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祺,何均洪
(1.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飛行技術學院,四川 廣漢 618307;2.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四川 廣漢 618307)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成果轉化是將具有創新型的研究成果從研究部門轉移到生產部門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鼓勵科技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改革,在各大會議上出臺了許多激勵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進程[1]。各主體也在不斷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和路徑[2-3]。
校企合作,是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以企業需求為目標,以項目為依托,加強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發揮學校的育人功能和人才優勢,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完善相關機制,共同建設和享用科技成果轉化與孵化平臺,整合學校和企業的人才、軟硬件設施等資源,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4]。
當前,國內部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礎薄弱[5],相當一部分科技成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向社會輸出。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于2018年在珠海簽署《共建“大飛機學院”項目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圍繞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和渠道,并在2021年聯合揭榜了“新型研發機構科教融合培養產業人才”全面創新改革任務,推動在國產商用飛機領域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建設。為此,分析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癥候,結合學校和中國商飛的實際情況,探討高效推進國產商用飛機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的實施途徑。
高校研究成果與企業的市場實際需求存在脫節現象。當前,一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閉門造車”的現象,所產出的研究成果與市場實際需求差異較大,企業不愿意承接,導致成果轉化停在了“最后一公里”。造成技術供需不匹配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研究成果成熟度低,市場風險大;另一方面是技術供需雙方缺乏穩定的溝通渠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
解決技術供需不匹配的主要手段是在高校和企業之間建立起穩定溝通協作的渠道。人才培養方面,高校要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科學研究方面則需要重點往市場亟需的發展方向投入。目前,許多高校和企業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進行聯合招生和培養,讓學生在高校學習理論,在企業進行實踐。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培養出了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避免了畢業生“轉行”而導致的教育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則通過畢業生在企業一線的工作經歷架起了企業與高校溝通橋梁。許多高校教師與企業的最初合作關系,是通過其學生在企業一線工作積累起的技術需求與導師研究方向相互匹配建立起的。除此以外,高校教師通過企業的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招標等方式,可以自主匹配企業的技術需求;企業也會主動聯系相關領域的院校教師尋求技術指導。
由于技術的快速更新迭代,通過以上渠道或傳統實體平臺建立起的技術聯系缺乏實時性和效率,易導致技術供需匹配信息滯后,造成研究成果浪費,引起成果轉化難產。
中國高等院校包括學術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學術型大學經過多年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積累,科研實力積淀深厚,建成了較為豐富的實驗室和研發平臺,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研發和實踐體系,其科技成果價值高,但轉化率較低。應用型大學定位為教學型本科院校,科研實力積累相對薄弱,缺乏一定規模、層次的實驗室和研發平臺,其科技成果價值相對較低,但轉化率相對較高。
學術型大學要擺脫僅以學術影響力為目標的發展思路,引導教師結合市場工程實踐應用需求,在進行最前沿的學術理論研究以外,進行應用技術研發;引導教師主動走進一線企事業單位,了解市場實際需求,將研究方向與市場發展相結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
應用型大學則需加大在科技研發平臺建設方面的投入,增強對學術性人才的引進,并通過與企業聯合建立實驗室等形式快速高效地搭建技術研發平臺,通過與企業聯合申報科研項目,共同進行相關領域的技術開發,同時提升高校和企業的科研實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有時缺乏溝通與合作,導致部分創新資源處于閑置和浪費狀態。當前國內高校和企業的硬件設備與資金投入能力參差不齊:頭部高校擁有較多的實驗設備、科研資金等創新資源,有時可能會出現資源閑置的現象;區域性高校擁有的創新資源則相對較少,缺乏資金和儀器設備等保障,導致許多學術想法難以進行驗證。大型企業擁有豐富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廠,資金較為充足,但缺乏創新活力;中小型科技企業則常常有創新思路,卻因融資困難,缺乏實驗基地和生產設備,難以付諸實踐。
打破各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溝通壁壘,進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是推動產業的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的一項途徑。
中飛院位于四川省廣漢市,是中國民航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力高校,在世界民航界有著較大影響,被稱為“中國民航飛行員的搖籃”。中國商飛總部位于上海,是中國大飛機產業核心企業和骨干中央企業。雙方于2018年在珠海簽署《共建“大飛機學院”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共建“大飛機學院”,加快推進國產商用飛機產業發展和民航專業人才培養。在大飛機學院管理委員會領導下,雙方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和合作渠道,按照“科教融合型”現代學院治理體系推進“國產民機科教融合發展模式”改革,并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
中飛院和中國商飛已組建聯合工作團隊,進行人員互派,推動科教融合工作的順利開展,合作建立國產商用飛機科技成果轉化與孵化基地。基地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基地的線下平臺部分屬于傳統的成果轉化與孵化平臺,擬建于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的大飛機示范產業園,其涵蓋了航空運營、航空維修、航空培訓、區域航材中心、科研、產業服務6 大功能,與同處四川的中飛院在區域上構成了良好協作網絡。基地的線上平臺部分將基于最新的“5G”通信技術打造,具備豐富的服務功能,并行成一套“互聯網+國產商用飛機產業鏈”的服務模式,可用于推廣。傳統線下平臺的運營機制已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以下重點介紹國產商用飛機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的線上平臺構想以及基于平臺的校企合作服務模式探索。
一方面,面向國產商用飛機科技產業,搭建“數據共享”+“信息服務”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線上平臺。
在市場上現有的科技平臺中,線下平臺(實體平臺)仍然占據絕對地位,發揮了重要的牽線搭橋的作用。市面上的線上平臺(虛擬平臺)數量少,虛擬平臺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新的模式[1],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技市場的供需匹配,緩解了交易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近年來呈現出井噴式增長,例如中索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等。
商用飛機是典型的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戰略性產業。當前,中國商用飛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正式從初創期邁入成長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向商用飛機產業戰略思想、前沿技術和基礎理論,校企深度融合參與,搭建符合國產商用飛機產業領域實情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線上平臺,促進數據共享,并提供精準化的信息服務,推動大飛機相關科技成果的創新和轉化,解決供需匹配問題。平臺的設想是將科技成果供需方數據庫、成果路演和推介、創新創業載體、孵化基金、創業培訓、科技金融、中介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儀器裝備開放等要素的數據信息共享,提供全面融合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創新創業諸多要素的線上交流、展示、推廣、服務。
平臺可以為高校與企業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提供實時的信息溝通渠道,提供完善的人力資源服務、資金服務、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創業培訓服務等。成果轉化與孵化線上平臺功能構想如圖1 所示,該平臺將重點解決企業和高校推動成果轉化過程中遇到的缺乏人力、資金和設備等困難,促使高校和企業將閑置浪費的設備資源利用起來,推動中小科技企業的融資。同時,平臺提供的科技中介服務(市場需求庫),將允許創新主體自主發布科技成果內容,允許企業發布技術需求,促進雙方的技術匹配,平臺作為中間方將保障資金交易的安全。

圖1 成果轉化與孵化線上平臺功能構想
線上平臺的建設重點解決科技創新資源“孤島”問題。從頂層端加強設計,促進大飛機產業科技資源聚集,建立多層次、光領域和網絡化的國產商用飛機科技資源共享平臺體系,提高學校和企業間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效率。依托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支持建立大飛機產業科技聯盟,推動科技資源在聯盟內部的共享流動,推進產學研深入合作。
另一方面,基于平臺功能,面向服務領域和服務對象,實施精準的“互聯網+國產商用飛機產業鏈”的科技中介服務。
“互聯網+”環境下國產商用飛機的創新發展是基于各類信息技術,對傳統制造業在觀念、方式、專業化程度、技術、流程、產品、市場等方面的服務進行的變革與創新,以更好地將信息、科技、資金、人才等要素引入國產商用飛機產業;關注技術市場中企業的需求,建立并學習使用資源共享數據庫;以互聯網技術平臺為基礎、發展潛力大等特征,形成共享經濟、專業化服務、平臺化服務、產業融合服務等模式。成果轉化校企合作模式構想如圖2 所示。

圖2 成果轉化校企合作模式構想
利用多種科技創新成果和資源,設計多種類型的服務方式,并付諸實施。探索平臺管理模式,盡可能降低科技成果轉化給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帶來的風險與損失,制定公平合理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分配機制,讓高校教師和企業職工主動、安心地投身到科技成果轉化中去。
此外,在“云端”匯聚大量的科技信息資源,基于這些成果,針對特定的服務對象,形成不同的服務方案與策略,強化推廣體系,有效地整合國產商用飛機產業相關資源,構建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產學研的緊密結合,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生產制造環節科技服務無縫銜,促進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需求對接、優勢互補,提高高校科研人員、科技管理人員對市場需求的敏感度,關注技術市場中企業的需求,培養專業型、復合型科技人才。平臺的服務合作管理模式在運營中不斷完善迭代,最終形成一套完整體系,推廣到其他行業中。
平臺提供最新實時的科技中介服務、金融服務、線上交流服務、產品推廣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培訓服務,縮短產品的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周期,完成技術的更新迭代,解決市場與技術脫節的問題。通過以上各項服務,促進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需求對接、優勢互補,提高高校科研人員、科技管理人員對市場需求的敏感度,關注技術市場中企業的需求,培養專業型、復合型科技人才。
國產商用飛機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區域性合作研究既是民航高等院校深化科教融合發展模式的重要探索,也是學校助力大飛機產業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推動產業健康穩步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性舉措,有助于形成教育和商用飛機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通過基于最新“5G”網絡技術的信息化平臺建設搭建與合作模式探索,解決當前傳統成果轉化平臺的低時效性、低效率和應用面較窄等難題,大幅提升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成果轉化率,激發各創新主體的科研人員積極性,降低管理成本,促進技術需求的快速匹配,形成一套可復制推廣的校企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