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呂悅 袁曉玲 王明月 陳苑
2 月28 日,浙江召開全省數字化改革推進大會,部署新一輪改革任務。改革,在一個春天里再出發。
一年前,浙江在全國率先部署了關系全局、影響深遠、制勝未來的重大改革——數字化改革,探索如何以數字變革催生新的發展動能。一年來,浙江科技系統緊緊圍繞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建設,聚焦聚力強突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引領全省科技創新數字化改革持續迭代升級,形成了一批“硬核”成果,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改革成績單。
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子落而滿盤活。實踐證明,數字化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抓手,能夠有效推動高質量發展,激發科技創新澎湃動能。

供圖/視覺中國

在臨安啟爾機電的實驗室內,技術人員正在加班加點,測試剛下線的高端集成電路裝備。聚焦高端集成電路裝備的創新研發,啟爾機電計劃在新的一年里,爭取突破超潔凈流量傳感器等一批關鍵零部件技術。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招募更多光學、流體力學等領域的跨學科頂尖人才。正當企業負責人著急時,“浙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應用平臺為其推送了26 位高層次人才。“只需手機一點,26 位人才的信息馬上全部發到我手中,目前已經成功對接了其中的4位。”企業負責人高興地說。
用數字技術優化科技創新生態,企業不僅能通過平臺精準匹配人才、金融等資源,還能提出技術攻關需求。經大數據挖掘、同行專家校驗后,屬于關鍵核心技術的需求,相關部門將組織優勢力量集中攻關。這既能有效防范化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風險,也能加速重大標志性科技成果產出。
據了解,2021 年以來,省科技廳聚焦科技攻關體制機制性難題,以數字化改革引領項目組織實施方式變革,牽頭建設“浙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應用。圍繞“攻什么、誰來攻、如何高效服務攻關、如何科學評價攻關”等關鍵環節,系統梳理15 項瓶頸性問題,在全國率先上線“浙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應用,加快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實施方式系統性、重塑性變革。
以創新鏈技術路線圖為基石,以科技攻關認知計算引擎為支撐,圍繞兩鏈融合、需求凝練、團隊組建、資源配置、成果評價五大機制,改革有效提高了攻關任務凝練實戰性和時效性、攻關組隊的精準性和便捷性、服務攻關的主動性和高效性、成果評價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目前,“浙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已在全省11 個設區市科技領域推廣應用,共支撐取得101 項“進口替代清單”、48 項“成果轉化清單”攻關成果,布局實施108 項“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清單”、40 項“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清單”攻關任務,成功入選全省數字化改革最佳應用和全省“三為”專題實踐活動最佳案例,“以‘四張清單’機制引領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實施方式變革”獲2021 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獎銀獎。
“要不斷迭代升級、深化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倒逼、引領、替代、轉化’四張清單機制,深入推進科技創新資源一體化配置改革,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全面提升研發攻關效能,力爭早出多出重大標志性成果。”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
長期以來,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發創新形成的成果屬國有資產,在轉化過程中存在市場定價“不精準”、成果權屬“不清晰”、服務體系“不健全”、轉化路徑“不通暢”等痛點、難點。如何才能突破各種束縛,進一步推動職務科技成果高質量供給、高效率轉化?省科技廳緊扣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三張清單”,迭代升級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3.0 服務平臺和“職務成果轉化在線”應用場景,進行改革破題,以數字思維、數字技術實現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
據了解,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往往涉及高校院所、企業、服務中介和金融機構等多個主體,僅高校內部審批流程就涉及財政、國資、教育、審計等部門,平均審批周期將近2 個月,如涉及高價值成果,提交上級主管部門審核,周期更是不少于半年。這些隱形束縛導致職務科技成果不敢轉、不愿轉、不會轉的現象普遍存在。
為此,省科技廳以數字化改革為突破口,依托“職務成果轉化在線”,在全國首創全流程、規范化的職務成果管理制度和監管機制,與試點高校成果交易審批流程實現多跨協同,將職務科技成果從一般國有資產管理單列出來,轉化后不納入國有資產審計、清算核資范圍,推動校內審批從5 部門精簡到2 部門,平均用時從58天縮至31 天,大大提升了成果轉化決策和審批效能。在此基礎上,還推出了“技術交易憑證一證通行”,保證科技成果轉化各項辦事審批“線上辦”“零次跑”,有效提升了科研人員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隨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逐漸得到破解,不少高校科研人員都嘗到了改革的甜頭:中國水稻研究所程式華團隊孵化的成果“水稻恢復系‘鈺禾’”通過先賦權后轉化的方式,以400 萬元的總價和三家種業公司達成交易;浙江大學科研團隊憑“Hu7691 化合物項目及相關專利”與廣州某企業達成1 億元的技術轉讓合同……

供圖/視覺中國
而今,省科技廳的改革舉措也在不斷“加碼”。結合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目標任務,省科技廳推出了科技成果“轉移支付”體系,通過“先免費試用、后付費轉化”的模式,推動高校院所、企業等科技成果向山區26 縣轉移轉化。這種模式不僅讓校企的創新成果得以轉化落地,也有助于逐步縮小地區間的“科技鴻溝”和技術差距。據了解,目前全省共有20 多所高校的1500多項科技成果向山區26 縣開放免費許可,大大助力了當地的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數字化改革的“硬核”之處,正在于其著力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以數字化改革為抓手,促進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集成改革,既能鼓勵科研人員生產出更多具有轉化價值的科技成果,也為科研人員群體創新致富提供了重要途徑。”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說。
大型科研儀器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技術基礎和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需求的不斷發展,大型科研儀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但大型科研儀器重復購置、使用率低、共享困難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地顯露出來。如何讓大型科研儀器更好地為科技創新服務、為社會服務,提高主管部門管理儀器的效率和創新主體的獲得感,是一個亟須改革的難題。

供圖/視覺中國
2021 年以來,省科技廳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圍繞“整合、共享、服務、創新”基本思路,堅持整體智治、協同高效理念,在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創新服務等方面協同發力。針對管理部門、科研主體管理和創新過程中的難點、痛點,聚焦政府管理部門“多頭管理、底數不清、重復購置”,儀器管理單位“不愿享”“被動享”,科研主體儀器資源“找不到”“約不上”等痛點、堵點,推進“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數字化改革,建設了大型科研儀器管理“一網辦”、服務“一指辦”多跨應用場景,目前該應用在紹興試點并在全省推廣。
浙江達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紹興一家生物醫藥企業,公司技術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型科研儀器是科技研發和創新的必備條件,但由于其價格高昂、使用條件苛刻,公司無力購買。此前,紹興市缺乏統一開放的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平臺,不同平臺之間儀器資源和賬號不能互通,導致在技術創新和研發過程中,存在科研儀器“尋找難、使用難、兌現難”等三難問題,給企業尋找儀器資源帶來很大的不便。大型科研儀器服務“一指辦”多跨應用場景上線后,有效解決了這些難題,“現在需要什么儀器,通過PC 端或者移動端直接搜索,一鍵預約,所有流程都可以在一個系統內完成,再也不需要幾個系統之間來回切換”。
從“治理端”構建大型科研儀器“購置評議、資產登記、開放共享、運行監測、共享評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一網辦”,從“服務端”構建“儀器搜索、在線預約、在線支付、結果反饋、服務評價”的全流程服務“一指辦”,省科技廳以“全周期管理”重塑科研儀器治理、以“數字化改革”再造開放共享流程,打造出“真管、真用、真評”的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整體智治體系。截至2022 年3 月,平臺已累計整合全省1015 家創新載體的大型科研儀器14510 臺,總價值超136.74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