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茂炎,徐 鵬
(武漢市交通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01)
隨著我國城市面積快速擴張和人口不斷聚集,城市動物園所承載的教育、旅游、科研等職能需求變得更加旺盛。當前,國內諸多城市動物園外遷后規模體量大幅增長,環境有所改善,但卻面臨著高投入低客流、重游玩輕科教、邊緣化等發展難題[1]。同時,現有動物園所承載的城市文化記憶、生態景觀功能也受到市民的普遍熱愛,呼吁尊重和保護歷史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對現狀運行情況不甚理想的動物園實施異地搬遷或就地改造,已是各大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考量。縱觀國內外成功案例,考慮對現有城市動物園實施更新改造,強化其研究保護與科普教育功能,提升更好的游客體驗,與外圍區的野生動物園實行差異化發展,往往更具現實意義。因此,研究如何破解現有動物園的交通問題,促進園區更新與交通協調發展尤其關鍵。
根據武漢動物園發展規劃部署,對標先進,原址擴建,按照全國一流城市動物園的目標建設打造,規劃園區用地面積將由現狀64.7萬m2擴大至73.5萬m2(含水域面積31.4萬m2),保證動物品種、個數較現狀規模兩倍以上增長[2],將面臨更旺盛的交通需求和更強勁的交通壓力。
(1)用地條件:武漢動物園位于漢陽區墨水湖公園東北角,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敏感的交通區位。現狀動物園用地較為局促,四周邊線大部分被各類建設用地、綠化、水系等阻隔,動物園實際處于一種“半圍困”的狀態,居于相對封閉、靜而不近的環境。園區與外部路網系統的銜接性較差,開口數量不足,以致游客進出集中于動物園路正門處,加劇了交通供需矛盾。
(2)交通條件:一方面,園區緊鄰城市二環線、江城大道快速路,具備較好的對外交通疏解基礎,但項目周邊路網稀疏,街區尺度大,路網結構受到較大制約,且進出通道等級較低,又受地面形式快速路分割的影響,車行交通組織不夠便捷。另一方面,基地雖毗鄰4號線(遠期10號線可換乘)五里墩軌道站,且周邊分布有多處常規公交站,行經線路較為密集,但園區正門至地鐵站的步行距離約1 km,相對較遠;加之游客中低齡兒童及老年人、家庭游的占比較大,實際公交出行的比重不占優勢,小汽車使用十分普遍,導致節假日高峰時段長時間交通運行不暢。此外,周邊道路的慢行交通環境欠佳,部分道路慢行空間不連續,舒適性較差,且存在違章停車、占道經營等問題,制約著“公交+慢行”綠色出行方式的發展,給高峰時期交通疏解帶來了較大挑戰。
(1)高峰日(周末、小長假等普通節假日)交通運行情況:根據園區游客統計,日客流量有1萬~2萬人次,主要交通壓力集中在動物園路、馬滄湖路兩條進出通道上,將出現較長時間(10:30—13:00)的持續性交通擁堵。
(2)極端高峰日(國慶長假、六一、節假日疊加等特殊情況)交通運行情況:根據統計,日客流量最高有3萬~4萬人次[3],致使周邊路網高峰時段運行情況整體變差,主要交通壓力將延展至動物園路、馬滄湖路、墨水湖北路、漢陽大道、馬鸚路等,可出現超長時間(09:30—16:30)的持續性交通擁堵,給廣大市民帶來不便。
對比國內綜合排名前三的北京、上海、南京三大城市動物園的發展情況,總結其交通供給特性與運行狀況,得到如下幾點共性[3]:
(1)園區通常緊鄰城市快速路、骨架路系統,區域路網完整,銜接順暢,具備良好的到發交通條件。
(2)園區主要出入口可無縫銜接軌道交通站點,具備便捷的公共交通出行條件,步行距離適宜,“公交+慢行”組合出行有優勢。
(3)停車場配置與園區各出入口對應,分散布置,供給規模偏緊湊,高峰期往往也無法滿足爆發式的停車需求,卻也為后期利用經濟杠桿實現交通管控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4)高峰日平均客流有3萬~6萬人次,小汽車出行較為普遍,但周邊交通運行狀況相對平穩,表明實際公交分擔率較高,便捷的軌道交通服務至關重要。
基于此判斷,中心區城市動物園更新改造配套交通優化應致力于改善車行到發服務條件,強化軌道交通直達服務,提升慢行環境與品質,注重交通個性化與適宜性管理,營造“更便捷、更綠色、更舒適”的交通環境。
2.2.1 動物園引發交通量預測
根據對對標的各大動物園年客流量分析,選取區位、占地、定位等方面與該項目對標的動物園,計算節假日單位面積的客流量生成率,取值在0.04萬~0.07萬人次/萬m2。綜合考慮區位和行業發展等因素,估算改造后的武漢動物園節假日高峰客流有3萬~4萬人次/日(高峰小時1.05萬人),極端高峰客流有6萬~7萬人次/日,綜合預計年客流量將增長至300萬人次[3]。按照城市相關交通方式構成調查、規劃研究,預測動物園整體改造使用后高峰小時引發車流量。
2.2.2 動物園改造交通影響分析
基于武漢動物園現狀交通出行特征,參考相關游樂場所客流變化情況,綜合判定節假日早高峰(10:30—11:30)為不利交通影響時段,以分析預測項目的交通影響程度。
項目改造后,對周邊各條道路及路口產生了嚴重影響,區域部分路段路口超飽和運行,路網服務水平顯著下降,需要采用相應的交通改善措施以促進交通平穩運行。
各城市動物園發展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但一流的城市動物園一定存在共性。通過比較分析國內一流城市動物園交通運行特征,比較交通設施供給、客流規模、交通構成、運行狀況等關鍵信息,結合研究對象的交通特點和城市自身的特性,綜合預測園區更新改造后高峰日、高峰時段引發交通量數據,分析評判項目交通影響的關鍵節點和路段,結合實際提出綜合交通優化策略、對策措施,制定配套交通設施要求,促使園區改造后交通影響程度處于可接受的水平。
(1)綠色、低碳、可持續的交通愿景:品質公交支撐、慢行環境宜人、進出路徑豐富、小汽車合理使用、針對性交通管控。
(2)更開放、更便捷、更舒適、更人性的交通目標:打造國內一流的城市動物園,客流倍增,集疏重壓,需要合理的交通支撐、完善的配套服務。基于區域特征、項目特點、案例啟示和預測警示要求,從系統優化著眼,提出更開放、更便捷、更舒適、更人性的交通目標,以此制定交通優化策略和改善方案。
(3)圍繞宏觀交通愿景與發展目標,提出四大交通策略,指引改善方案制定[3]。
1)交通策略一:構建多路徑的聯絡通道,形成更開放的聯外格局。系統優化園區開口,理順不同來向的交通需求,避免人、車過于集中。配套完善東、西兩側服務通道,注重提升路網通達性,便利到發交通組織。
2)交通策略二:提供多樣、個性化的交通服務,引導綠色、低碳出行。推動實施軌道交通直達服務,提升公交核心競爭力。實施多樣化交通供給,落實旅游公交、水運巴士等。統籌考慮臨時落客需要,便捷且少干擾。
3)交通策略三:構筑舒適宜人的交通環境,促進“公交+慢行”出行。推動墨水湖綠道系統成環,促進動物園與墨水湖公園旅游交通深度融合。打造舒適、安全、特色的可漫步街道,提升慢行接駁品質,促進健康安全出行。
4)交通策略四:完善交通設施配套與管理對策,綜合提升交通品質。合理配置停車場,分散布局,規模適中。強化綜合交通管理,謀劃應急管控對策。
3.3.1 對外路網系統完善
(1)分階段增加進出口:為合理分流,避免高峰客流集散過于集中于北側1號門,建議新增西側3號門,服務江城大道及其西側來向客流,與墨水湖公園客流實行共享;同時開放東側2號門,可有效疏解經馬鸚路、江堤中路集散的客流。有效的進出分散機制是保障項目應對未來客流暴增的最根本前提條件。
(2)完善相關配套道路:推動建設動物園路東延線以穿鐵路專用線,新建五墨路以合理引導周邊用地交通分流,減少旅游交通與日常通行的相互干擾;改造馬滄湖路,將西側公共通道拓寬至20 m,提升直接對外服務通道的疏解能力,緩解短板效應。
(3)優化相關路口通行條件:建議對漢陽大道—馬滄湖路、漢陽大道—紅光路交叉口進行改造,降低瓶頸節點對路網運行的制約,應對大規模爆發式客流的疏解需求。
3.3.2 公共交通服務強化
(1)軌道交通:建議軌道交通10號線在動物園西出入口附近設站置動物園站,通過整合緊鄰地塊地下空間開發,促進軌道客流、文旅客流與商業客流相互融合共享,進而實現軌道交通廣義上的直達服務。
(2)常規公交:針對節假日爆發性客流增設臨時性常規公交服務,滿足特殊時期的交通需求。建議在園區西側江城大道上增設一對站點,開辟相應線路,保障西進口客流也能實現公交便捷服務,實現公交站點與三大進出口聯動。此外,建議依托地區豐富的文旅資源,與墨水湖公園、歸元寺、晴川閣等旅游景點聯動,引入串聯各景點的特色旅游公交線路、水上巴士線路等,形成個性化的公交服務補充。
(3)出租車與網約車:建議沿動物園路、江城大道、連通港路北段兩側均設置港灣式臨時落客區,滿足部分游客的特殊需求。
3.3.3 慢行交通品質提升
(1)綠道成環:推進墨水湖綠道系統成環,通過局部線型優化,保障環湖綠道銜接至動物園路慢行系統,形成完整路徑。
(2)慢行接駁:完善江城大道、動物園路慢行設施,完善步行、過街設施,提升慢行品質,保障游客經軌道站到達園區具備良好的出行環境;同時,還需完善自行車停車設施,滿足小眾出行需求。
(1)周邊交通誘導:強化高峰期間道路管理,提前預警與分流;注重引導車輛經東、西側進出口到發,就近停放于對應的停車場。
(2)區域交通管理:節假日高峰期間將進出道路均設置為嚴管路段,嚴格落實動物園路、馬滄湖路、公共通道的交通管控要求,結合實際逐步擴大到墨水湖北路(地面)、漢陽大道、馬鸚路等,形成交通安全保護區;制定突發狀況下的應急保障機制、極端高峰情況下的應對辦法。
(3)其他配套措施:多渠道宣傳,提前預警,引導游客錯峰出行、公共交通出行,避免客流過度集中,緩解交通壓力;結合周邊公共停車場、公共建筑停車場分布,鼓勵將更多的資源分配給動物園使用;鼓勵針對軌道、公交出行游客的門票折扣等。
針對園區交通特性,需分普通日和高峰日進行分類型、分來向的到發交通組織方案編制,同時考慮極端高峰日的交通管制情況,制定應急交通組織對策。人行交通組織則特別強調與軌道站、停車場、墨水湖公園綠道等的銜接要求。
(1)該研究充分借鑒了國內一流城市動物園開發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完整分析了區域交通發展現狀問題和可利用的交通規劃資源,明確了項目合理的功能定位。通過長時間觀測準確掌握了該類項目的交通運行特性,并進行了客觀的交通預測分析,根據交通影響程度,找尋關鍵問題,提出了針對動物園及周邊區域全面的外部交通系統優化措施和內部交通設施供給的相關要求。
(2)經系統優化后,項目出行結構將以“公交+慢行”為主導,對周邊路網的交通影響程度顯著緩解,自身運行平穩,有效支撐動物園的可持續發展。交通優化對策研究是促進項目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該研究基于項目實際條件,合理分析,實現了對項目選址論證和交通改善的雙目標任務,對于城市公共服務場所、機構等項目的改擴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3)該研究是基于對園區發展較高期望的背景下開展的,由于后續項目運營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相關交通優化對策應逐步落實,并需隨著客流增長與交通情況的變化進行合理糾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