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婷 張婷
(上海市兒童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消化科,上海 200062)
兒童功能性胃腸病(FGID)是兒科最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在所有年齡段的兒童中都很常見,又稱“腦-腸”互動異常,與動力紊亂、內臟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改變、腸道菌群變化及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功能異常有關。2016年《Gastroenterology》雜志發表了兒童FGID羅馬Ⅳ標準,主要包括新生兒/嬰幼兒以及兒童/青少年兩部分內容。新生兒和嬰幼兒FGID包括①嬰兒反流;②反芻綜合征;③周期性嘔吐綜合征(CVS);④嬰兒絞痛;⑤功能性腹瀉;⑥嬰兒排便困難;⑦功能性便秘(FC)。兒童和青少年FGID包括①功能性惡心和嘔吐疾病,如周期性嘔吐綜合征、功能性惡心和功能性嘔吐、反芻綜合征、吞氣癥;②功能性腹痛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FD)、腸易激綜合征(IBS)、腹型偏頭痛、非特異性功能性腹痛(FAP-NOS);③功能性排便障礙,包括FC、非潴留性大便失禁(NFI)[1]。
兒童FGID發病率逐年增高,2021年來自中國的一項前瞻性、橫斷面、基于社區的調查顯示,根據羅馬Ⅳ標準,中國嬰幼兒FGID患病率為27.3%[2],這組疾病的臨床癥狀包括腹脹、腹痛、早飽、便秘、腹瀉、厭食、惡心、嘔吐、痙攣等,可引起患兒及家長的焦慮和緊張,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并可能接受反復的藥物治療,故這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需引起兒科醫師們的高度重視。現就兒童FD的診治進展予以綜述。
目前認為雖有明顯的反復發作的消化系統癥狀,但經過各種理化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后仍難以解釋FD的發生,大多認為其病理生理機制是胃腸動力障礙、內臟感覺異常、社會心理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腸道菌群紊亂等共同作用。此外,一項來自中國兒童FD相關危險因素的橫斷面研究顯示,年齡、父母獨立生活、學校餐時間過長、不吃早餐、經常/每天吃冷食物、經常吃腌制食物是中國兒童FD的獨立危險因素[3]。
FD患兒的幽門、胃部及十二指腸等運動協調性均不理想且存在明顯動力異常,這些癥狀包括胃排空延遲、膳食在胃內的初始分布受損、調節功能受損、胃竇運動減退和十二指腸空腸運動改變,FD患兒胃排空異常或胃電圖異常的發生率高達70%,這些是誘發FD的重要原因[4-6]。
羅和生等[7]的研究表明,對酸的感覺值降低、機械性擴張敏感性增加、容量值降低等,可使消化內臟的感覺異常。相關研究表明,FD患者對胃擴張更加敏感,與進食后噯氣、上腹部疼痛、體重降低明顯相關[8]。
焦慮與FD的共病率較高。一項研究表明,FD胃敏感患者的焦慮水平與疼痛和不適閾值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9]。學齡兒童發生FD時,多因學習壓力大、家庭問題或者精神緊張等所致。兒童學習壓力太大時,會出現心理負擔過重的問題,導致其大腦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久之出現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情況,并對其胃腸激素分泌造成影響,造成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疾病。故對此類患兒進行治療時,需注重改善心理狀態。
目前,幽門螺桿菌感染在FD中的作用未完全闡明,有文獻報道幽門螺桿菌相關FD癥狀發展的主要機制是改變了上消化道運動和黏膜炎癥[10]。有研究對163例FD患兒進行觀察,發現胃黏膜內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高達70%,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誘發FD的病理生理因素之一[11]。國內一家兒童醫院對210例FD患兒進行分組研究,也發現幽門螺桿菌的檢出率較高[12]。
腸道菌群是人體正常組成成分,數量可多達1014,在FGIDs中起重要作用。FD與腸道菌群之間的相關性逐漸受到重視,有研究顯示口腔菌群在十二指腸的定植可能導致FD發病,而小腸內容物(包括膽汁和小腸細菌)向胃內反流可能導致胃液菌群結構改變,從而產生FD癥狀[13]。研究證實與FD明確有關的病原體包括彎曲桿菌屬、沙門菌屬、大腸桿菌O157、諾如病毒、藍氏賈第鞭毛蟲等[14]。已有研究表明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與FD相關[13]。故腸道菌群調節免疫應答、腸道動力、內臟敏感性的作用可能是其影響FD發生的病理基礎之一。
根據羅馬Ⅳ診斷標準,FD的診斷標準為每個月至少4 d符合以下一項或多項令人煩惱的癥狀:①餐后飽脹;②過早飽感;③與排便無關的上腹痛或燒灼感;④經過適當評估,這些癥狀無法用其他疾病完全解釋。診斷前符合診斷標準至少2個月。FD分為餐后不適綜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部疼痛綜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
詳細的病史和全面的體格檢查有助于篩查器質性疾病。需要警惕胃腸道疾病的“報警癥狀”,包括持續的右上或右下腹痛、吞咽困難、持續嘔吐、消化道出血、炎癥性腸病家族史,不明原因發熱、夜間腹瀉(不支持腸易激綜合征)、肛周疾病、關節炎癥、無自主體重減輕、生長發育遲緩及青春期延遲病史等。但是疾病的診斷需結合實際情況,美國兒科學會和北美兒科胃腸病、肝病和營養學會腹痛小組委員會得出結論,餐后或夜間疼痛無助于區分器質性和功能性病因。
臨床上需鑒別FD與其他系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癥狀,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與胃食管反流、嗜酸性食管炎、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感染相關性疾病、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乳糜瀉、炎癥性腸病、胰腺炎、肝炎、腸旋轉不良,心因性嘔吐等相鑒別。
對初診為FD的患兒有針對性地選擇輔助檢查:血常規、糞便隱血、上消化道內鏡及胃腸鋇餐、肝膽胰脾超聲,以上為一線檢查;肝腎功能、空腹血糖、甲狀腺功能、胸部X線檢查為可選擇的檢查。近年來,針對FGID的消化道氣體檢測技術(氫氣-甲烷呼氣試驗及呼出氣一氧化氮氣體檢測)在臨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和認可[15],用于檢測FD患兒中SIBO的發生,相比內鏡及小腸鏡檢查技術,呼氣試驗是一種安全、經濟、簡單的診斷測試方法,可使患者在最快時間內獲得診治。且診治過程中患兒及家屬的接受配合程度高。
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治療FD的方法,遵循綜合治療及個體化的原則,可以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FD最常用的一線藥物是抗酸治療和促消化藥物治療。理想情況下,這些治療應與心理和輔助治療相結合,以實現全面的生物-心理-社會治療模式。
3.1.1 抗酸和抑酸劑
適用于以上腹痛為主要癥狀的患兒。抗酸劑有鋁碳酸鎂、碳酸鈣口服混懸液、復方氫氧化鋁等;抑酸劑包括H2受體拮抗劑(如西米替丁、法莫替丁)及質子泵抑制劑(PPI)。一項針對成人的大型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在治療FD方面,奧美拉唑的療效略優于安慰劑。尤其是那些有潰瘍樣癥狀而非運動障礙樣癥狀的患者,治療后3個月,與服用安慰劑的患者相比,服用奧美拉唑患者的用藥天數更少,就診次數更少,生活質量評分更高[16]。
3.1.2 促動力藥
一般適用于以腹脹、早飽等飲食相關癥狀的患兒,包括紅霉素、西沙必利、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曲美布汀、莫沙必利和伊托普利。但在兒童中,本組藥物使用的數據非常有限。紅霉素是一種胃動素受體激動劑,已被發現對兒童有效且安全[17]。西沙必利是一種5-羥色胺4激動劑,是強大的促動力劑,對胃輕癱有效,但其有可導致因QT間期延長引起的心律失常的風險,需謹慎使用并密切監測[18]。
3.1.3 助消化藥物
在兒童FD中,助消化藥物可促進消化功能的改善,降低患兒腸腔內尚未消化的食物比例,降低患兒消化不良相關癥狀,以消化酶復方制劑最多見,主要包括雙酶消化散、復方阿嗪米特等。
3.1.4 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與FD的發生有關,目前,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通常采用三聯(PPI+兩種抗生素)或四聯(PPI+鉍劑+兩種抗生素)療法。蕭燦榮等[19]應用三聯療法治療兒童FD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結果根除率較高,不良反應較低。提示對于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FD患兒,可評估患兒的具體情況,針對病因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可能對提高FD整體治療獲益有一定積極意義。
3.1.5 益生菌
多種胃腸道疾病包括FD均存在腸道菌群失調影響,在一項對FD患者的研究中發現益生菌制劑乳酸桿菌OLL2716改善FD癥狀的消除率高于安慰劑[20],也對未感染幽門螺桿菌的FD患者有改善作用。Gawrońska等[21]在FD患兒中觀察到鼠李糖桿菌LGG的療效。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結果發現產芽孢益生菌可顯著緩解FD[22]。
3.1.6 中藥治療
對于FGID,我國中醫學有其獨特的理念和經驗。吉明明等[23]的研究提示,神曲消食口服液治療兒童FD療效顯著,能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促進食欲恢復,且安全性高。Oikawa等[24]研究了半夏湯對FD患兒與健康志愿者的胃動力影響,服用2周半夏湯以后,FD患兒及健康志愿者的胃排空速度都顯著增加,并且FD患兒的胃腸道癥狀在用藥后顯著改善。一項臨床對照研究顯示,王氏保赤丸可改善FD患兒的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燒灼感等癥狀,臨床療效顯著[25]。
3.2.1 飲食及生活方式調整
含有小麥的食物、脂肪或辛辣食物以及碳酸飲料會引發消化不良癥狀,應避免誘發FD的食物,如咖啡、酒及高脂飲食。有研究發現,冷刺激可增加患者胃內壓,提高內臟敏感性,減少患者胃容量,生活中應盡量避免冷食攝入[26]。
3.2.2 精神心理療法
生活方式因素與消化不良的癥狀發生有關,如生活壓力、焦慮是FD的獨立預測因素。當有焦慮時,認知行為療法是有用的。一項系統性回顧分析表明,認知行為治療減輕了功能性復發性腹痛兒童的腹痛程度,并減少了發作次數[27]。臨床中伴有明顯精神心理障礙的患兒,可請心理科醫師協助診治,適當給予抗焦慮、抗抑郁治療[28]。
FD病因不清,發病機制復雜,在兒科中不容易辨認,一旦診斷,治療上應遵循個體化原則,對該病的詳細指導和教育將有助于正確治療和長期管理,藥物治療FD是主要手段,但有相當一部分FD患者對傳統藥物治療無效,故需要重視FD的非藥物治療方式,重點是綜合生物-心理-社會模型的治療措施。目前對FD患兒有效的治療方法非常有限,未來需要對這一方面有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