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
我國農業農村部編發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從過去單一作物種植、等行種植,改變為高低作物搭配間作、大小壟種植,在玉米產量基本不減的基礎上,增收一季大豆,為提高大豆產能提供了一條新途徑[1]。2022年,預計在全國16個省份推廣該種植模式,總規模達到1500萬畝。
相比于傳統的大豆玉米間作模式,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特點如下: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田間配置原則是:高位主體、高低協同。第一,帶狀復合種植配置方式是2~4行玉米∶2~6行大豆,帶間輪作。傳統間作模式是1行∶多行或多行∶多行,無法實現帶間輪作。第二,兩個作物的帶間距大,玉米對大豆的蔭蔽影響小,能提高作物密度。傳統間作模式的帶間距小,玉米對大豆的影響大。第三,玉米和大豆的株距均減小,前者保證和單作產量相當,后者則多收一季大豆。傳統間作模式株距未減小,產量提高不明顯。
傳統間作模式的行比不規范,1行∶多行因帶距窄無法機收,多行∶多行作業單元寬度大,無法發揮出邊際優勢和補償效應。帶狀復合種植不僅實現了獨立收獲,而且能協同播種施肥作業,機械化程度提高,對機具參數要求如下:第一,整機寬度小于相鄰帶間距,方便機收。第二,調整玉米株距、大豆行數和株距,必須滿足行距、株距最小值要求。第三,玉米施肥時肥箱和下肥量要大,大豆施肥時則相反。
傳統間作模式偏向于發揮優勢作物的產能,另一作物的功能是培肥地力,整體產量低于單作生產,土地當量比為1.0~1.2。帶狀復合種植能促使兩種作物和諧相處,達到協同增產的目的。一方面,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大豆;另一方面,農事操作同步進行,減少操作環節,成本增加少、產生利潤多,土地當量比達到1.6以上[2]。
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將農業、理化、生物、生態等防控措施相結合,實現全程綜合防治效果。在關鍵時期,采用高桿噴霧機+無人機施藥方案,提高防控效果。
在播種期,確定復合種植模式后,選擇耐密、耐陰、抗病蟲品種,合理設計種植密度,并對種子進行處理[3]。種子處理時,選擇含有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雙、噻蟲嗪·噻呋酰胺等成分的種衣劑進行包衣或拌種,既能防治土傳種傳病害(如大豆根腐病、玉米莖腐病),又能防治苗期害蟲(如草地貪夜蛾、蚜蟲)。不同地區應根據病蟲種類進行種子處理,必要時二次拌種。
在苗期-玉米抽雄期,主要防治措施如下:第一,針對玉米螟、桃蛀螟、斜紋夜蛾等成蟲,在發生期采用殺蟲燈、性誘劑進行誘殺。第二,針對棉鈴蟲、金龜子等害蟲,出現后噴施生物制劑,例如蘇云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等,達到生物防治效果。第三,針對田間棉鈴蟲、蚜蟲、紅蜘蛛等害蟲,在幼蟲期噴施殺蟲劑,例如四氯蟲酰胺、茚蟲威等。第四,針對玉米和大豆的葉斑病害、銹病,噴施殺菌劑,例如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
在開花-成熟期,為了實現大豆保莢、玉米保穗,應根據病蟲害類型和特征,合理選用殺菌劑(如枯草芽孢桿菌、苯醚甲環唑等)、殺蟲劑(如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菊酯等)。玉米生長后期,植株高度增加,施藥時可采用高桿噴霧機或植保無人機。其中,無人機施藥時要注意添加增效劑、沉降劑,每畝用量1.5~2升[4]。收獲后及時粉碎秸稈或打包處理,減少蟲源數量。
以某家庭農場為例,于2014年創辦,主要種植玉米、小麥、大豆等糧食作物。2018年起,該農場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實驗,取得良好效果。
玉米品種選擇登海13、良玉99、鄭單958等,大豆品種選擇鄭196、鄭豆04024等。其中,玉米品種葉片向上長,能減少對大豆造成的遮光;大豆品種蛋白含量高,耐陰性強。
在田間配置上,專家最初的意見是玉米2行∶大豆3行,大豆帶和玉米帶間距50厘米,大豆帶和大豆帶間距40厘米,因大豆帶較窄,收獲時缺少合適的機具。后經技術改進,采用玉米2行∶大豆6行模式,大豆帶寬減小至33厘米,總帶寬2.65米,有助于機械化作業。
該農場創辦之初,沒有專門的農機具,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對現有機械設備進行改造。后來,農場和農機廠合作,根據生產需求研發專用機具,免費提供農場使用,并且技術人員上門維修。施藥機械自主研發,收割機械采用租賃方案。
單一種植和帶狀復合種植,兩者的成本結構不同,主要體現在生產環節,包括播種成本、除草成本、收割成本、地租成本等。見表1。

表1:單一種植和帶狀復合種植生產環節的成本對比(單位:元/畝)
以2021年為例,在帶狀復合種植地塊,玉米、大豆產量分別約600千克、95千克;單一種植地塊,玉米產量保持600千克,但大豆產量明顯降低。以玉米、大豆收購價分別為2.2元/千克、5.6~6元/千克計算,帶狀復合種植的毛利潤比單一種植高出200~300元/畝,見表2。

表2:單一種植和帶狀復合種植的收益對比 (單位:元/畝)
綜上所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技術,和傳統大豆玉米間作模式相比,在田間配置、機械化程度、產出目標上存在不同。文章從播種期、苗期—玉米抽雄期、開花—成熟期三個階段,闡述了病蟲害綜合防控措施,實例證實能提高經濟收益,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