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編號:16742419(2022)01001803
摘要:名特優品種備受消費者青睞,市場供不應求,養殖前景看好。2021年,黑龍江農墾震達興凱湖大白魚研究所開展興凱湖翹嘴鲌(Culter alburnus)、烏蘇里擬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和唇魚骨(Hemibarbus labeo)等土著名優魚類為主的池塘生態混養技術研究,畝產量615kg,畝產值3.695萬元,畝效益1.352萬元,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土著名優魚類;生態混養;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S961.2文獻標志碼:A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產品的需求已逐漸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傳統的大宗魚類(青、草、鰱、鳙、鯉、鯽、魴)養殖漁業經濟比較效益下降,漁民增收困難,而名特優品種卻備受消費者青睞,市場供不應求。興凱湖翹嘴鲌(Culter alburnus)、烏蘇里擬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和唇(Hemibarbus labeo)是當前水產養殖很有前途和養殖價值的名優品種,經濟價值高,養殖前景看好[1-3]。近年來,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天然捕獲量十分稀少,人工養殖產量也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市場活體少見,供求矛盾突出。2021年,黑龍江農墾震達興凱湖大白魚研究所在黑龍江省興凱湖水產養殖場進行了興凱湖翹嘴鲌、烏蘇里擬鲿、唇和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魚池塘生態混養技術試驗,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1 材料與方法
1.1 環境條件
1.1.1 水源水質
水源為興凱湖湖水,水質清新,無污染,pH7.0~8.5,符合“NY505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
1.1.2 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5畝~20畝,池深2m~3m,無滲漏,保留10cm~20cm底泥,每畝用生石灰75kg~100kg全池遍灑消毒,10d后加水放魚入池。
1.2 魚種放養
2021年5月6日魚種放養。選擇規格齊整,體質健壯、活潑、逆水性強、體色光亮、無病無傷的魚種。為合理利用水體空間,根據養殖魚類在水體中生活水層、食性的不同,畝放規格為8cm~10cm的興凱湖翹嘴鲌2000尾,畝放規格為5cm~6cm烏蘇里擬鲿和唇各1500尾,每畝搭配放養規格為0.5kg的鰱鳙魚40尾(鰱鳙比例為3∶1)。放養情況見表1。
1.3 飼養管理
1.3.1 飼料質量
人工配合飼料要求使用營養完全的全熟化膨化浮性專用飼料,膨化配合飼料適合魚類吞食,利用率高,能大大減輕池水有機污染和病害,飼料性狀穩定、新鮮(在水中的穩定時間至少在10mins以上,貯存時間在4周~6周以內),粗蛋白含量要在40%以上;動物性飼料最好配備餌料魚池塘,動物性活餌料體長不應大于攝食魚類體長的1/5~1/4。所需營養成分見表2。
1.3.2 投飼
采用馴化投喂方式。根據魚的生長情況選擇適口的粒徑進行投喂,日投飼率為2.5%~3.5%。可根據水溫、天氣、水質、魚的活動情況靈活掌握。一般隨水溫的升高、養殖對象個體規格的增長而增加,要重點保證養殖生產旺季的投飼量,一般在6月~9月投飼量可達全年總量的85%以上。投飼量分配情況見表3。
1.4 水質調節
要想養出高品質的優質魚類,必須適時管好水質。興凱湖水質清新,溶氧量和透明度高,富含有益微生物,在飼養過程中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4.1 及時肥水
在用生石灰清塘蓄水后,及時施好底肥,如肥度過低,可追施生物魚肥,使池水達到適當肥度,一般水質為嫩黃、黃褐色或嫩綠色為好。
1.4.2 適時打開增氧機
7月上旬~8月中旬,晴天中午開2hrs~3hrs,黎明前開機2hrs~3hrs。具體可按“三開兩不開”原則。
1.4.3 按時換水
根據天氣、水質情況,適時加注新水。一般7d~10d加注一次新水,每次加入15cm~20cm,保持池水“肥、活、嫩、爽”狀態。池塘水質要求見表4。
1.5 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觀察水質及魚的生長活動情況,發現異常立即采取相應措施,并做好日常管理記錄。
2 結果
2.1 產量
10月10日起捕,各養殖魚類品種規格、產量見表5。
2.2 經濟效益
通過經濟效益分析,畝產值達3.695萬元,畝成本費2.343萬元(苗種、飼料、水電費、人工、魚肥、池塘租賃等費用),畝效益1.352萬元。
3 討論與小結
傳統的名特優魚類養殖多采取池塘主養或套養模式,但存一些問題,池塘主養存在餌料利用不充分等問題,池塘套養單產低、效益不高。興凱湖翹嘴鲌池塘套養,每畝產興凱湖翹嘴鲌5kg~10kg,每畝增收100元~200元[4]。池塘套養鱖魚,畝產鱖魚3kg~5kg,每畝增收200元~300元[5]。試驗打破了傳統名特優品種池塘主養或套養模式,綜合考慮魚類生活水層、食性和池塘承載量,研究多種土著名優魚類與鰱鳙魚池塘生態混養技術新模式,投喂高蛋白膨化浮性專用飼料和搭配投喂鮮活餌料魚供興凱湖翹嘴鲌、烏蘇里擬鲿攝食,唇利用殘餌,鰱、鳙魚攝食浮生物,解決了傳統主養和套模式資源利用率低、水質易變化、產量低、效益不高等問題。經過一個周期的精心飼養管理,畝產優質魚類600kg以上,畝獲利1萬余元(是其他大宗魚類品種養殖經濟效益的8~10倍),為企業獲得了良好收益。實踐證明,在技術與環境配套的情況下,該養殖模式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必將為漁民增收致富和發展優質高效生態漁業提供新途徑。
參考文獻:
[1]孔令杰,張旭彬,楊秀. 北方名特水產品養殖技術[M].北京:海洋出版社,2020:112-113.
[2]呂曉波,馮立新. 烏蘇里擬鲿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J]. 黑龍江水產,2013,(5):25-27.
[3]周景梅,李杰. 唇魚骨苗種培育的試驗報告[J]. 黑龍江水產,2012,(4):1-2.
[4]高士杰. 興凱湖大白魚成魚池塘養殖技術[J]. 黑龍江水產,2010,(1):37-38.
[5]高慶軍.寒地鱖魚成魚養殖技術[J]. 黑龍江水產, 2020,(2): 44-46.
Study on ecological mixed culture technology of famous native fish such as Xingkai Culter alburnus
Abstract:Famous, special and excellent varieties are favored by consumers, the market is in short supply, and breeding prospects are good.In 2021,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has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pond ecological mixed farming technology with Culter alburnus, Pseudobagrus ussuriensis and Hemibarbus Labeo as the main indigenous species.The yield per mu is 615kg, the output value per mu is 36,950 yuan, and the mu benefit is 13,520 yuan, which has achieved high economic benefits.
Keywords:Native famous fish;Ecological mixed culture;Benefit analysis第41卷第1期2022年2月 黑龍江水產Northern Chinese Fisheries研究報告The research report
第41卷第1期2022年2月 黑龍江水產Northern Chinese FisheriesVol.41? ?No.1 February 2022
作者簡介:叢連軍(1971.9-),男,雞西市農業綜合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名優水產品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