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瑞奇
河北地型地貌齊全,生物類型多樣,是全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濱的省份,年均降水量557.5毫米,年積溫4657.7攝氏度,農作物播種面積1.3億畝,復種指數1.32。河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和“菜籃子”產品生產大省,農業市場和農業區域特色明顯。全省有168個縣(市、區),1957個鄉鎮,48636個行政村,鄉村總戶數1609.7萬戶,鄉村人口5736.3萬人。全省農村勞動力5736.3萬人,農業從業人員3061.7萬人,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人員1354.7萬人。其中,中專及以上學歷占3.11%,高中占14.01%,初中學歷占57.86%,小學及以下學歷占25.01%。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如何通過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有效提升農民綜合素質,促進他們在涉農領域就業創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農村勞動力年齡偏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城市中較多的就業機會以及豐富的生活吸引年輕人從農村走出來,年輕人在城市中有相對輕松和高薪的工作,能夠滿足農村青年一點的追求,他們選擇從傳統的農業中轉移了出來。由于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全國普遍實行義務教育政策,農村的家長和孩子越來越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一部分年輕人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走出了農村,脫離了土地。農村青年勞動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動導致農村勞動力以老年人居多,給農村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農業發展不能保證。
(二)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偏低。農民觀念不解放,認為學不學一個樣,小富即安。故土難離和滿足現狀等傳統觀念仍然束縛著農民的思想,主觀上不求進取。有些農民有機會接受教育也不愿意參加,大多數農民缺乏生產科學基本知識,沒有掌握一技之長,對一些新品種、新技術的實驗、示范,即使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也很難完成。農民素質偏低等問題較明顯,長此以往,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農業生產缺人力等問題將日益突出,將嚴重制約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三)農民重視程度不夠。盡管中央作出大力培養高素質農民的戰略部署,但農民教育培訓未能引起農民普遍高度重視,農民思想保守,對先進的工作理念接受度低,更大程度上依靠傳統的農耕方式開展生產經營,存在一定程度“兩頭熱、中間冷”的現象。河北省政府投入方式上,還是更多注重對物的投入,缺乏對人的專項投入,特別是對農民職業教育投入更少,缺乏鄉村人才方面的資金投入。
我省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有氛圍有潛力,但在工作推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培訓內容的精準性。精準培訓的關鍵是因人施教,因需施訓,做到農民缺什么、補什么。在各基地實際培訓中很難做到兼顧每個農民產業類型、規模和需求的精準化培訓,許多培訓的內容安排只是“炒炒剩飯”,缺乏新意,培訓講授的并不是農民實際生產中真正想學的,致使一些基地的培訓工作上緊下松、流于形式。這不同程度地制約了農民的培訓積極性,甚至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缺專業人才的重要原因。
(二)培訓師資的專業性。培育高水平的農民教育培訓師資隊伍已成為各級農廣校的共識,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臺重大舉措,目的在于改進培訓師資的實效,提升師資隊伍的質量。但是在培訓中仍然會出現師資教學水平不高、教學內容過于專業化不符合農民的實際需求等問題,大部分師資隊伍成員都是在管理崗位上長期工作,對農業農村基層的生產實踐情況了解不深、不透,在培訓授課中不能達到良好的授課效果。
(三)培訓教材的針對性。在教材建設方面,遵循“重規范、強管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針對通用教材,旨在統好管好。針對專業教材,選出優質適用教材,推薦給各農民教育培訓工程項目縣、培訓基地或機構,統一組織征訂發行。但是由于全省各地產業情況差異較大,很難選出針對所有地方產業情況的專業教材。培訓教材針對性不強。
(四)培訓方式的創新性。農民培訓方式創新跟進不夠,好的培訓內容需要科學合理的形式去承載,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部分培訓基地還主要停留在利用課堂教學、現場教學等傳統培訓方式,農民更加注重實踐性,需要對培訓方式進行改革,提高培訓中農民的積極性。
(一)培訓思路方面。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以及網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宣傳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性,讓農民充分認識培訓的重要性。分層分類開展培訓。省、市、縣里不同層級的培訓機構,具備不同的培訓組織能力、教師資源、承載能力、實訓條件,針對不同培訓內容的培訓班,有不同層級的培訓機構承辦,充分發揮各級培訓機構優勢和特征,實現培訓內容差異化,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課程設置方面。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圍繞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和農業農村發展需要,結合農業結構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鄉村振興戰略和“四個農業”等重點領域,增強培訓的針對性,為農民量身打造一批精品課程,緊緊圍繞提升農民綜合素質、生產技能和經營能力,設置培訓模塊和課程體系,融匯各類知識技能、農業管理和經營理念等內容,把農民喜歡不喜歡、滿意不滿意、用上用不上作為衡量培訓內容質量的標準。課程中要開設《農民素養與現代生活》《現代農業創業指導》《農村互聯網應用》等必修課程,加強對農民職業素養、自主創業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必修課程之外,根據培訓對象產業發展的需求設置對應的專業性課程,強化對農民相關產業專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優化課程體系,合理調整實踐課程比例,增加技能培養學時,更加適合農民學習需求。
(三)教材建設方面。遵循“重規范、強管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針對通用教材,選擇中央校統編的《農民素養與現代生活》《現代農業創業》等教材;針對專業教材,優先選用中央校指定教材,比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如果農業農村部統編的教材中沒有專業教材,尋找對接課程的多種樣書,組織有關專家和一線教師參加的推薦論證會,對教材樣本進行綜合評價,選出優質適用教材,統一組織征訂發行。針對有地域要求的專業課程教材,重點依托我省19個省級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的專家成員編寫具有權威性、思想性、指導性、可讀性的高質量教材,專業課程以生產過程為主線,運用問題導向,做到圖文并茂,通俗易懂,適合農民閱讀。
(四)師資建設方面。切實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的關鍵任務來抓,組織動員各級各類師資參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分級建好師資隊伍。組織教學課件評比活動和教學能手大賽活動,通過評比活動,提升農廣校體系專兼職教師設計、開發、制作、應用多媒體課件的能力,通過比賽展示基層教師教學水平、教學成果、執教能力和精神風貌,達到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相互提高的目的。充分利用好中央農廣校的師資培訓和省級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機會,組織農民教育培訓教師多種渠道積極參加師資培訓,有效地提升師資的知識水平、教學水平和服務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能力。
(五)培訓方式方面。充分利用農業科教云平臺和“云上智農”APP,創新培訓方式,做到“線上學習、線下培訓、現場教學、互動交流”相融合,適應農民個性化學習需求特點,實現農民教育培訓針對性、規范性、實效性的有機統一。線下培訓集中培訓安排課堂教學、學員交流和現場教學,課堂教學采取專家教授專業知識、解讀政策、互動答疑解惑;學員交流生產經營管理經驗;現場教學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場所開展,由專家或實體業主、行家現身說法,傳經送寶。保證學員在集訓期間完成線上線下全部學習任務。線上培訓課程精心選取全國的優質課程供農民學習,實現全國優勢資源的共享,不出省就能完成全國先進生產技術、理念的學習。
(六)田間學校建設方面。田間學校的建設要遵循農民發展需求,依托有實踐教學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田間學校建設,充分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行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及家庭農場等與廣大農民聯系密切的優勢,發揮田間學校的實驗實訓場所作用。結合農民教育培訓進程和課程要求,制定農民田間學校培訓計劃,將田間學校的實訓與培訓內容相結合,提高培訓效果,使受訓農民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的雙提升。制定比較完善的培訓工作規范、培訓管理制度和動態管理機制,保證農民田間學校的培訓有章可循、有規可守。圍繞各地主導產業抓好農民田間學校“建”“管”“用”三個環節,創新培訓理念和培訓方式,促進農民田間學校建設更加規范、運行更加有效,充分發揮農民田間學校的示范帶動作用,使其在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中更好的發揮作用。
(七)過程監督方面。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科教司發行的《高素質農民培訓規范(試行)》開展,各地根據本地區工作實際認真制定農民教育培訓制度規范,完善教學管理制度體系,規范教學組織、管理分工、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學制學時和教材建設,科學規范管理各個教學環節,加強課堂教學、現場教學、考試考核等環節的規范管理,充分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今年是“三農”工作全面轉向鄉村振興的歷史關口,我們面臨形勢更加嚴峻,任務更加繁重,挑戰性進一步增強,提升農民教育培訓質量比任何時刻都更重要,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意義深遠。擔當起農民教育培訓重要使命,發揮好農廣校主力軍作用,以務實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強烈的責任感共同推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高質量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