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斌華
(常州市武進區水利綜合管理服務中心嘉澤分中心 江蘇常州 213153)
傳統的河岸護坡設計中,一般采用硬質護坡作為主要的形式,硬質護坡會破壞正常的景觀環境,還并不具備生態效益,容易造成水體水質惡化,影響居民的生活環境,雖然在防洪、泄洪、耐久性方面具有很多優勢,但是已經不能滿足現在城市生態建設的理念要求。為了滿足生態建設的需求,目前,對護坡的建設都以生態護坡為主,可以改變河道的生態建設效果,提升河道生態的穩定性。由于生態護坡的結構更為復雜,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綜合考慮河道建設的各方面需求,確保生態護坡的建設效果。
河道除了具有航運、泄洪等功能,還具有生態調控和涵養水源的功能。但是傳統的河道治理工作多單純重視航運和泄洪的效果,對生態調控和涵養水源并不重視,因此,無法生長動植物的硬質護坡就成為了河道護坡的主要形式。雖然硬質護坡的壽命長、結構穩定、耐沖刷,但是會降低河道的生態調控和涵養水源功能,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會對周圍產生比較嚴重的破壞。
很多景觀都在河道的附近設置,景觀建設中,需要景觀和自然環境結合,才能獲得最好的景觀建設效果,由于硬質邊坡會導致景觀遠離自然環境,因此,景觀建設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例如,很多地區的河道邊坡都會給城市居民提供親水環境,但是硬質邊坡很難給城市的居民帶來良好的親水體驗,難以滿足城市居民的親水需求。因此,目前需要使用生態邊坡強化河道周邊的生態建設,配合景觀設施提升景觀建設效果。
傳統的硬質邊坡會占用生態環境的空間,而且并不會發揮生態作用,因此,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原本的水生、陸生動植物生存環境被混凝土覆蓋,生物因此失去了生存環境[1]。河流、淺地下水、地表水之間的交換直接被硬質邊坡所阻斷,不能實現自然滲透,河岸也失去了原有的過濾功能,河水中會淤積大量的污染物質,造成河水十分渾濁。很多地區河流兩岸的生態環境都受到了傳統邊坡的不利影響,而且河流岸坡使用石料、水泥等材料進行修筑時,原本在生態系統中發揮水源涵養、水質凈化功能的水生生物不能生存,導致河流的自潔能力嚴重降低,并且導致水質出現進一步的惡化問題。陽光的作用下,由于缺少其他生物競爭水中的營養,水中微生物會快速生長,使得水中容易滋生蚊蟲、病菌等。硬質護坡不能有效消解水流動的動能,會導致水流速過快,水中生物大量減少,以及岸上的天然植物缺乏,進一步影響了水鳥的生活。結合目前的調查結果,在建立硬質邊坡之后,水生生物減少了一半以上,沿岸的物種也大批量減少。
硬質邊坡的建設項目施工中,會在混凝土中加入大量的是試劑,如減水劑、膨脹劑、早強劑等,隨著建設結束,由于硬質邊坡和水接觸,導致這些外加劑會溶解在水中,給河水環境、水質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硬質邊坡失去了天然的植物過濾、吸附功能,導致很多地表有機質經過水徑流的作用匯入到河流,會對水體造成比較嚴重的污染,影響居民的生活環境。雖然邊坡并非導致環境出現惡化的關鍵因素,但是自然原本的環境被硬質混凝土結構所覆蓋,會嚴重影響人文景觀的和諧,很難滿足居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
生態護坡技術是涉及水力學、生態學、景觀學、土壤學等多門學科的技術,因此,目前在學界對意義并沒有普遍共識。一些學者認為生態護坡技術就是在坡岸上種植植物,但是這種認識方式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不能概括生態護坡在整個河道中的作用。結合目前的理解,認為生態護坡要結合自然生態環境建設、水位變動控制、保護地區水土資源的功能[2]。因此,一般將生態護坡概括為在保護河道行洪排澇功能的前提下,具有預防水土流失、保證河道穩定的系統,即生態護坡。生態護坡能夠實現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物質交流,是一個和周邊生態系統聯系密切的開放式系統。通過建設生態護坡,可以滿足河道生態系統平衡的需求,完善河道兩側的生態建設。在生態護坡的系統內食物鏈十分復雜,可以實現系統內的物質循環。生態護坡也可以實現水流、地下水、地表水系統之間的交換,岸坡和水流之間也有沖刷和阻礙關系,屬一種動力式的生態系統。在社會作用上,由于生態護坡的存在,實現了生態系統和自然系統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城市社會建設和生態系統建設之間的協調發展。由于建設生態護坡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因此,需要采取合適的策略,開展建設工作。
通過在袋體內固定植物的生長基質,以及通過生長基質和植物根系的配合,可以產生錨固作用,有利于實現生態護坡的穩定性,抵抗周圍水流沖刷。合理的生態護坡建設能夠美化城市環境,節約城市環境保護的投資,是目前在河道建設中廣泛使用的治理方法。設計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安全性。生態護坡具有保護河道安全的作用,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滿足安全性設計的要求,包括具有較強的防洪、護岸能力,控制成本時,也要充分考慮安全需求。
(2)生態性。生態護坡必然具有非常明顯的生態特征,需要實現水生、陸生、水陸兩生動物、植物的生長空間建設,并且不能在建設中錯誤選擇動植物導致生態入侵問題。所以,設計之前,需要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水文環境進行調查分析,確保生態設計的合理性。
(3)美觀性。生態護坡是城市的一部分,需要通過建立河岸生態系統提升城市環境的美觀程度。所以,設計人員需要加強生態護坡在視覺方面的設計,比如,合理使用柔性設計和提升生態護坡的層次感[3]。
(4)親水性。為了避免由于生態護坡建設導致二次污染應該使用自然材料,根據親水性要求,選擇合適的護岸類型,滿足城市居民對親水性的需求。
(4)環保性。生態護坡的建設應該避免產生二次污染,因此,在建設時,應該合理選擇材料,避免材料中的有害物質影響水體。
生態護坡的植物選擇需要考慮植物的錨固作用,充分利用植物的根系和莖葉,提升土地的結持力和降低由于雨水、河流對護坡的沖擊。因此,生態護坡在選擇植物時,需要考慮兩方面:一方面要分析植物系統控制侵蝕的力學機制,另一方面也要分析植物系統在控制水侵蝕的水文機制。植物可以分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兩大類,這兩種植物的生態特性并不相同,在力學特性上也有很大不同,作用機理也有非常大的區別。結合植物根系的形態特征,可以分為草本根系和木本根系。木本根系可以進一步分為水平根系和垂直根系,從力學角度分析,可以分為淺根系和深根系兩種類型。
淺根系擁有加筋作用,通過植草根系,可以在土中形成盤根錯節的結構,構成邊坡土體在延伸范圍內形成和草根的復合材料,草根可以視為有預應力的三維加筋材料[4]。淺根系的錨固作用中,木本根系的垂直根系主根比較粗壯,能扎入比較深的土壤中,垂直深根穿過邊坡的軟弱層或者滑動面,可以錨固產生錨固作用,實現對邊坡的加固,構成錨桿或者抗滑樁的結構。
植被的地上部分的莖葉、枯枝、落葉能夠減少降雨對地面的直接接觸和沖擊,草本植物具有非常強的控制土壤侵蝕能力,利用降雨截留、土壤增滲、土壤固結等作用,能提升邊坡的穩定性,延長邊坡的壽命,還能改善邊坡的小氣候,降低土壤表面的侵蝕問題。
選擇植被時,需要考慮建設植被的群落,確保在一定生長條件下某些植物是可以構成穩定的生態體系,提升植物植被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內部環境。不同條件下形成的植物群落在構建時也需要遵循生態多樣性原理,以便可以產生邊緣效應[5]。由于不同季節植物群落的形式不同,而且植物群落的發展也會導致群落演替,在建立生態護坡的過程中,也要考慮植物群落替代的過程,建立植物的更替路徑,并確保植物群落的結構變化依然能滿足生態護坡的建設需求。
植物栽植之前,需要對工程區域的植被類型進行充分調查,然后考慮植物的適應性、安全性、景觀效果、生態平衡等問題,進行選擇。樹種應該滿足當地的氣候條件要求,而且要避免出現生物入侵損害,確保抵抗病蟲害的作用。為了確保生態邊坡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穩定,需要確保植物擁有足夠長的生命周期。根據管理等方面的情況,要選擇易于管理的植物,保證環境的美化效果。
2.3.1 護岸形式
目前,常見的硬防護形式包括坡式、壩式、墻式護岸。使用壩式,能夠實現控制主流、穩定河勢、保證河岸穩定的作用,但是也會影響水流的流動,河岸原有的平順狀態也會由于壩式護岸改變,造成水流的沖擊力增加,容易造成對河道兩岸更嚴重的破壞。墻式具有強度高、耐用性強、占地面積小的特點,但是施工工序比較繁瑣,工程建設比較困難,而且造價非常高。坡式護岸是最傳統的護岸形式,這種護岸結構會在一定范圍內敷設耐沖擊材料,構成連續覆蓋式的防護,對河床的影響比較低[6]。
2.3.2 護岸組成材料
通常,生態護坡的材料包括土工格柵、連接口、生態袋、輔助材料,也可以將植物種子、肥料、土壤混裝在纖維網中直接固定在邊坡表面進行綠化。工程中,最為常用的方法是生態袋,生態袋的常用材料為PE膜,這種材料可以回收、無毒、抗紫外線、孔隙度較高,而且強度很高并且不會降解,能滿足內部填充物透水性的要求,保證所有的材料都在生態袋內部填充,可以確保噴灑和播種的效果,提升綠化水平。在河岸生態護岸工程中,會大量使用軟性巖土材料,能夠給各種動植物的生長提供足夠的空間,各種永久結構在土建時也要盡量減少水泥、混凝土、石頭等不利于動植物生長的材料,避免高污染硬質材料的使用,確保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
2.3.3 結構設計
生態河道護坡一般包括加筋結構和不加筋結構兩部分,根據現場情況,可以轉換兩種結構,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材料的使用,并且也能進一步提升生態護岸的建設效果,滿足生態防護的需求。近年來興起了三腳架結構設計,可以向三腳架中加入各種合適的材料和土壤,完成基于三腳架的綠色植物種植,方便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選擇結構時,需要考慮土木工程和植物系統之間的構造和結合,通過建立一個再生的自然防護系統,保證植物在土壤表面覆蓋,減少水土流失對生態護岸造成的影響,控制河道水流對護岸的沖擊力。結構設計工作中,也要有效減少對混凝土的材料的使用,以及考慮在不同季節下生態護岸的造型變化,滿足各類植物的生長需求。
某河岸的生態治理中,對河岸進行了全新的建設,新建堤防4800m,對原有堤防加厚1090m,新建總長12 000m的河道換,根據50年一遇的標準進行防洪規劃。
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本工程采用了坡式護岸的形式,常用材料包括干砌石、混凝土板、水工連鎖磚等。護岸的防護軸線位置結合現有的護岸情況,通過實現上下游之間的平順銜接,保持河道原本的流向和狀態,避免建設過多導致出現大量填方和挖掘工作,從而保證河道的穩定生態狀況,減少建設對河道的擾動。為了保證提供通暢的泄洪渠道,將護岸工程分成了五段,即三段左岸和兩段右岸,護岸使用了綠濱墊護岸,護岸下設置綠濱墊進行水平防護,尺寸為4m×3m×0.3m,所使用的網箱孔尺寸為80mm×80mm。
通過分析,使用混凝土護板坡相對比較貴,而使用干砌石護岸最為便宜,并且結合之前的建設情況,使用了具有較強抗沖擊力而且生態效果更好的綠濱墊邊坡進行施工。
通過建設表明,采取生態護坡,相比傳統的護坡設計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有效避免了傳統護坡過于呆板、僵硬的特征,更有利于環保、綠化、工程結構的一體化。通過在不同季節搭配不同的植物,有效提升了護坡的美觀程度,大量植物的種植使得該河段的水源涵養能力提升,河水的水質相比以往更好,能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需求,而且邊坡的成本非常低。在后期管理和維護上,由于植物能自行生長,通過生態建設讓植物可以根據自然規律更替,因此,維護壓力相對很低,降低了生態邊坡的管理費用。
生態護坡是現代河道建設的重要環節,傳統的硬質護坡結構已經不能滿足生態建設要求,并且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設計人員必須從生態建設角度開展生態護坡的設計工作。實際設計中,應該合理進行生態護坡植物種類的選擇,遵守生態護坡的設計原則,根據現場地質條件、生態條件,使用合適的生態護坡結構,確保生態護坡可以發揮生態保護的作用,提升生態護坡的穩定性,為城市建設更為和諧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