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冀南 張艷麗 吳繼琛
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國家對鄉村振興工作愈加重視,鄉村振興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促進中國城鄉統籌發展和深化改革的焦點問題。而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為廣大農民工群體在家鄉創業提供了新機遇。2022年4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其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第一季度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會議指出,截至到今年3月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數累計達到1120多萬。其中,70%是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創辦項目中80%以上是鄉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經過綜合測算,平均每個創業主體可解決6到7個農民的就近就業,對吸引農村勞動力回流,重塑農村經濟活力具有重要意義。現如今,農民工返鄉創業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在破解“三農”問題,維持脫貧攻堅成果,統籌城鄉發展中發揮著重要驅動作用,對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新契機。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彰顯出國家對于鄉村發展的高度重視,釋放出國家支持返鄉歸巢、擇機創業的信號,同時意味著財政資金、公共服務、人才隊伍等社會公共資源會逐漸向農村傾斜,為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政策、資金及培訓項目等方面的保障[1]。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可以助推鄉村振興的實現。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于吸引人才回流,扭轉農村“空心化”的局面,激活農村的活力與人氣,在農村形成新的人口紅利,激發農村創新活力,實現生產要素的高效流動。同時,農民工返鄉創業可為農村人口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就業問題,為實現農民增收提供便利條件,帶動農村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農民工返鄉創業已然成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2]。
(一)政策環境分析
1.加大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稅費優惠
完善返鄉創業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可以有效減輕創業者的稅收負擔,極大激發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增加鄉村居民的就業機會,從而進一步促進鄉村的經濟發展。強化稅收政策的支持力度,降低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門檻,對于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創辦企業吸納周邊村民就業的,按規定享受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稅收優惠政策。對于促進農業生產的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如:對于生產銷售有機肥、滴灌產品、生產銷售農膜、批發零售種子、種苗、農藥、農機,免征增值稅;對于小型微利創業者和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減免創業者所在企業所得稅;對于從事種植業、養殖業、飼養業及捕撈業的創業者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對于從事捕撈、養殖漁船的創業者免征車船稅;并對農民工創業者給予小額納稅人限額內免征增值稅的優惠。此外,對符合國家相關政策規定的返鄉創業農民工,可免征農村教育費附加和水利建設基金等政府性基金,免收登記類、檢驗類、培訓類行政事業性收費。
2.加大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財政補貼政策支持
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財政補貼政策,對于農民工返鄉創業有著顯著的正向激勵作用,能夠擴容鄉村居民的就業崗位,促進鄉村經濟增長。對于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農民工創業者,按規定給予財政資金補貼支持,例如:創業培訓補貼、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場所租賃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扶持政策。例如,四川省德陽市財政對符合條件的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孵化)園區(基地),給予10萬元的一次性補貼;對返鄉農民工創辦的與國家產業政策相符合,注冊成立時間在3年以內的科技型小微企業,給予企業50%的財政補貼用于支付小企業產業示范基地租用生產場地的廠房租金。因此,政府要從財政資金上給予返鄉創業農民工補貼,減輕創業者的資金壓力,吸引更多的農民工投身返鄉創業之中。
(二)服務環境分析
1.實施多元化的鄉村生產性公共基礎設施供給模式
國家社會事業的發展重點在農村,要始終貫徹落實這一方針,切實將公共基礎服務供給機制重點向農村延伸、傾斜,補齊鄉村生產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最大程度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一個可以干事創業的外部環境。同時,發揮社會資本力量在推進基礎設施過程中的作用,為社會資本營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創建以市場、政府、民間資本、公益團體及私有資本參與的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生產性公共基礎設施供給新模式,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完善的生產性公共基礎設施,吸引、集聚更多有能力的農民工返鄉創業。
2.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
加快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減征便民承諾制等改革,拓展深化“不來即享”“一次都不跑”“一項目一專班”“全程代理”等辦法措施,加快審批等要素保障服務,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務,使返鄉創業農民工能夠享受更加便利的服務環境。政府要通過引進相關專家和技術指導員,對返鄉創業農民工創辦的企業從原料進貨、生產技術更新、產品銷售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并通過電商平臺、縣長直播帶貨等方式促進產品銷售。如陜西省宜川縣縣委書記走進宜川農特產品體驗店,化身抖音“主播”,推介銷售延安蘋果、壺口酥梨、“大紅袍”花椒和宜川稠酒等農產品,帶動鄉村農副產品發展,讓返鄉創業農民工真真正正感受到政府為創業者服務的氛圍,從而使返鄉創業農民工留得下、干得住。
(三)教育培訓環境分析
1.制定適宜本土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培訓計劃
建立培訓計劃有利于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訓的系統性、科學性、規范性,進而增強培訓效果。由政府組織和牽頭,有目的、有計劃地分期分批組織返鄉創業農民工到相關領域龍頭企業培訓學習,拓寬返鄉創業農民工的眼光和視野,打造一支能夠“影響一片、帶動一群、造福一鄉”的過硬本土農民工隊伍。立足鄉村本土人才培訓實際,研究開發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課程;采用田間教學、跟崗鍛煉、體驗教學、觀摩交流、勞模典型示范等培訓模式,多措并舉提升本土返鄉創業農民工的綜合素質;建立鄉土農民工培訓評估信息系統數據庫,做好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的全面過程管理,并根據反饋及時調整培訓內容。
2.分類規劃返鄉創業農民工遠程教育課程
依托遠程教育終端,積極開發各種涉農創業培訓課程。在農業基礎方面,開設農業基礎、農學通論、農村法律法規、農業區劃、農業發展規劃等課程;在水產養殖方面,開設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水產動物疾病學等課程;在園藝栽培方面,開設園藝植物生物技術、栽培學、育種學等課程;在動物科學方面,開設家畜育種學、飼料學等課程;在農業機械方面,開設農業機械學、農產品加工等課程;在鄉村旅游方面,開設鄉村旅游開發與管理、鄉村旅游服務與運營、休閑觀光農業等課程;在鄉村電商方面,開設網絡銷售、產品推廣、農村電商數據化運營、農產品美工設計、農村電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農村電商客戶關系管理等課程。
(四)社會文化環境分析
1.營造親商的創業氛圍
鄉村地區著重培育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積極的社會導向,積極宣傳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對于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驅動作用,形成鼓勵創業、包容失敗、親善友好的創業氛圍,吸引更多農民工返鄉創業;在鄉村地區真正樹立“創業者發財我發展、創業者賺錢我崛起”的合作雙贏意識,倡導“人人都是創業者”的理念,培育誠實守信、和諧共榮的健康社會親商氛圍;為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各種貼心的服務,切實把農民工引回來,讓他們心安下來、事干起來,為返鄉創業農民工營造良好的親商氛圍,緩解返鄉創業農民工的創業心理壓力。
2.實施返鄉創業農民工的精神激勵
讓返鄉創業農民工在生活、事業、家庭方面無后顧之憂,吃下“定心丸”,感受到各行各業對他們的真心與關愛,增強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情感激勵。營造返鄉創業農民工之間相互信任、彼此關心、相互尊重的工作環境,加強情感溝通,使返鄉創業農民工保持良好工作情緒,激發其工作熱情。不斷加強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榜樣典型激勵,通過新聞媒體、宣傳櫥窗等形式廣泛宣傳他們身上蘊含的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突出其在實現鄉村振興中的價值,讓其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使其更加全身心地投身于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對取得較大成績或有突出貢獻返鄉創業農民工要給予“返鄉創業帶頭人”“電商直播能人”等榮譽激勵,不斷提高返鄉創業農民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的帶頭作用。
鄉村要振興,斷然不能忽視農民工在其中的助推作用,農民工返鄉創業已然成為一種浪潮,切實了解農民工需求,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消除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后顧之憂,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自然能夠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