和核心部分。目前絕大多數教師提出的分層作業是建立在將學生和習題難度分等級的基礎上的,其操作性存在很大問題。首先是誰來劃分等級,其次是劃分的依據,再次是具體怎么分。筆者認為學生對于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地理素養的達成不應該完全由教師進行評估,也不能完全按習題的對錯和分數來評估。在新課標和新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大家也越來越重視在課堂教學甚至教學評估中學生的參與度。因此,對于作業的數量和難度的選擇上應該更多地交給學生來決定,具體的操作可以結合地理學案來實現。我們將“地理學案”與“分層作業”結合起來,并進行分層設計,就能夠將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構成完整的體系,更能體現“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生本學習方式。
二、分層作業設計方案
1.層次性
作業的難度層次設計應綜合作業量與每項作業的難易程度兩方面。一般可分為基礎類、提高類、創新探究類。
(1)課前預習。基礎類主要為基礎知識填空和地圖填充;提高類為構建知識結構體系,體系越詳細越好,并能在自己構建的知識體系中標明學習的重難點或疑問,沒有標準答案,靈活性強;創新探究類是需要通過觀察、調查訪問、實地勘察等方式完成的作業,并就親身體驗對課本內容提出疑問,或者展示通過努力已經解決的疑問。
以巖石圈物質循環為例,基礎類作業就是完成基礎知識填空和巖石圈物質循環圖(原圖)等的填充;提高類作業是構建知識結構體系;創新探究類可以是讓學生去觀察公園里的巖石或者給學生巖石標本,讓學生辨識巖石類型,查詢巖石特征,思考巖石的形成過程等。在課前預習作業的要求中,基礎類作業答案標準化,數量大,正確率要求高,提高類作業要求盡善盡美,創新探究類作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發現問題,并初步思考和解決問題,提出的疑問以及解決的方法越多,說明作業質量越高。
(2)課堂作業。一節課中有多項探究活動,每一項至少解決一個知識點,課堂作業就是在每一項探究活動后針對具體知識點的鞏固和反饋,但是受時間制約,數量上不能過多。
基礎類為難度系數較低的習題,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強化知識點,以及知識點的簡單運用。提高類需要學生靈活運用課堂知識,能對一般圖表進行分析,如巖石圈物質循環變式圖的分析。創新探究類是高于課堂內容的作業,需要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并運用,甚至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在課前預習創新探究類作業中絕大多數的疑問在課堂學習后都應該能夠解決,如課前有學生提出“花崗巖和大理巖作為建筑材料有什么共性和差異”這一問題,需要師生共同拓展延伸。
(3)課后拓展。課堂作業是針對個別具體的知識點,目的是現學現用,強化專項知識點,而課后作業是針對整節課、整章節、整單元甚至更廣泛的知識體系和技能,目的不僅是鞏固和強化,更多的是延伸拓展和提高。概括來說,課后作業在設計上范圍更廣、綜合性更強、思維要求也更高,所以我直接用了課后拓展而不是課后作業。課后拓展的分層不僅體現在難度上,更體現在作業量上。
基礎類作業的目的是完成作業鞏固和強化課堂內容,并進行簡單的遷移運用,能讓絕大多數學生完成,部分學生輕松完成。這一類作業應該是數量最大的,作業內容涉及的知識點最廣,但不要忽略綜合性;提高類作業要求能夠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活學活用,注重綜合性思維、地理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學習中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類作業一般是情境題,在數量上要精簡。地理學案在布置課后作業中最大的好處就是便于教師自主選擇和設計習題。教師在選擇和設計習題時最好與時事熱點相結合,選取“題型活、形式新”的適合自己學生的習題,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師設計和評析試題的能力。創新探究類作業要求有較強的實踐性、開放性、活動性、創新性,這類作業不一定每天布置,可能一周甚至一個月一次,并且它可以與前兩類作業同時存在或進行。比如請學生記錄一個月的月相變化、繪制所在城市功能區分布圖、設計旅游線路等。這類作業要鼓勵大家積極參與,揚長避短,合作完成,教師擔任顧問,起到協調的作用。另外,作業的展現形式也不拘一格,給學生自由發揮、大膽嘗試的空間,當然評價的方式也是多樣化的。
2.多樣性
美國著名教育家加德納認為,每個學生的智能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作為教師要善待學生的“多元智能”,要盡最大可能開發學生的各種智能,同時要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方式和要求上也要具有多樣性。我們把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按完成時間長短分成三類:短時作業、中時作業和長時作業。短時可以短到課堂限時幾分鐘內完成,長時可以長到一個月甚至一學期完成。至于每個學生的完成度是“堂堂清”“天天清”,還是“周周清”“月月清”,由學生的具體狀況而定。
作業類型的多樣性和新穎性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保持學生持久的注意力和積極的思維。將地理作業按屬性劃分,主要有預習、課堂、課后、復習、拓展性、實踐性作業等。按形式劃分,主要有書面、讀背、操作作業,具體包括書面作業、讀背作業、手工作業、繪制圖表、調查報告、實地觀測、地理小實驗、撰寫小論文,以及通過網絡搜集構建主題知識庫的網絡作業等。根據地理教學目標的多維性、地理教學內容的復雜性以及作業類型的多樣性,不同類型的作業可以相互補充,交叉設計,增強作業的豐富性。
3.靈活性
絕大多數學生對作業是反感的,抄襲甚至不能完成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何讓地理作業,既耗時不多,又能鞏固所學知識,還能提升學習興趣?我認為教師在“學生完成作業”這個問題上應該放一放手,把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學生。
蘇聯著名教育家維克托費德羅維奇·沙塔洛夫認為,要把“布置”作業改為“推薦”作業,并把作業設置成必做和選做兩種。目前高中地理課程也設置成選修和必修,在選課前后作業設計上應該有明顯的區分度。教師總是會擔心學生做得少或是做不好,其實教師應該多給自己和學生一些信心。我經常將兩個難度層次的作業貼在黑板上任由學生選擇,由學生當天的學習承受力來選擇適合他們的作業,我們要給學生成長的機會。
學生完成作業的途徑也是可以靈活選擇的。創新探究類作業很多需要分組合作完成,教師應幫助小組設定好角色,安排好操作步驟,在任務分配時盡量由學生自主選擇。比如揚州旅游開發和線路設計,資料搜集階段,先確定去哪些地方找資料,再確定人員分配,匯總資料后討論各自遇到的問題等。
值得注意的是,分層作業只是一種促進學生共同發展的手段之一,是以保證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結果為目的,不能過度強調其游戲性、有趣性,在作業完成的時間上要把控好度,不能使其成為另一種負擔。
參考文獻:
[1]白瑞敏,徐寶芳,姚林.雙動兩案教學模式下地理學案作業的概念闡釋與特征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4).
[2]曹秀華.基于多元智力理論的分層作業設計[J].教育探索,2006(11).
[3][蘇]維克托費德羅維奇·沙塔洛夫.三分是怎樣消失的[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56: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