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翔
(廣州市園林生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濕地、森林和海洋是世界3 種重要和最有價值的自然環境。濕地公園建設具備豐富涵養水源地、有效凈化水域、調節山洪、防治水土流失、補給地下水、美化水環境、調控氣候、保護碳循環、防護海岸線等生態功能,是生物多樣化的源泉,被譽為“星球之腎”。當前,由于國家經濟建設的推進,對土地、水等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也越來越嚴重,國土安全所遭受的危險也越來越大,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貫徹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做好濕地公園等土地資源環境保護工作與合理開發,以修復自然環境,實現自然與生態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并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達到最佳的生態效益與景觀價值,利用人工濕地凈化污水、改善自然水體已成為現代人工濕地公園的趨勢。以廣州白云湖濕地公園人工島改造工程為例,積極探索將公園內自然水體生態恢復和水生植物造景技術有機融合的生態濕地。
白云湖位于廣州市白云區石井鎮,是“南延、北優、東進、西通”城市發展戰略的重點。該地段位于許廣高速與機場高速之間,西接珠江,東臨白云山,京廣鐵路自北向南穿越地塊中部,將白云湖分為東湖和西湖。白云湖北起華南北路,西臨規劃中的湖濱路,南至紅星村,東南接環滘村,東至夏茅村。該地塊是未來規劃的38 km2白云湖新城區的綠色核心。圖1為白云湖濕地公園總體布局。

圖1 白云湖濕地公園總體布局
白云湖是廣州生態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工程是廣州市北部三大水利工程(西渠引水工程、流溪河左主渠引水工程、前渠引水工程)中西渠引水工程的重點工程。附近主要有石井河、雅崗河、蛟新河、環蛟河、海口河用于補水排污,滿足生態景觀用水需求,有效改善水生態環境。白云湖屬于石井河流域的重要調蓄湖泊,對廣州的綠化建設意義重大。白云湖濕地公園改造工程具體實施項目包括白云湖首期湖泊開挖、水利設施建設、水土保持等工程。圖2 為白云湖附近水資源組成。

圖2 白云湖附近水資源組成
白云湖是廣州市區最大的人工湖。白云湖湖區規劃總面積2.07 km2,水面面積1.06 km2,由東湖、西湖和中央沼澤地構成,一般水深1.85 m,最高水深3.7 m,總儲水量約240 萬m3。白云湖濕地公園規劃建設人工島7.49 hm2,綠地83.56 hm2,湖岸線8183 m。白云湖濕地公園于2006 年12 月開工建設,2010 年4 月開始蓄水。自2011 年11 月開園以來,已吸引游人近4000 萬人次。2015 年11 月,被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目前,白云湖仍擔負著生態補水和調節暴雨洪水的任務,其水源主要來自珠江西航道引水。白云湖通過引水、蓄水、補水,在恢復區域水系水生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在汛期存水調蓄來保護周邊地區的安全。
水循環系統是保證水生態環境平衡,實現能源交換,保持水體潔凈的關鍵。但是目前,很多地區的干流水域受到嚴重污染,整個水生態系統均受到了影響,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嚴重。以我國長江流域的水生態環境為例,部分區域的水體功能已經受到了嚴重損害,水生動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食物鏈被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地區的水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建設都會受到影響。
水生動植物是水生態環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隨著水污染問題的加劇,人類活動頻繁,水生動植物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水體也漸漸失去了自潔功能,生態系統的平衡已經難以維持。
水生態環境在整個自然生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人們對自然水的利用量在不斷增多,河流的水量越來越少,在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發揮的功能和作用也隨之減弱。長此以往,會發生河體萎縮、河道斷流、水質惡化、地下水被過量抽取、地表沉降[1]等環境問題,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將發生重大改變。
水生植被是水生自然環境生產者的主要組成部分[1]。選用本地資源優勢水生植物,凸顯生物多樣性特征是進一步增強人工濕地凈化能力的關鍵措施。由于許多水生植物的根系相互纏繞,具有很強的去污能力,可以使溪流和水邊的棲息地多樣化,以維持凈水效果。白云湖濕地公園人工島改造工程主要采用沉水動植物種群建設和生物操縱技術,種植了苦草、金魚藻、水車前等多種沉水植被,還有睡蓮、荷花等浮水植物,初期需完成圍水、調整水位、移魚和改良底質工作。沉水植物、浮水植物與浮葉植物并存,高等水生植物群落分散分層,對水體氮、磷的吸附作用增強,可以有效改善水質。
2020 年,廣州市水務局將白云湖列為白云區海綿小鎮示范點。目前,透水路面被廣泛用于公園道路的改造。由于采用透水磚、透水花崗巖和透水混凝土,雨水可以通過路面結構滲入地下,消除了傳統硬化路面造成的城市降水增加地表徑流等問題。公園綠地景觀改造時,采用植草溝、淹沒綠地、干溪等形態,在保持觀賞性的同時,攔截地表徑流,減少因積水引起的植物根腐病和青苔生長等問題。
增加白云湖區域的使用功能,將白云湖由單純的水利設施用地轉變為綜合景觀、科普、蓄水等功能的綜合性國家水利風景區,服務周邊居民以及外來游客,突顯“白云湖水利風景名勝區”名片,帶動周邊經濟,推動廣州市旅游業發展[2]。圖3 為白云湖濕地公園人工島旅游功能規劃。

圖3 白云湖濕地公園人工島旅游功能規劃
隨著周邊數字科技城和白云棠溪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提質提速,白云湖濕地公園加快完善各項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滿足日益增長的使用功能和服務功能需求,強化白云湖濕地公園與周邊交通的連通性,提高游覽線路的完整性、貫通性、多樣性,優化景區內的游線組織,逐步擴展、豐富景區內的開放區域,讓周邊居民與外來游客有更多方向、更加便捷的方式進入景區內游覽,感受更多樣化的游覽活動和景觀體驗。景觀營造重點結合水文化、水生態、水景觀、海綿城市建設、碧道建設、數字科技智慧、周邊村街的城市微更新等策略和上位規劃指引,展現生態、多元、現代、活力、智慧的白云湖水利風景名勝區。圖4 為白云湖濕地公園人工島規劃目標。

圖4 白云湖濕地公園人工島規劃目標
白云湖濕地公園周邊附近環繞河涌、村落,京廣鐵路穿過中央濕地。經過多年的整治與景觀改造,園內景點已豐富很多,園區設有多處出入口,有游樂園、棧道亭臺、大草坪、古閘、人工濕地、生態島鏈等。盡管已有多處景觀設施,但仍存在公園主題性不強、水利文化設施與公園景觀分離、土壤生態環境有待改善等問題需要升級改造。并且,白云棠溪火車站建設的東湖北隧道至南隧道已開始施工,施工對白云湖濕地公園及園內交通將造成較大影響[3]。
5.2.1 以人為本的原則
人是風景的創作者,同時還是風景的用戶。應充分考慮用戶也就是人們的要求,做好總體規劃工程設計,創建優雅、舒服的白云湖濕地公園旅游環境,建筑設計要利于市民日常生活和環境保護,盡量減少工程建設中的各種沖突。各年齡段的人通常具有多樣化的行動要求和愛好,建筑設計要從美感視角和功用上出發設計公共服務的空間,適應各類人群,滿足多種自然環境的要求,給附近城市居民提供更多了解自然的方式,重視公共服務對象“人”的需要和感受,重視人們的參與性,重視自然景觀持續時間、舒適性、適用性和多元化[4]。圖5 為白云湖濕地公園人工島設計原則規劃。

圖5 白云湖濕地公園人工島設計原則規劃
5.2.2 生態原則
工程設計中要注重花卉栽培,緊密結合自然環境,尋求人與自然的諧和統一,貫徹于白云湖濕地公園設計規劃整個過程中。在限定的活動空間內利用自然,尋求人與山、水、植被、景觀小品相互之間的和諧共處,使景觀與大自然相融,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
5.2.3 可持續發展原則
營造合理的步行空間,以植物與構筑物的搭配組合增加空間層次,擴大景深,積極使用環保型材料,推進白云湖濕地公園園區可持續發展[5]。
總體來說,人工濕地改造對水生態系統的修復展開了多種研究,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是,仍需要針對各個細節問題進行分析,解決現階段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