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慶偉 尹志凡
中電鴻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為我們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為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變為新時代治理效能,提高區縣域治理現代化水平,區縣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應架構于各職能部門已有平臺之上,在不影響各部門原有業務系統運行的基礎上,將部門數據統一接入指揮中心,實現數據共享共用,并按照“全覆蓋、綜合性、實時化、能預警、可追溯”五大原則,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的支撐作用,打造集“搜索、分析、預警、問效”等功能為一體的指揮平臺。通過指揮中心的建設,提高政務處理效率,解決各部門聯動協調問題,全面提升區縣域治理現代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主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突出守正創新、開拓進取,突出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把專項治理與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構建人人有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社會治理智能化是在網絡化和網絡空間基礎上,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視聯網、AI等先進技術,重構社會生產與社會組織彼此關聯的形態,使社會治理層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過程更加優化、更加科學、更加智慧。深入理解各項政策的核心,以“互聯網+社會治理+黨建引領”的創新思維,結合基層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優勢,以黨員榜樣的帶動能力切實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突出問題,助力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體系的創新與完善。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電子政務建設的全面推進,省、市、區(縣)等各級職能部門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綜合管理和服務類信息化平臺,這些平臺的應用一定程度上對基層開展社會治理工作,提升信息資源的利用價值,提高政府管理的決策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信息化系統的日益增多,功能重疊、基層負擔重、信息孤島化、數據碎片化、發掘應用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部門各自為政,系統建設分散;數據整合度低,共享利用不足;基層治理平臺多,工作負擔重;數據挖掘不足,缺乏大數據支撐;預測預警不足,戰時風險防范欠佳等。
各級政府在治理能力方面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基礎,但以部門為主的建設思路,已經對先進的社會治理能力造成了較大的困擾,在各區縣、各鄉鎮之間都存在較大的問題。
2.1.1 各區縣內層級現狀
(1)各部門已建獨立的熱線和網格化管理系統,但缺少業務聯動;(2)ICT基礎能力不全,缺少融合通信、物聯網等;(3)前期以應用建設為主,需要增強專題分析和預警預測功能,輔助領導進行社會治理決策;(4)數據建設需要“一數一源”,保證數據可用性;(5)各部門煙囪式建設視頻監控系統,共享困難;(6)部門間的數據沒有打通,利用不足,部門協同指揮調度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
2.1.2 鄉鎮層級現狀
(1)鄉鎮缺乏排班、考核、考勤等功能的日常管理系統;(2)鄉鎮有全要素網格通、城管等多個APP,缺乏有效整合;(3)鄉鎮事件處置執法指揮調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4)鄉鎮工單處置專題分析不足,難以提供有效決策支撐。
市域治理的信息化系統已不能完全滿足現代化市域治理要求,為符合國家對市域治理在響應速度、數據決策等方面的要求,市域治理信息化需在整體數據感知、數據貫穿聯動方面,依托互聯網技術進行迭代。(1)一圖感知全局,全面掌握整體數據,直觀反映問題,快速輔助決策;(2)上下聯動、縱向貫穿、部門協同,縣-鄉-村-網格多級聯動協同;(3)融合指揮,現場可視、多點指揮、遠程指揮;(4)增強大數據+AI+視頻+物聯網能力,全市共享共用。
依托大數據+AI+視頻共享+融合通信等技術,進行跨系統、跨領域的數據、語音、視頻全融合,實現精細化管理,支撐各區縣的穩定運行。讓數據多跑路,提升協同效率。建設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建設思路
社會治理數據平臺提供三層服務架構,按照功能需求劃分為基礎設施層、數據源、數據采集層、數據存儲層、數據分析層、數據服務層、數據治理層、數據應用層、可視化展現層,以及平臺統一的運維體系和安全管理體系。其中,基礎設施層、數據源統稱為數據基礎層;數據采集層、數據存儲層、數據分析層、數據服務層、數據治理層統稱為應用支撐層。
基礎設施是建設社會治理數據平臺的基礎支撐,是必備的基礎設備和基礎環境,主要包括網絡環境、安全設備、服務器、交換機、存儲設備、操作系統等。通過完善的軟硬件運行環境,保障大數據分析平臺的穩定運行。
目前主要的數據源來自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根據大數據應用需求的增加,以及為了數據的時效、精準,很可能會擴展更多的數據源。
采集層是數據的主要獲取手段,主要由社會治理數據平臺完成數據采集功能。
數據存儲層將為社會治理數據平臺建立統一的數據存儲模型,基于區縣提供的數據標準,分區規劃,按照數據歸集的流程,將數據存儲到歸集庫、主題庫、專題庫和應用庫。
數據治理主要建設數據管理的一套管理機制,消除數據的不一致性,建立規范的數據應用標準,提高數據質量,并能夠將數據高效應用于業務、管理、大數據分析中,充分發揮數據價值。
數據分析層,主要為上層數據應用提供數據計算分析組件,包括分布式計算、實時/批處理計算、流式計算等功能,對數據進行加工、計算、處理,根據不同的應用,使用不同的算法,為各應用系統提供計算后的數據結果集。
服務層滿足各應用間數據交換、共享、數據獲取等需求,根據實際業務需求進行數據的抽取、映射、過濾、轉換后提供給數據使用者,滿足豐富的數據應用需求。
大數據應用層是大數據價值的體現,主要包含各種不同的數據的應用場景,如:智能搜索、分析研判、監測預警、行政問政等。
展現層基于PC端、APP和大屏,面向各層次中心領導、業務人員和公眾使用,整個系統需界面友好、操作靈活,以滿足各類用戶需求。
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信息平臺使黨委、政府、政府部門、各類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基層工作人員、人民群眾等各類主體參與到社會治理過程,圍繞公眾參與及公共服務、事件全科受理、事件聯動處置、綜合研判與指揮調度等多方面展開。同時,平臺與市域社會治理數據資源池互聯互通,形成社會治理“人、房、單位、場所、組織、物”全要素的信息采集和數據支撐。平臺業務邏輯架構如圖2所示。

圖2 業務邏輯架構圖
(1)公眾參與及服務
公眾參與及服務主要包含三個部分:一是政民互動交流與參政議政,包括政務事項及權責清單公開、網絡問政、網絡留言、網絡投票、網上協商等;二是文化宣傳與活動參與,包括志愿活動參與、好家風、身邊好人、平安衛士等文化宣傳、社區自治活動參與等,三是服務獲取與評價,包括政務、法律、心理、便民、養老、金融、健康、水電氣暖等各類服務的獲取與服務情況的評價。
(2)事件全科受理與事件協同處置
事件全科受理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事件來源,包括統一的APP、微信、熱線電話、網站、信箱、郵箱、微博等各類渠道;二是事件上報對象,包括人民群眾、志愿者、基層工作人員、公職人員、各類組織機構、外部系統轉入等各類主體,實現事件多口徑全類別的受理,擴大事件受理覆蓋面,提升事件感知度。
事件協同處置主要圍繞“橫向協同、縱向調度”的多級聯動體系開展,通過橫向整合公安、城管、司法、人社、民政、市監、安監、環保等各級部門資源,縱向調度市、區(縣)、鎮(街)三級網格管理中心和各上下級部門,實現全科網格事件的協同處置,形成受理、分流、處置、反饋、核查、辦結、評價的閉環體系,提高事件處置效能,提升治理領域覆蓋面。
(3)分析研判、指揮調度、綜合治理
分析研判,包括平臺運行情況分析,各級區域、部門和人員的績效分析,以及民生輿情熱點、社會事件的提前預知和分析研判,提供科學決策支撐。
指揮調度,借助GIS地圖、指揮大屏、視頻監控、協同通訊等手段開展可視化扁平化的指揮調度,對轄區內重點人員、場所、企業進行全方位的智能管控,對網格員、管理員、黨員、執法人員進行實時高效指揮和調度,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應急事件的快速響應和指揮調度能力。
綜合治理,通過平臺開展網格事件協同處置、掃黑除惡打擊、社會治安防范、矛盾糾紛化解、市場秩序監管、公共安全應急等各領域的社會治理。
(4)數據治理
充分發揮數據在社會治理信息化工作中的作用,將平臺與市域社會治理數據資源池連接,實現平臺數據與資源池數據的互聯互通。一方面,市域社會治理數據資源池匯集全市社會治理要素數據,可以為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信息平臺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撐;另一方面,平臺將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業務數據沉淀到數據資源池中,實現對數據資源的“反哺”,由數據資源池對數據進行治理、融合,將有價值的數據和分析結果向各級部門提供,為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由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信息平臺鎮(街)級、社區(村)級綜治網格服務中心發起事件/辦件流程,上報至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信息平臺市級、區(縣)級綜治網格服務中心,由市級、區(縣)級綜治網格服務中心流轉辦市級、區(縣)級業務部門進行聯動處置。例如,事件/辦件由市級、區(縣)級綜治網格服務中心轉辦到部門垂管系統進行事件/辦件辦理,如果A部門不能辦結該事件,則返回到市級、區(縣)級綜治網格服務中心轉辦到B部門,以此類推,直至事件/辦件得到解決,將辦結信息反饋到市級、區(縣)級綜治網格服務中心,再由市級、區(縣)綜治網格服務中心反饋到鎮(街)級、社區(村)級綜治網格服務中心,從而形成事件/辦件的業務協同閉環運轉。平臺整體業務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平臺整體業務流程圖
為實現業務協同,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信息平臺與部門垂管系統應各自開放數據、消息服務接口,并通過調用接口服務實現事件的處置流轉。平臺整體業務詳細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平臺整體業務詳細流程圖
事件數據流一般由網格員、領導交辦,派駐機構、綜治網格服務中心人員、手機微信端等發起事件上報,寫入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信息平臺事件庫,也可以由公眾經12345市民熱線或市專業處置人員經其他系統事件庫通過接口推送至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信息平臺事件庫。綜治網格服務中心人員、派駐機構人員、網格長等對事件在事件庫中流轉辦理,流轉到基層處置人員對事件庫中的流轉事件進行辦結,最后上報人在事件庫中對事件處置進行評價。平臺事件數據流流程如圖5所示。

圖5 平臺事件數據流流程圖
公眾、社區(村)代辦員申請辦理,創建辦件寫入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信息平臺辦件庫,經綜治網格服務中心在辦件庫中對辦件進行審核后,通過接口推送流轉到各業務部門系統進行辦結。部門辦結后,將辦理結果反饋到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信息平臺辦件庫中,完成辦件的大閉環流轉處理。平臺辦件數據流流程如圖6所示。
社會治理數據采集共享流程主要指將全市部門條線已匯聚的數據交換下發給市域社會治理數據資源池,網格員再對數據核準、更新后,上報匯聚到市級部門,形成全市數據協同共享的閉環流程,主要包括數據下發共享和數據采集上報。數據采集共享流程如圖7所示。
數據下發:市區(縣)部門垂管系統將數據交換到全市總庫,然后由全市總庫按區縣分發到區(縣)分庫,網格員可通過統一的移動APP訪問區(縣)分庫數據,通過巡查走訪來對數據進行核準、更新。
數據上報:網格員核準、更新數據至區(縣)分庫,經基層站所專業人員初核后,自動同步到全市總庫,最后交換到市區(縣)部門垂管系統數據庫。

圖6 平臺辦件數據流流程圖
應用相關解決方案已經成功為西安市、蘇州市姑蘇區、鎮江新區等區縣提供了社會治理信息化服務,借助社會治理數據展示、分析和研判系統,全面掌握管轄范圍內各類社會治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及屬性,實現“一圖全面感知、一鍵可知全局”,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有數可依、有章可循、有圖可看的能力,助力提升當地社會治理水平。

圖7 數據采集共享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