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北斗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 吉林長春 130028)
新時代高等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各門課程都要融入思政元素,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思政育人的教育合力。高職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覆蓋范圍廣、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承載著一定的價值觀。英語課程是青年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開展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對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高等教育陣地“立德樹人”的教育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話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p>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責任,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2021 年8 月27 日教育部官網發布的《2020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 738 所,其中,本科院校1 270 所(含本科層次職業學校21 所);高職(??疲┰盒? 468 所[2]。高職院校數量占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程思政”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3]。
為全面了解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情況,課題組從學生、教師、教材和學校這4 個角度設計問題,開展了網絡問卷調查,并對教師和學生分別進行了小組訪談和個人深度訪談,結合課堂觀察法,綜合考察了吉林省內3所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思政開展情況。
調研圍繞以下問題展開:一是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態度,開展課程思政的內容和方法,需求和建議;二是學生對英語課程思政的滿意度,期待的思政教育形式和內容,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學生的思想易受哪些因素影響;三是教材對開展課程思政的支持和適配情況;四是學校對課程思政的統籌規劃及各項保障機制建設情況。共有324名不同專業的高職大一學生和24名高職一線英語教師提交了問卷。
剔除明顯低于平均作答時長以及不同題目的答案自相矛盾的問卷,獲得有效學生問卷2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1.98%。教師問卷收回24份,剔除答案自相矛盾的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0份。
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標是“升本和深造”“為未來工作打基礎”,但是學生普遍基礎薄弱,加上閱讀量嚴重不足,課后自學時間短,目前的英語輸入量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學生對目前的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基本滿意。學生期待獲得指導但抗拒說教。喜歡互動和討論的學習方式,希望課堂探討“道德和行為標準”、講“優秀人物的事跡”,學習“文化”(包括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和“行業英語”(與學生未來從事職業相關的英語)。
調查結果顯示:47.65%的受訪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標是“升本和深造”。學習英語的主要動力是通過考試,與考試相關的內容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超7 成受訪學生認為英語課堂互動“非常多”;42.62%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參與互動;41.61%的學生“非常愿意”參與課堂討論。說明“課堂互動”和“課堂討論”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
33.89%的學生表示對目前英語融入課程思政的效果“非常滿意”,52.35%的學生表示“比較滿意”。說明多數學生支持英語課程思政,但是對教學效果有更高期待。教師應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滿意度。
83.56%的學生對感興趣的話題會“上網搜索相關資料”,46.64%的學生“課后咨詢老師”,40.94%的學生“去圖書館查相關資料”23.83%的學生“去書店,進一步了解”。學生表示了解黨史等思政內容的主要途徑是“網絡媒體”,其次是“課堂教學”,再次是“父母的教育”“校園活動”,最后是“朋友和同學”。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學生主要通過“網絡媒體”了解黨史、國家政策、道德情操等教育內容。如何將思政教育延伸到網絡空間是新時代思政教育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41.95%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9h以上”;37.25%的學生日均使用手機“6~9 h”;17.11%的學生“3~6 h”;僅3.69%的學生日均使用手機“3 h以內”。
學生主要用手機做什么?首先是91.28%的學生最常使用“社交媒體(如微信)”;其次是79.87%的學生用短視頻平臺(如抖音)、50.67%的學生用學習軟件或網站”;最后是游戲軟件(如王者榮耀)、新聞網站(如網易新聞)。
學生喜歡短視頻,最關注哪方面內容呢?調查結果顯示:79.87%的學生關注“官方媒體”賬號;72.15%的學生關注“娛樂搞笑”;69.46%的學生關注“科普內容”;60.07%的學生關注“所學的專業知識”;50%的學生關注“明星與網紅”。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上網搜索”。約八成受訪學生主要通過“網絡媒體”了解黨史、國家政策、道德情操等教育內容。學生了解時事新聞的主要途徑是:抖音等短視頻平臺(80.20%)以及熱搜、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網絡信息途徑。傳統的“廣播、電視”和“報紙、雜志”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力較弱。
調查結果顯示:41.95%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9 h以上”。僅3.69%的學生日均使用手機“3 h以內”。學生日均使用手機時間長,主要上網關注微信等社交平臺和短視頻平臺。分辨能力較弱,具有一定的從眾心理,易受他人影響,易受群體意見的裹脅。因此,重視網絡輿情,研究網絡思政教育策略,是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者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68.46%的學生認為主流媒體的觀點是影響自己對事物的態度和認知的最主要因素。57.72%的學生認為“親密朋友的意見”會影響自己;55.70%的學生認為“教師的講解”;54.70%的學生認為身邊大多數人的意見;46.64%的學生認為網絡上大多數人的意見。
調查結果說明學生非常信任主流媒體。影響力由強至弱依次是“親密朋友”“教師”“身邊多數人”“網絡上大多數人的意見”。以上4 種因素的影響力均遠小于“主流媒體”且遠大于“課本中的觀點”。說明學生容易受“身邊人”的影響。訪談中學生表示:“關系越親密,影響力越大?!?/p>
61.41%的學生認為自己英語水平在3級以下。達到3級以上水平的僅有15.43%。說明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用英語參與課堂活動的能力有限。17.11%的學生表示每周自學英語“0 h”;64.43%的學生每周自學“1~3 h”;學習時間在3 h以上的僅占18.46%。說明大多數學生課后自學英語,但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多。
24.16%的學生表示“每節課都有作業”,44.97%的學生表示“幾乎沒有”和“偶爾有”作業。每周英語閱讀量在4篇及以下的人數占52.35%。說明學生的英語閱讀量不足,嚴重缺乏有效英文輸入。
調查結果顯示:教師是達成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最關鍵因素。目前,大部分教師已經開展了課程思政,但是融入的思政元素比較單一,集中于“道德”和“文化”,缺乏“政治”“法制”等內容。教師課程思政動力不足,能力不強,滿意度不高。受訪教師普遍期待開展課程思政專項培訓,希望能夠開闊思路,學習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教師最希望獲得案例指導和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支持。
70%的受訪教師表示在“閱讀”中融入了思政元素,其次是“小組討論”和“翻譯”。說明兩點問題:一是大部分教師認為在閱讀中融入思政是相對容易操作的課程思政開展方式,也是教師們目前最常用的方式。二是學生能夠感知閱讀中的思政元素,用閱讀的方式開展課程思政是有效的。
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課堂討論時,9.06%的學生使用“全英文”,35.23%的學生使用“較多英文”。說明受英語水平的限制,90.94%的學生不能用全英文參與討論。70%的教師表示課堂講授思政內容時使用“較少英語”,30%的教師表示使用“較多英語”。在進行課程思政時,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內容,達到教育的目標,教師不得不使用漢語,但是在英語課堂上,過多使用漢語對學生學習不利。
調查結果顯示:75%的受訪教師近5年參加“英語課程思政”培訓“1~2次”,僅有10%的教師參與培訓“5次及以上”。說明從整體來看,專項培訓數量較少?!罢n程思政”的培訓次數略高于“英語課程思政”,但是數量依然不多。
教師認為開展課程思政遇到的難題,除了上面提到的“尋求語言和理解的平衡點”之外,首先是不容易找到切入點,教材內容不利于開展課程思政,難以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學生接受度不高,不太感興趣;其次是教師自身理論水平有限、知識積累不足,難以支撐涉及“政治道路”“政治理論”等內容的課程思政教學。
教師一致認為學生缺乏必要的英語閱讀量,并且教材中的閱讀量過少,不能滿足學生需求。掌握一門外語需要大量的輸入,學習英語也不例外。由于缺少語言環境,英文輸入主要靠課堂教學。但是目前高職英語課時不多,班級學生的人數較多,依靠課堂進行的英文輸入效果有限。課后英文閱讀和聽力成為學生課后英文輸入最理想的補充。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認為聽力難度較大,閱讀比較容易接受。因此,增加閱讀量是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最佳選擇。
教學素材中的思政內容建設是實現課程思政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英語課程思政內容建設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科屬性為引導、以學校特色為依托”三大原則,通過“分析—篩選—增補”來挖掘和補充現有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4]。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界優秀文化和時代精神是外語課程思政的基本內容,這是由外語學科的屬性決定的,也是外語學科應有的時代擔當[5-6]。
教師認為目前使用的教材在內容編寫方面缺少思政育人意識,缺少中國文化內容,不利于開展課程思政。教師普遍希望教材進行修訂和改版,提升課程思政的支持力度。增加閱讀素材,增加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配套課程思政備課資源,尤其是課程思政“英語視頻”資源。教師建議建立“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
調查結果顯示,教師最常布置的作業是課后習題(90%);其次是“小組討論、發言的準備工作”(45%);然后依次是:翻譯、閱讀、演講、作文、聽力、短文背誦。
5%的教師表示對融入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沒有系統性規劃,有感而發”,10%的教師表示“有較強的系統性”,85%的教師表示“有一點系統性——根據教學內容來定”。這表明目前教師基本沒有系統規劃過課程思政的內容,主要依據教學內容——即“教材的內容”開展課程思政,這對教材內容的編排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目前的英語教材幾乎不涉及中國文化,也不涉及除西方文化之外的世界其他文化,而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教材內容不利于開展課程思政。很多教師建議教材修訂或改版,以“立德樹人”為導向,重新調整內容。
15%的教師表示教材有“比較充足”的課程思政備課資源,35%的教師表示“幾乎沒有”,50%的教師認為“比較少”。調查結果顯示,教材配套的課程思政資源嚴重不足。
目前,學校缺乏整體統籌規劃,現狀是各門課“各自為政”地開展課程思政,難以形成同頻共振、互補呼應,尚未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學校缺少課程思政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缺少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反饋。
25%的受訪教師表示“完全不了解”學生“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和進度,55%的受訪教師表示“不太了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絕大多數高職英語一線教師并不了解學生的“思政理論課程”內容與進度,因此英語課程思政的內容難以與思政理論課程相互呼應、協同,難以形成教育合力。目前狀態是各門課程“各自為政”地開展課程思政。想要形成思政育人合力,需要協同機制,需要學校對各門課程的課程思政內容進行整體統籌規劃,各有側重點,才能互相補充、呼應,形成同頻共振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只有20%的教師表示“學校有針對課程思政的獎懲機制”。調查結果說明學校普遍沒有建立起針對課程思政的“獎懲機制”,學校層面的課程思政管理工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教師一致表示該學期期末“不考核”學生有關“英語課程思政”的內容,半數受訪者表示“正計劃未來考核”。這說明,目前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尚在探索階段,還有很多具體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例如:是否對師生開展“課程思政”評價與考核。如果沒有評價與考核,教學隨意性大,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并且,缺少評價和反饋,不能及時了解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不利于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如果考核,考核的方式和內容有哪些?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為充分發揮思政育人作用,不僅要依靠課堂教學,即“第一課堂”,也要發揮“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作用。“第二課堂”是指課堂教學之外的教學活動,包括校園文化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暗谌n堂”是指社會實踐,讓青年學生有機會參與其中,親身體驗,培養社會責任感。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和習慣發生了很大改變,學生非常依賴網絡。在目前的情況下,想要形成思政育人的教育合力,就必須將思政育人工作延伸到網絡空間。
16.78%的學生表示“該學期學校組織的英語校園文化活動超過5 次”,15.44%的學生表示次數為“0”。36.91%的學生表示該學期學校組織的英語校園文化活動“3~5 次”。學校是否安排了指導教師,在第二課堂開展的活動中,進行了隱形思政教育?訪談中,受訪的教師和學生均表示不了解學?!暗诙n堂”的育人情況,不了解學?!八颊恕钡木W絡工作開展情況。說明高校目前在第二課堂思政育人方面的指導不夠,在網絡思政育人方面幾乎沒有影響力,工作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建議對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開展網絡媒介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使學生有能力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干擾。建議采用互動和討論的方式,回應學生關心的問題,與學生平等交流,共同討論學生感興趣的主題,例如拼搏進取的體育精神等,開展有溫度的思政教育。建議教材增加包含思政育人元素的閱讀材料,進行價值引領。增加中國文化內容并提供思政備課資源。建議學校統籌規劃全校各門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增加專項培訓,建立評價和激勵機制。建議學校加強第二課堂思政育人方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