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立銘 趙瑞
鄉村興則國家興,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這兩項戰略決策相互銜接融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事關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全局。完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策支撐體系,將為最終實現富民強國新跨越,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并實現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統籌銜接,兩大戰略的協同實施不僅能為我國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且能夠有效推動農業、農村的整體發展,助推城鄉融合發展,為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打下良好基礎。
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關鍵時期,需要經過一個過渡時期,財政政策的銜接是這一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只有財政政策實現有效銜接,才能保障兩大戰略的平穩過度且能夠順利實施[1]。財政政策的有效銜接應該在保持原有脫貧政策延續的基礎上制定適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新政策,在確保貧困地區、貧困人口不返貧的基礎上,使他們充分發揮內生動力更快更穩地順利融入鄉村振興大潮。通過財政政策的“有效銜接”,為最大限度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保障,同時也能夠確保在鄉村振興階段各項財政投入形成的資源、資產繼續發揮作用,實現財政資金的實際效益。
截至2021年4月,河北省現行標準下232.3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7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河北省脫貧攻堅成果顯著,從而為下一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一些脫貧地區仍然面臨資源約束、生產要素短缺、貧困人民內生動力不足、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實際困難和問題仍然需要等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階段進行解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需要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和各級政府政策的外部推動雙重支撐,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恰恰能夠提供持續的外部政策支持,激發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兩者能夠實現有效銜接的關鍵就是兩大戰略過渡過程中財政政策的有機銜接。
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到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工程,這個過程需要財政、稅務、金融各個部門共同協作,脫貧攻堅階段雖然出臺了一系列財政、稅收、金融相關政策,但是這些政策的協同性、融合性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2]。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精神,2021年3月26日財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出臺了《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加強了對資金使用的管理。隨后在2021年5月21日河北省財政廳等六部門也印發了《河北省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但整體來看,相關配套政策略顯滯后,財政保持了脫貧攻堅階段補助資金的規模和力度,但是對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所需資金仍有很大缺口。在未來幾年過渡期內,高標準抓好財政銜接補助資金分配、撥付使用、項目后續監管等事宜,確保資金使用安全、規范、高效運行,發揮最大效益是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實現全面脫貧以后,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就是防止因病返貧、因災返貧風險。目前,部分已經脫貧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返貧的風險依然存在。一是因病致貧的風險。在兩大戰略銜接階段以及后續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前期的一些政策如果不再繼續推行,很有可能導致部分貧困人口重新返貧,尤其是已脫貧的貧困人口,因病返貧風險大。二是因災返貧風險。貧困人口所處環境大多比較惡劣,大多是以農業收入為主,一旦發生重大自然災害,重新返貧風險高。目前各級財政還沒有建立相應的預防機制、補助救助政策的安排,所以,在“有效銜接”階段需進一步進行完善,在后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應考慮適當拓展各種扶持政策。
鞏固脫貧成果振興鄉村發展,資金保障是重中之重,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對農村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相當一部分鄉村產業發展規模較小,經營粗放,對外部幫扶資源依賴較強,缺乏技術、資金、人才、市場支撐,一旦脫離政策資金支持,就很難持續。鄉村振興戰略中財政補助的銜接資金,由于地理環境、村落分散、聚集人口少等原因,很難集中辦大事,投資效益不夠顯著[3];部分貧困縣投入資金規模雖然較大,但投資效果不夠理想,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所以僅僅依靠財政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依靠大量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下沉到農村,但很長時間以來,社會資本、金融資本下鄉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這就需要財政政策的引導。
在脫貧攻堅階段,財政支持的產業項目主要集中在農業種植和養殖等方面,這些項目產生效益較快,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但是,這些財政項目中相對缺乏對貧困戶技術改進、技術提升的培訓,導致有些貧困地區、貧困戶固守傳統的耕作方式,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導致難以快速融入鄉村振興的大潮。另外財政支持政策中對經營主體的培育政策較少,河北省農業龍頭企業有實力的數量相對較少,而且產品技術含量、產業鏈條、品牌價值等方面都缺乏競爭力,很難帶動群眾實現持續增收。
財政推進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政策有效銜接,就要從根本上加強制度建設,強化“三農”投入保障機制,優化資金配置和使用效率。充分發揮財政治理效能從根本上防止返貧現象發生。財政部門在一定時期內要確保現有政策措施、財政投入力度和幫扶力量總體不減,建立相應的財政保障機制,重點建立健全抓落實工作機制,提高工作執行力,對于關鍵工作、關鍵環節要一抓到底、務求實效。除此以外,河北省各級財政部門還要出臺相應的人才激勵機制相關政策,確保留住當地農村地區人才并能夠從外部吸引人才,保障農村地區的教育、醫療等方面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有效解決農村人口減少、農業荒蕪等難題。
防止困難群體返貧的有效途徑就是財政出臺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出臺相應的扶貧兜底政策作為補充。具體操作過程中,在省財政出臺的具體意見、辦法基礎上,各縣財政應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具體的扶持政策。堅持政策的持續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保障財政支持農業農村項目的質量和效益優先。堅持政策的針對性,實施差異化扶持政策,積極參與地方政府鄉村振興的一系列重大工程。
強化針對性的政策扶持,積極探索有利于激發群眾干勁的新幫扶路子,在落實國家扶持政策的同時,要創新舉措,充分挖掘并實現產業幫扶、科技幫扶、生態幫扶、金融幫扶、社會幫扶等。應始終堅持精準幫扶、精準退出的基本方略,樹立鮮明的從鞏固脫貧過度到鄉村振興的導向。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多元化的幫扶方式,例如技術培訓、種養補貼、就業援助、引導外出務工、結對助學等方式,精心籌劃并開展常態化共建愛心幫扶方式。在貧困地區引入互聯網技術理念,幫助當地農戶搭建電商平臺為農產品打開更廣泛的銷路。
財政政策引導創新財政管理體系,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下沉到鄉村,形成“政府主導、金融支撐、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融資機制。要健全多渠道財政資金籌集機制,堅持土地出讓收益“取之于農、用之于農”,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對于純公益項目,要支持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籌集資金,鼓勵市縣(區)提高財政收入增量和盤活存量資金可統籌部分用于鄉村振興的投入比例。推動“有效銜接”就需要解決資金來源的問題,確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有效銜接所需資金的可持續性。
充分發揮財政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激活金融部門的活力,撬動社會資本力量,實現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的聯動。嘗試創新農業信貸擔保服務模式,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對涉農企業信達投放的力度。對于在農村分布較廣泛的農商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財政政策應引導其開展信貸擔保業務,開發更多的優惠信貸產品,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創新經營模式,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梢試L試構建新型政銀擔合作機制,政府設立融資擔保體系,分擔銀行風險,有效解決涉農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立足財政“公共資源”的特征,注重“優先保障機制”與“城鄉融合發展”相銜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更多體現為“公共財政”。要堅持共享的理念,通過“優先保障”加快形成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
脫貧攻堅完成之后進入鄉村振興階段,產業興旺是重點。加快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加大鄉村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扶持力度。設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以貼息、以獎代補等形式,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農業特色產業。產業扶持范圍要延伸拓展,要向文化旅游、電子商務、休閑農業等領域延伸。支持產業興村強縣示范行動,推動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打造特色農業優勢和產業集群。加快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逐步推進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實現產業融合、延長農業鏈條,各地應加大對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的支持,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與應用,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盡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