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穎聰,黃思慧(1.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東南大學圖書館)
2019年,我國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要求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2020年4月,《教育部社會科學司2020年工作要點》[1]提出啟動高校文科實驗室建設,11月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2]對新文科建設做全面部署,鼓勵并支持高校開設跨學科課程、促進研究方法創新及新技術與傳統文科的融合、突破專業壁壘和學科局限,培養多領域知識的復合人才,自此新文科建設進入實施階段。2020年12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創辦《新文科教育研究》期刊,為新理論、新研究提供了傳播和交流平臺。截至2021年4月,以新文科教學與課程改革、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為主題的相關學科理論研究在中國知網中已有400余個檢索結果。實踐方面,2021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第一批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新文科建設試點專業名單,擬在試點學科開展專業建設、“文工融合”等實踐與探索,山東大學創辦“數字歷史”微專業,交叉融合文、理、工等不同學科,擬在新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容方面進行探索[3]。新文科建設如火如荼,人文社科教育模式與理念即將發生大的變革。同時,全國高校即將邁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作為文獻信息資源中心,如何在改革浪潮中求變才能應對新環境、新挑戰是高校圖書館需要思考的問題。目前,業內對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發展討論較少,主要觀點包括“高校圖書館應協同創新、結合新技術,發掘符合時代需求的學科服務,做到與新文科培養系統深度融合”[4],“高校圖書館應建設數據存儲平臺,為新文科研究人員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數據服務”[5],中山大學圖書館更是提出了基于人文科學研究基礎資源平臺、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等4個機構庫支持新文科建設的發展策略[6]。
新文科建設正值圖書館“十四五”改革重要關口,社會與教育環境正向數字社會、智能社會、數字校園、教育信息化轉變。在此背景下,圖書館必須緊跟時代、擁抱新技術,尋找新的生長點、創新圖書館服務理論與模式,支持新文科建設并完成圖書館轉型。本文擬通過SWOT分析法探索并制定能夠支持新文科建設的高校圖書館發展策略,為圖書館的變革與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SWOT分析法通對機構的內部S(Strengths,優勢)、W(Weaknesses,劣勢),外部的O(Opportunities,機會)、T(Threats,威脅)等因素進行梳理、分析、匹配、評估,進而制定發展戰略。利用SWOT分析法能夠幫助高校圖書館認識內部優勢與劣勢,發現外部機會與威脅,并依據館情制定恰當的服務與發展策略。
(1)豐富的館藏資源。作為文獻信息資源保障中心,圖書館具有天然的資源優勢支撐新文科建設。高校圖書館一直堅持“以教育為本”“以人為本”的理念,從紙質、電子、數字、特色數據庫等多方面構建館藏資源,最大限度滿足并保障高校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重要需求,支持本科、研究生教育及教師科研創新。尤其一些高校極其注重權威性的特色館藏以及特色數據庫建設,如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的師范教育專題數據庫[7]、同濟大學圖書館的汽車行業信息服務平臺[8]等,均是圍繞學校特色或重點學科構建的專有數據庫。此外,多數圖書館開通了讀者參與的資源采購渠道,如東南大學圖書館“你選書,我買單”蕓悅讀服務平臺、重慶大學圖書館以京東電商為平臺的讀者匯彩體系[9]。同時,CALIS、JALIS、京津冀圖書館聯盟等組織為高校資源共建共享提供了重大便利與支持。
(2)圖書館與新技術緊密結合的能力。圖書館擁有與新技術緊密結合的能力,是新技術的倡導者和受益者,馬費成等認為,圖書館的每次進步都是由新技術變革推動的[10]。在當代信息技術不斷革新的環境下,圖書館一直在積極探索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圖書館工作的結合發展,如移動圖書館、RFID、自助借閱、人臉識別、lib2.0、VR和AR圖書館空間、資源整合系統等,如南京大學圖書館與清華大學圖書館分別于2017年、2018年相繼投入盤點機器人、智能圖書小車[11]等,推進了圖書館業務智能化,這均是圖書館與新技術能夠緊密結合的體現。新文科建設期間,信息技術將進一步快速發展,這將為圖書館服務創新與提升、支持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大發揮空間。
(3)緊跟時代需求的服務能力與服務理念。大學圖書館擁有完善的流通借閱、學科服務、閱讀推廣、信息素養教育、空間服務等多維度服務內容,并且其服務能力與理念能夠隨著時代、技術、社會與讀者需求變化不斷改革、更新、升級。圖書借閱服務從閉架到開架,再到自助借閱、刷臉借閱、24小時圖書亭、移動書車等無一不見證了圖書館服務能力的發展與變化。以清華大學為代表創建的學科館員制度從一般學科服務向嵌入式知識服務、數據服務轉變,逐步邁入學科館員2.0時代。數據密集型科研范式的到來,促使圖書館開始數據管理服務以滿足高校科研數據治理需求,復旦大學社會科學數據平臺、北京大學開放研究數據平臺的創建為高校圖書館參與科學數據治理提供了范本。可以說,緊跟時代需求的服務能力與服務理念,也是圖書館支持新文科建設的優勢所在。
(1)高校圖書館經費普遍緊缺。據程煥文先
生的統計,2015—2018年,國內一流大學圖書館經費基本維持在2,000—4,000萬,且各學校的圖書館經費在學校總經費的占比遠低于國際水平,由此可見,缺經費是目前國內高校圖書館面臨的現實困境之一[12]。相比一流大學經費額度,普通省屬、市屬高校圖書館經費更是捉襟見肘。以河北省為例,本文統計了2015—2019年(2020年統計未出)有連續經費額度公開的圖書館信息[13](見表1),發現僅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連續五年經費保持千萬以上;河北工業大學圖書館自2017年才步入千萬行列,但能保持連續增長,到2019年已接近2,000萬,這與其身為211高校密不可分;而其他三所市屬高校圖書館則只維持在百萬水平。總體而言,河北省高校圖書館經費整體較低且漲幅不穩,還出現了河北北方學院圖書館、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2018—2019連續兩年經費下降的情況。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國際經濟形勢緊張,未來幾年社會各界必須做好過“緊日子”的準備,這勢必將影響高校經費撥款,因此圖書館經費緊缺的現狀可能近期得不到較大的改善。

表1 河北省部分高校圖書館2015—2019年經費額度信息
(2)館員層次結構差異較大。《2019年中國高校圖書館發展報告》[14]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高校圖書館平均館員人數為31.5人,較2018年下降3.2人,較2010年下降19.5人。近年來,高校圖書館正式館員人數持續走低,因此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眾多圖書館選擇聘用合同工、臨時工等擴充館員工作力量。此外,館員學歷及工作能力方面也存在以下問題。①館員專業背景參差不齊,能力差異較大。②受高校招聘條件等限制,圖書館每年招聘人數普遍較少,碩士及以上館員人數增長較慢。以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2016—2020年僅招聘、引入碩士館員3名,專業背景分別為圖書館學、生物學及物理學。③圖書館員老齡化嚴重,每年退休人數增多,圖書館員年齡結構出現斷層,這也是館員人數持續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盡管碩士學位館員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工作的骨干力量,但能夠承擔新文科建設服務的館員人數仍然較少。
(1)高校學科建設與教育需求。圖書館是高校學科建設與大學生教育的重要信息資源保障來源。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讀者對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數字資源、空間資源等使用和服務有一定的需求且存在差異。如以本科生為主的到館讀者主要是對圖書館場所、空間、紙質和數字資源、環境、技術服務有需求;不到館讀者則表現為對圖書館網絡資源、在線訪問、學科服務、數據服務等深層次的服務有需求,該群體主要是有科研需要的研究生、教師或科研人員[15]。數字信息時代的科研工作更加依靠文獻、信息、數據的獲取與分析,而高校教師和研究人員因自身信息素養能力或時間限制[16],對文獻檢索、查新查引、數據挖掘與分析、知識發現等圖書館嵌入式服務表現出更加強烈的現實需求。
(2)圖書館進入智慧化轉型期。2003年,Aittola M首次提出智慧圖書館概念[17]。2010年,國內學者開始了對智慧圖書館概念、建設、服務等內容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2020年9月,國家圖書館正式向有關部門提出了“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建議[18],預示國內圖書館即將進入智慧化轉型的重要建設期。如何將圖書館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有機融合,為讀者提供智能、無感、交互、虛擬結合、情景融入的信息、知識、數據、空間服務是智慧圖書館搭建的重要研究內容和發展方向。南京大學圖書館智能盤點機器人、國家圖書館全影息沉浸式閱讀空間、江西圖書館人臉識別用戶畫像等均是對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探索。圖書館智慧化的程度將為高校圖書館面向新文科建設提供更加智慧、精準、便捷、豐富的資源與服務創造更多的機會。
(3)新的圖書情報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新文科政策為圖書情報專業強化學科建設、研究內容與研究范式轉型、提升學科專業能力提供了良好契機[19]。圖書情報學科專家也對新圖書情報學科的人才培養策略、學科發展模式進行了討論。馬費成[10]、柯平[20]提出新圖書情報教育要與數字科學、數字人文、人工智能等學科融合發展,促進教育與行業結合,為圖書館事業培養具有數字信息素養的專業人才;黃水清[21]同樣強調了新圖書情報與數字人文相結合的觀點。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將數據科學、數據分析等作為圖書情報研究生培養的專業方向[22],這預示著新的圖書情報專業培養體系能夠為圖書館工作層面輸送知識結構、工作技能、服務理念等更加符合新文科建設背景的專業人才,支持并滿足新的教育、科學研究及學科發展需求。
(1)信息技術催生知識服務新生態。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因具有開放及資源整合的信息服務方式已成為圖書館需要面對的最大威脅和挑戰。隨著5G、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開放獲取、在線學習、有聲讀物、電子書、網絡社區問答、付費咨詢等數字信息服務提供商發展迅猛,催生了靈活、主動、整合、泛在、高效、精準、移動的知識服務新生態,不斷挑戰圖書館傳統信息服務方式。同時,各類信息服務商也在不斷升級服務內容、方式及技術架構。如,2020年騰訊基于搜狗搜索搭建微信搜一搜平臺,將信息服務與信息內容連接,形成App內部閉合信息生態圈,消除不同應用屏蔽障礙,進一步提升并穩固了用戶黏性。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這預示著網絡強國即將到來,網絡資源獲取、在線教育、知識服務等將更快、更全、更豐富、更智能,如果圖書館不隨勢而動,必將面臨更大的威脅。
(2)圖書館用戶使用意愿改變。①圖書館紙質書借閱率持續走低,大學生更加依賴網絡閱讀。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20年12月,學生是中國互聯網用戶最大群體[23],由此可見學生群體是網絡閱讀的主力軍。②知識服務生態結構改變,讀者更加傾向搜索引擎、網絡問答、OA獲取、付費咨詢等數字信息資源獲取渠道,對圖書館資源依賴性降低。③圖書館空間性使用意愿改變。學習方式及介質的改變促使大學生圖書館空間使用需求向交互空間、研討空間、文化空間、創客空間、休閑空間、AR增強現實空間等轉變。在河北師范大學大學生圖書館使用調查中,87.53%讀者表示對圖書館使用需求是學習和思考的空間。
筆者使SWOT分析法構建內部及外部相關因素策略矩陣(見表2),共生成SO增長型策略、WO扭轉型策略、ST多元化策略、WT防御型策略四種策略類型。

表2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SWOT策略矩陣
圖書館經費緊缺一朝一夕內無法得到有效改觀,同時高校圖書館不應該規避知識服務新生態及圖書館用戶使用意愿改變等外部威脅,綜合SWOT策略矩陣內容,本文認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發展應綜合SO與ST兩種策略,充分利用外部機會、發展內部優勢,提升圖書館能力,積極應對或減輕外部威脅。
圖書館的發展因素及策略制定始終是圖書館界探討的話題,不同的需求與背景下,圖書館的發展策略不盡相同。程煥文等一直提倡“資源為王,服務為本,技術為用”理念[24];初景利等提出“需求為本,資源為基,技術為翼,服務為王”的發展觀點[25];劉茲恒等[26]認為,學術圖書館發展三要素為空間、資源、服務;司莉等從環境、空間、資源、服務四個角度對圖書館轉型發展進行了探討[27];柯平等[28]認為后知識服務時代圖書館轉型由空間、資源、服務、管理四大要素構成。可見,圖書館的發展策略與方向需要考慮資源、服務、技術、環境、人員、空間、管理等眾多因素,但資源與服務是不可或缺的立身之本。
新文科建設是高等教育的重大變革,重點在于交叉、新興專業與學科的創新與發展,在此背景下,圖書館的資源、服務是支持學科建設的最大優勢。同時,圖書館參與的大學生教育,如信息素養教育、閱讀推廣等能夠從大學生基礎能力培育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基于SWOT分析策略矩陣以及新文科建設需求,本文認為高校圖書館應基于圖書館優勢及圖書館能力,緊密結合新技術,從資源、服務、教育、空間四方面制定發展策略,從而滿足本科生、碩博士研究生、教師、科研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員等不同層次人員的圖書館使用需求(見圖1)。

圖1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發展需求與策略
3.3.1 圖書館資源優化
資源是圖書館的立身之本,新文科建設將對信息資源有更深層次的新需求。圖書館作為資源建設與提供方,應以需求為導向優化文獻與數字、館員及文化等資源,提高滿足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需要的能力。在文獻與數字資源建設方面,大部分高校圖書館已經擁有PDA、紙電協調、重點學科保障等相對成熟的資源建設策略。新文科環境下的資源優化是考慮如何科學編制預算、建設彈性館藏,構建高效信息獲取系統及精準知識服務能力。①梳理挖掘現有館藏資源,根據不同學科需求構建特色數據庫、提供精準知識服務。②根據科研人員學術文獻追蹤與管理的實際需求,挖掘、整理多源異構館藏資源,細化知識元、統一元數據標引,利用關聯數據、語義網等技術搭建圖書館特色學術知識網絡。在資源內容數字化、有序化、關聯化的同時提高知識的可發現性與可用性。③根據學科建設需求和用戶檢索習慣,整合館藏資源、收割OA資源,優化資源揭示系統、構建高質量學術資源導航獲取系統。④積極響應區域聯盟資源建設規劃,共同促進資源共享共建,擴大館藏資源范疇。
館員是圖書館資源組織、服務提供、教育培訓及文化建設的具體承擔者和實施者,是圖書館軟實力。目前,國內館員崗位設置及服務內容大部分較為傳統,學科館員是深層次服務的主要承擔者,同時由于近年來館員人數逐年下降、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因此館員資源建設與優化成為積極應對新文科建設需求和挑戰的必要條件。新的教育模式及研究范式將更加要求館員具備數字學術、知識產權、數據治理、數字人文等方面的素養與知識儲備,圖書館應積極更新館員類型及對應職能職責,促進圖書館能力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以數據館員為例,國外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在數據管理、數據館員、數據服務等方面已經富有成效,如康奈爾大學圖書館數據管理館員與元數據管理員、普渡大學圖書館數字規劃館員、紐約大學圖書館數字人文館員、劍橋大學圖書館學術交流館員等[29-30]。
3.3.2 圖書館服務轉型
服務與資源密不可分,是推動圖書館發展的兩駕馬車。近年來,大部分高校圖書館已經開展了不同程度的閱讀推廣、學科服務、人才評估、學科跟蹤、科技查新等服務。新技術發展為圖書館服務轉型提供了更多可能。首先是服務的精準化轉變,如引入用戶畫像技術,通過深入挖掘、學習圖書館用戶的數字足跡、交互信息等數據,構建讀者畫像并推演個體或群體用戶多維度的情景需求與行為偏好,提供在線服務推送、個性化推薦、場景化服務等精準化服務,同時有利于圖書館的用戶關系管理及用戶流失預警。東南大學圖書館通過構建用戶畫像,發現了圖書館資源發現系統存在的問題并制定了相應改善策略[31]。一些學者對基于用戶畫像的參考咨詢、個性化移動視覺搜索、圖書推薦、閱讀推廣等方面的應用進行了探討[32-34]。其次是服務場景化轉變,如利用5G、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方式提供情景沉浸式、交互、無感、無延時、泛在的智慧服務場景。
3.3.3 圖書館教育創新
信息素養教育是圖書館最重要的教育功能,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豐富經驗與成果為圖書館支持新文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交叉學科的不斷產生會促使學習、教育及科研范式發生較大改變,單一的知識結構無法滿足新的學習與研究需求,在此背景下圖書館教育應著重考慮不同場景下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素養教育創新,教育重點應轉向第四科研范式及網絡信息時代的數字素養、網絡素養、數據素養、計算機素養的培養。尤其是面對復雜的網絡信息環境及新的知識服務生態,信息、數據甄別問題依然嚴峻,圖書館需要構建系統的信息素養教育計劃,培養新文科教育改革中大學生與科研工作者批判性獲取、甄別、分析、使用信息、知識、數據的元素養能力。
教育形式上,圖書館可以采用“固定+靈活+互動”多管齊下的方式。①固定:延續選修課、講座等成熟固定形式,同時拓展微課、慕課等線上模式,培育教育品牌,擴大影響力。②靈活:可根據學生、老師、科研等不同群體的實時需求,靈活定制能滿足不同場景需求的信息素養教育內容,也可按課時靈活嵌入學院課程、科研團隊等,提供碎片化課程輔助。③互動:建立讀者能夠隨時與圖書館互動聯絡的機制,如搭建能夠提供實時互動、連續性學習的教育空間、建立教育聯絡人制度等。北京大學圖書館2020發起的“帶班圖書館員”項目,為新生班級配備固定聯絡館員,在大學四年間提供連續、循序漸進、符合學科需求的信息素養教育[35],該服務項目互動性強且具有連續性,能夠得到有較好的教育成效,有利于培養應用型文科人才,可供普通高校圖書館學習。
3.3.4 圖書館空間再造
有調查顯示,具體在95所國內高校圖書館中有73%在2020—2025年間有空間再造計劃[36],這主要源于讀者對圖書館使用意愿與需求的改變。目前,圖書館空間主要包括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知識共享空間、創客空間等,柯平認為未來的圖書館空間將全部資源化[37],一些高校圖書館已經開始嘗試新功能體驗空間的再造,如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明德講堂”經典閱讀空間、復旦大學圖書館錄音錄像空間、清華大學圖書館音樂研討間。
新文科背景下的圖書館空間再造的目的是支持新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及讀者教育,因此深層次的需求調研尤為重要。圖書館可通過問卷調研、用戶訪談及讀者畫像構建等方法,深度了解學生、教師等不同層次群體對圖書館空間在環境、軟件、硬件配置及學習、朗讀、思考、研討、展覽、視聽、會議等功能方面的使用需求,制定翔實且具有前瞻性的空間建設策略。同時,圖書館應建設“資源+服務+教育”的特色空間,給予讀者一個能夠獲取主題資源、知識或服務并進行互動的特定場所,最重要的是空間的教育功能,如能夠固定開展信息素養課程、講座、實踐、模擬等活動,并提供相關支持設備,為多維度的學生學習、科學研究提供導學、助學、促學的教育及實踐支持。目前,同濟大學圖書館的“聞學堂”已經成為較有影響力的圖書館教育空間,具備開展專家講座(講堂)、特色展覽(展堂)、名師課堂(課堂)、手工體驗(知行堂)、閱讀推薦等多種功能[38]。
本文通過SWOT分析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應緊密結合新技術,采取資源、服務、教育、空間四位一體、有機生長的發展策略。但不可忽視的是圖書館經費、館員層次等問題仍然存在,不同等級、水平的圖書館能夠引進并結合新技術的能力也各有不同,尤其是對省級及以下圖書館來說發展策略的落實或實施效果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局限性。然而圖書館并不是孤立的個體,資源、信息、數據的大融合是必然發展趨勢,新文科建設及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圖書館界應促進資源、服務、教育、空間深層次共享共建,共同應對新時代、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