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建青
當代舞臺演出藝術形式多樣,包括話劇、歌舞晚會、戲曲、歌劇等,不同演出形式有其特定的藝術要素、審美價值追求,這就需要藝術監督把握好不同演出形式的本質特點及預期效果,結合自身舞臺演出管理經驗、專業理論知識及技能等對不同演出形式予以差異化管理,從而形成針對性、精準化的藝術監督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藝術監督職能作用以保障舞臺演出藝術效果與感染力。下文將以話劇演出、綜藝晚會演出為例,對不同演出形式的差異化管理展開論述。
把握話劇藝術基本特點,是藝術監督對話劇這一演出形式進行差異化管理的前端環節。話劇是以對話為主的戲劇藝術形式,19世紀末期傳入我國,相對于傳統的舞臺劇與戲曲表演而言,話劇藝術表演更加注重演員在舞臺上的無伴奏式對白、獨白,而舞臺的音樂則起到輔助性作用,主要為了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及渲染氛圍。綜合而言,話劇藝術的基本特點體現在四大方面:①舞臺性特點。戲劇藝術演出以舞臺呈現時空關系,并以舞臺為物質基礎,演員在舞臺上進行對白、獨白,一可推動話劇情節的發展,打造出貼近劇本的虛實交織的世界;二可以為受眾的觀看、欣賞等提供便利,通過辨析演員與舞臺的關系、觀察舞臺的背景及其與演員的交互等理解劇情,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②直觀性特點。話劇藝術演出以演員為核心,演員的對白、獨白、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直接作用于受眾的視覺與聽覺器官,再通過舞臺布局、服飾妝容等幫助受眾把握好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與命運。③綜合性特點。話劇藝術以社會生活情景為藍本,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演出形式,體現為話劇演出的內容及形式與人物形象、社會現實及受眾的審美需求相適應。④對話性特點。以大量的對話表現劇情、展現人物形象性格特點、詮釋話劇作品的主旨并與受眾產生交互[1]。
自話劇藝術傳入我國以來,不斷吸納我國傳統舞臺演出藝術之精髓,逐步獲得現代化、本土化與民族化發展。大量優質自制劇的誕生不僅豐富了舞臺演出的藝術形式,而且讓我國本土話劇藝術水平邁上了更高的臺階。一部優秀話劇演出藝術作品的誕生,離不開表演者的臺下“十年功”,離不開舞臺表演人員之間的密切配合,也離不開藝術監督自演出立項開始的全過程管理、協調與促進。因此在差異化管理視域下,藝術監督需要遵循系統性、全過程性的基本原則,在把握話劇舞臺演出藝術規律及技巧的基礎上,全過程參與劇目的創作、建組、排演、演出計劃制訂、舞臺與人物藝術形象塑造,以高度的責任感、藝術感知力以及審美追求把好關、明方向,深入理解戲劇舞臺演出作品的內部結構與外部關聯,與導演相互協同、相互配合,以高質量、高效率達到演出效果,指導演員在舞臺上高水平演繹并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以此發揮藝術監督不可替代的職能作用[2]。
黑格爾在《美學》中強調“活生生的人”是戲劇表現所用的材料。話劇是一種戲劇藝術形式,以人物角色為靈魂,以情節為支架,通過人物藝術形象的塑造、角色的詮釋帶給受眾以心靈的啟迪與藝術的熏陶。因此,藝術監督對話劇藝術演出形式的管理應當以角色狀態為要點。藝術監督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在協調溝通、安排得當的前提下做好演出前的提醒與指導。例如,對于漣水縣淮劇團創排的《村里來了花喜鵲》,舞臺演出管理應抓住細微,對劇中角色腰部拴的老式水杯、演員的服飾乃至一根別針都需要提醒到位。這些都是體現角色身份的重要道具,忽視這些細節的管理,不僅會影響舞臺演出的正常進行,還會影響演員的發揮。與此同時,在話劇演出的管理中要時刻關注演員的情緒狀態、演員之間的配合及互動,當出現突發情況時,藝術監督應快速反應,指導演員采取正確合理的補救措施以推進情節的進行。除此之外,在話劇表演中演員的情緒是不可間斷的,藝術監督需要以演員為核心,綜合管理與之相關的服裝、道具、舞臺布景及燈光等,以此實現由演員這一中心至舞臺的全面化與針對性演出管理。
綜藝晚會是一種以主持人組織、串聯起多類型文藝表演節目,將文藝與娛樂結合為有機整體的舞臺演出藝術。綜藝晚會具有場面宏大、參與人員眾多、文藝表演節目類型多樣、社會影響廣泛、組織協調及管理難度較高的特點。按照綜藝晚會的內容及主題,可以將其劃分為節日晚會、行業晚會等多種類型;按照綜藝晚會的表演空間,可以將其劃分為室內晚會、室外晚會兩大基本類型。相同的綜藝晚會,因其演出場地不同,所應用的技術手段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再加上現代信息、通訊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綜藝晚會舞臺設計形式多樣,更具有視覺沖擊力與藝術感染力。對于綜藝晚會舞臺藝術演出的管理,不僅需要考慮現場演出效果,避免外界環境影響演出的正常進行,而且需要綜合考慮綜藝晚會演出在各類媒體平臺上的傳播力、影響力與呈現效果,因此對藝術監督提出較高要求。
綜藝晚會藝術監督與話劇藝術監督側重點不同,話劇藝術監督以“人”為核心,而綜藝晚會藝術監督則以“物”為要點,需要重點關注各個文藝表演節目之間的銜接與順利轉換,加強對燈光音響效果、道具、演員服裝的管理。因綜藝晚會是多種文藝表演的有機整合,如演唱、舞蹈、雜技、相聲、小品等舞臺設計理念及方法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再加上場面宏大、演員眾多、舞臺技術紛繁復雜、多種設備同時啟動,稍有不慎便會出現技術失誤、設備故障,這就需要藝術監督把握好綜藝晚會的演出流程,確定關鍵的管理與協調環節,對于綜藝晚會舞臺演出中多維度畫面的轉化及切換做到了然于胸,對光影設備、音響設備、服裝道具等與演出效果間的關系精準把握,切實做好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以此避免舞臺事故的發生[3]。
綜藝晚會的特點決定藝術監督對其藝術演出形式的管理以“物”為核心。當前舞臺演出新技術、新設備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激光技術、計算機技術、3D燈光技術及其配套設備的應用為綜藝晚會舞臺演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對藝術監督的藝術素養、創新意識與管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藝術監督在不同演出形式的管理中發揮著組織表演、協調溝通、優化環境及促進團隊配合的作用。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愈加追求高質量、高效果、內涵深刻的舞臺演出藝術,也對藝術監督的專業素質、藝術素養與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差異化管理視域下,藝術監督需把握好戲劇舞臺演出管理中“人”這一要點,致力于通過合理方法保證角色狀態。在舞臺藝術管理中找準“物”這一管理核心,通過組織協調與全面把控切實增強舞臺演出效果與藝術感染力。
注釋:
[1]文治:《舞臺監督的管理藝術研究》,《藝術品鑒》, 2021年第30期
[2]文治:《解析舞臺監督在藝術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藝術品鑒》, 2021年第29期
[3]程玉平:《關于對舞臺監督管理藝術的探討》,《中國集體經濟》, 2021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