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朝霞
國家對農藥行業的政策,經歷了從“治理農藥、化肥和農膜等面源污染”到“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再到“綠色農業”的變化。推動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勢在必行,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合理施用農藥化肥顯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討了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綠色防控是以促進農作物安全生產,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為目標,采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措施來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行為,實施綠色防控一方面能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另一方面還能降低施用農藥化肥給環境帶來的壓力。
一是減量與保產并舉。在種植的過程中,既要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又要保證農產品的產量,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做到隨時監控,及時預防,避免造成病蟲害大發生的情況,增加農藥施用量,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造成影響。
二是生產與生態統籌。在控制病蟲害的同時,要兼顧環境安全,減少農殘對土壤、水源,空氣的污染,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除此之外,在防控的時候,不僅要注重防控的效果,更要注重農產品的品質,質量安全兩手抓。
三是節本與增效兼顧。不斷的嘗試新技術、新方式,節約用藥成本,減少用藥次數,增加藥物的有效時長,進一步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
首先,農戶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對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和科學用肥用藥技術的接受度低,認識不足,農作物綠色病蟲害防控意識更是十分薄弱,主動采用綠色防控的積極性不高,從而影響了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進程和應用范圍。
其次,綠色防控技術有很多種,例如,采用防蟲板、生物防治等,這些技術在標準化、規模化種植效果比較好,少量的投入可以換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針對普通農戶,農業種植技術水平一般,在面對多種防控技術時,不知如何選擇。此外,需要增加額外的經濟投入,也大大降低了種植戶的接受度。
首先,要改變種植戶的傳統觀念,加大綠色防控技術的宣傳,讓先進的觀念真正走進農民的心中,各個農業農村部門要走進田間地頭,發放明白紙、開展技術講座,這樣才能使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成為老百姓種植過程中的主要應用技術。
其次,通過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農機與農藝融合、安全用藥與減量控害融合發展,積極探索農作物病蟲害全程解決方案,進一步優化完善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技術。
第三,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還需要政府部門提供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并加強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園區、種植大戶合作,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基地,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提高經濟效益。
1.生態調控技術。通過推廣抗病蟲的優質品種、培育健康的種苗、改善土壤耕種環境、優化水肥施用方式等科學的栽培措施,并結合田間套種、果園生草等方式,改變病蟲害的發生環境,增強通過自然方式抗擊病蟲害的能力。
2.生物防治技術。利用細菌、病菌、植物源農藥、抗生素等生物制劑防治農作物病蟲,可選用天然除蟲菊素、蘇運云金桿菌(BT)、白僵菌、綠僵菌、阿維菌素、捕食螨、煙堿、苦參堿、寧南霉素等防治蚜蟲、菜青蟲、小菜蛾、葉螨、斑潛蠅、夜蛾類害蟲、病毒病等,通過生物防治,大大降低農藥的施用量,有利于循環發展。
3.物理化誘控技術。采用殺蟲燈,誘蟲板等方式,對危害農作物的害蟲進行誘殺,減少化學藥物的施用量,進一步保證作物食用的安全性。
4.科學用藥技術。盡量選擇生物型農藥,這種農藥高效低殘留,效果也比較明顯,用藥后要間隔一段時間再進行采收,給藥物充分揮發的時間,多種藥物交替使用,防止產生耐藥性。
綜上所述,實施綠色防控是貫徹“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重大舉措,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兩型農業,促進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和農業貿易安全的有效途徑。綠色防控技術不僅可以提高病蟲害的防控水平,還能通過宣傳推廣、技術講解,與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合作,不斷擴大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高農民種植效益,改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