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羽柔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貴陽 550025)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波特提出的產業組織理論占據了戰略管理理論的強勢主導地位,然而,隨著核心能力理論的快速發展,企業發揮競爭優勢將目光集中于內部核心的培養與運用,但此舉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忽略了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這也導致了當企業處于動態變化環境中時,其本身擁有的核心能力可能會在未來由動力轉變為發展的阻礙。因此,在這一背景下,為了企業能夠繼續獲取競爭優勢,維持長效發展,有學者提出了動態能力的概念,即在內外部環境快速變化時,企業自身改變能力的能力。對于房地產行業,新規的推出使得房地產行業市場環境一再緊縮,在宏觀調控加強的大背景下,環境變化迅速,作為戰略管理理論的延伸,動態能力的引入對于分析行業戰略轉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戰略轉型是企業整體性轉變達到新的企業形態的過程。在戰略轉型內涵方面,實行戰略轉型可能帶來的是一種新經營模式的形成,這種新模式的誕生帶來的是全方位的轉變,包括技術基礎、思維方式等。寧靚等[1]綜合分析后認為戰略轉型是指企業為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謀求可持續性發展,以自身已有資源和能力為基礎,對組織長期發展目標及方向、組織結構及內部人員關系進行全方位調整的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通過分析戰略轉型不同維度、不同層次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企業實行戰略轉型的關鍵在于企業是否具備相應的資源、管理者本身的趨向及外部環境帶來的機遇挑戰。
國內外學者大多通過具體情境來對戰略轉型的類型進行劃分,基于數字化戰略轉型背景,學者們分別從數字技術投入視角、數字技術應用和運營模式維度、數字所有權和關鍵價值主張維度、資源投入和組織適應維度對企業戰略轉型類型進行劃分。從行業上分析,對于房地產企業戰略轉型的研究,整合相關文獻,發現其具體包含綠色低碳戰略、輕資產戰略、多元化戰略、“互聯網+”戰略及房地產與金融深度融合戰略。關于戰略轉型的路徑,學者們多是從整體過程和實際運用上進行剖析。例如,唐孝文等[2]認為戰略轉型過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包括轉型準備、轉型實施和轉型整合3個連階段。綜合房地產企業實際和相關研究,將房地產企業轉型路徑歸納為4類,即產品市場路徑、產業鏈路徑、跨產業鏈路徑、管理系統優化路徑。
關于動態能力的概念界定,學術界目前還未統一,但已經在關鍵含義上達成了基本公式,認為其是企業在自身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活動的能力。而相比于概念界定的精確性,學者們更多是將動態能力看作一個多維度的組合。Teece等[3]首次提出動態能力的概念,并于1997年把動態能力劃分為適應能力、整合能力和重構能力3個維度。此后的研究也多是從這3個維度演化而來。Eisenhardt等[4]在深入研究后將動態能力組成劃分為4個方面,即整合能力、重構能力、獲取能力和釋放能力,相比Teece提出的維度劃分更全面。當然,也有從具體的特征入手,認為動態能力可以劃分為獲取、消化、轉化、利用。中國學者的研究也不例外,但與國外學者相比,更傾向于從實際的情景出發對動態能力進行維度劃分。劉迪等[5]是借鑒前人的分析基于農產品電商企業,認為動態能力的關鍵在于組織學習,并從協調整合和重構轉變兩個維度展開后續的研究。當然,也有基于整合能力視角,將動態能力劃分為機會識別能力和機會利用能力;結合眾籌情境,將動態能力劃分成環境適應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
隨著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其開放性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作為主體的企業不可能脫離當前市場環境,也必然要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當企業作出戰略轉型決策時,更多強調要充分利用外部環境和內部現存和潛在的優勢資源能力,以此實現企業向更高一層的目標發展。總而言之,企業轉型升級的路徑依賴于動態能力。整合理論最初是在心理學范疇被提出,該理論認為導致心理犯罪的因子主要在于身體內的生物學遺傳因子和外部的不利發育環境,而整合能力理論是資源管理層面的,認為企業對資源的管理可以劃分為內部整合和外部整合,本文也是在該理論基礎上對動態能力進行維度劃分,劃分為機會識別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及企業整合能力。基于以上劃分,總和各學者的相關研究,分析企業動態能力對于戰略轉型的影響。
1.3.1 基于機會識別能力
李艷雙等[6]從企業家精神的角度認為企業進行戰略轉型首先需要結合企業的內外部環境來識別企業是否需要實施戰略轉型及時機是否充分。企業的外部資源對于內部的組織戰略環境是推動和制約作用,因此,企業在實行戰略轉型時不可避免地要考慮對時機的把握。此外,企業環境的動態性要求企業戰略的制定、資源的獲取與發展階段必須適時且及時響應。
1.3.2 基于環境適應能力
長青等[7]認為在轉型過程中,企業的資源能力應該跟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并采取適當的戰略行為促進后續的成長。基于資源基礎理論,關注主導型資源傳遞并形成戰略判斷,進而促使企業根據實際調配戰略響應行為,并激發企業資源能力經歷“整合—延伸—重構”過程以適應動態環境的變化;同時,對資源的支配是戰略轉型實施的保障,并能有效助力企業發展。
1.3.3 基于資源整合能力
張璐等[8]以蒙草生態各轉型階段為研究視角,提出企業通過對外部市場機遇、挑戰的感知,充分掌控自身資源擬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再對資源實行整合、配置等行為后實現轉型。當從動態能力的認知和行為兩個角度出發時,企業在保證現存競爭優勢和收益前提下布局,整合并重置自身資源和協調能力,以此能為戰略轉型的實施提供持續前進動力。
1.3.4 動態能力與戰略轉型
部分學者傾向于將整個轉型過程與動態能力相結合。唐孝文等[2]提出動態能力是由環境洞察能力、規劃設計能力、組織學習能力及變革領導能力構成。同時,結合企業戰略轉型過程,認為環境洞察能力在于能否識別企業面臨的轉型挑戰和機遇,形成目標方向;規劃設計能力是能否根據形成的方向規劃出后續的具體轉型思路、實施途徑,并且能據此有效整合、優化和配置企業的內外部資源;組織學習能力更多聚焦于企業對于知識的獲取、共享和創造能力;最后的變革領導能力則是戰略轉型決策制定、實施及后續推動能力。
簡單來說,投資是一個將貨幣轉化為資本過程,對于企業來說,投資行為帶來的結果關系著其在市場上的價值,也會影響未來的成長,因此一直是研究的熱點話題。企業投資行為在于公司為了在一定時期內獲得與風險成比例的預期收益而對其自身所持有的資源的一種運用。在戰略管理中,隨著內環境的變化企業行為也應做出一定反應。由于投資行為受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影響最為明顯,因此,本文在企業進行戰略轉型的基礎上分析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關于企業投資行為的影響研究,早期的主要集中關注委托代理問題、管理層特征、信息的不對稱等內部環境因素,隨著外部環境影響力的上升,之后逐漸有學者從宏觀經濟政策的角度展開討論。江春等[9]總結認為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驅使企業在之后發展方向選擇上更可能會表現出風險追逐的特征,特別是當政策不確定性增加時,投資者會相對更加關注投資機會和潛在收益。同時,無論是單個企業還是整個行業,在處于轉型時期時,極容易出現體制空缺。此時,舊體制未完全消除,而新體制又尚未建立,包括企業的投資活動在內的大量經濟活動,實質上是處于真空意義上的體制環境中,這種真空環境也為一些非理性的投資活動提供了保護傘。
在探討轉型與投資關系時,很多中外學者也達成了共識,通過投資來達成轉型的目的,其動因、途徑選擇在于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降低交易的費用及產生一定的協同效應。有學者從具體行業進行闡述,張新等[10]運用案例研究,以晨鳴紙業為例進行分析,認為傳統制造業企業通過轉型投資,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構建制造業新業態、新模式,產生協同效應,對價值創造的模式進行重構,實現傳統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
企業戰略轉型首先會影響其投資動機,進而影響企業的投資行為。Dunning[11]在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的基礎上從企業角度將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分為市場尋求、資源尋求、效率尋求、戰略資產尋求4類。基于此,結合中國經濟結構和發展戰略變化情況發現,消費結構轉型驅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資源尋求動機逐步弱化,市場尋求和戰略資產尋求動機則逐漸增強。而對于企業的投資行為,目前的研究主要從投資方向選擇、投資方式選擇及投資規模選擇3個方面展開。
投資方向選擇方面,從當前的數字經濟時代入手,其帶來的數字化轉型已改變市場投資方向,數字經濟對于新基建的需求會帶動新一輪產業投資與技術投資。投資方式選擇方面,產業轉型中,以風險投資形式發展高科技新生業務是傳統家電行業上市公司應選擇的主要方式,通過投資或成立風險投資公司培養未來新產品。投資規模選擇方面,解偉等[12]以省級電網為例,指出高質量發展新形勢下,電網投資環境更加復雜,革新速度不斷加快,傳統投資規模預測模型不再適用。
企業的轉型方向與其自身的動態能力各維度評價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本文整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基于整合能力理論,將企業的動態能力大致劃分為機會識別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及企業整合能力,根據分析的評價結果反饋,探究企業轉型的目標、企業業務內容評估及企業計劃實施,再來看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投資行為變化,從3個方面進行深刻剖析。
雖然關于動態能力和戰略轉型的相關研究較多,但由于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不同行業的企業在不同的外部環境下選擇何種戰略進行轉型難以預測。同時,以往學者并沒有深入研究動態能力各個維度與企業戰略轉型過程之間的關系。此外,企業戰略轉型是企業整體性的轉變,涉及經營方向、運營模式、組織結構等方面,但以往研究關于戰略轉型實施對企業投資行為的影響只是從某一個或者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后續研究可根據行業特征和相關理論,基于動態能力的劃分對企業戰略轉型過程進行定義,再分析動態能力與戰略轉型間的交互關系,最后探討不同戰略轉型類型對企業投資行為的影響及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