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筆/杜昀書


1940年12月18日,雷鋒出生在湖南長沙縣,乳名“庚伢子”。在舊社會里,這戶貧苦的人家受盡地主壓迫,家人先后不幸離世,不滿七歲的雷鋒獨自掙扎存活。解放后,鄉政府保送孤兒雷鋒免費讀書,從此,他不用再乞討、流浪。雷鋒如饑似渴地學習文化,也將這份恩情銘記在心底,用此后的每一天和滿腔的熱誠去報答。
為了支持國家建設,成年后的雷鋒從湖南到鞍山鋼鐵廠當工人,后又到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20歲時,為響應祖國號召,雷鋒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無論在哪個崗位,他都奉獻了全部的熱情。
凡做一事,必忠一事。雷鋒個子矮小,卻把吊車開得最好;他文化程度不高,卻把出名的“油老虎”改造成節油標兵車。在刺骨的風雪天里,雷鋒主動要求保養車輛,他在野外苦戰八個多小時,終于保證了車輛能夠隨時開動。正是這些平凡而具體的工作實踐,串起了雷鋒短暫卻閃光的一生。
天暖了,連隊里發放夏衣,每人兩套,發到雷鋒的時候,他卻只肯要一套,要求把省下來的交給國家。他的襪子,補了一層又一層,搪瓷臉盆、漱口杯幾乎掉光了搪瓷,也舍不得買新的。有同志不解地問:“雷鋒啊,你就一個人,沒家沒業的,干嗎這樣苦熬自己?”他回答說:“誰說我沒家沒業?我們的祖國大家庭有六億多人口呢。”
雷鋒在火車上為老大娘讓座、打掃車廂、給旅客們倒開水;在刺骨的北風里摘下自己的手套,送給陌生的老太太……人們都說他傻,他卻在日記里說:“我甘心愿意做這樣的‘傻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雷鋒是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
許多人對善良和熱心腸的認知,都是從“雷鋒”這個名字開始的。這個名字本默默無聞,卻在中華大地代代相傳,幾十年過去了,依舊激勵著人們。年年春風里,歲歲吐芳華。雷鋒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雷鋒精神猶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燈塔,不斷放射出奪目的光芒,照亮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在長春市第十八中學,每年的開學第一天被稱為“英俊日”。每到這一天,全校師生都會重溫劉英俊烈士的故事,表達對他的緬懷和敬意。這所英雄的母校被命名為“英俊中學”,傳承著劉英俊烈士舍己為人、甘于奉獻的精神。
1966年3月15日,劉英俊和戰友駕著3輛馬拉炮車到佳木斯郊外執行訓練任務。臨近某公共汽車站時,他駕的炮車的轅馬被汽車喇叭聲所驚,徑直向人群沖去。這時,在炮車前不遠處有6名兒童被嚇得不知所措。千鈞一發之際,劉英俊用力把韁繩在胳膊上纏了幾道,猛力一拉,使驚馬前蹄騰空而起。緊接著,他不顧個人安危,雙腳猛踢馬的后腿。馬突然倒下,車翻了,6名兒童安然脫險,他卻被壓在了車底。由于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劉英俊光榮犧牲,年僅21歲。
他在日記中寫道:“一個人無論是活多長時間,他的死,只要是獻給黨的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那就是無限光榮的、有價值的。雷鋒能,我也能。”
在鞍山,有這樣一個人,他累計捐款50多萬元,資助了多名貧困學生,給數百個困難家庭送去了溫暖、關懷和希望,而自己卻甘于清貧,依然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他無償獻血、捐獻血小板多次,這些血液至少能搶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他是改革先鋒,是全國道德模范,是“當代雷鋒”……他,就是郭明義。

郭明義先后資助了300多名特困學生,為每個孩子帶去了雪中送炭般的溫暖。20多年來,郭明義不僅捐出了一半以上的工資,還無償獻血總計65000多毫升,相當于自身總血量的10倍。他的血液流入無數有需要的人的血管里,幾十本鮮紅的獻血證,是這一壯舉最無言的見證。
“雷鋒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選擇;雷鋒的境界,就是我的精神追求。”這是郭明義的誓言。他總看別人,還需要什么;他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幣、每一滴血都滾燙火熱。他越平凡,越發不凡;越簡單,越彰顯簡單的偉大。
2000年,在云南兒童之家工作的張桂梅看到了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2008年,張桂梅的夢想終于實現,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在學校建校12年的時候,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里走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作貢獻。
為了改善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狀況,張桂梅節衣縮食,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3元,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學生身上。日積月累,張桂梅先后捐出了40多萬元。令她引以為豪的是,她的學生沒有一個因貧窮而輟學。2006年,云南省政府獎勵的30萬元,她全部捐獻給了一所山區小學用來改建校舍。2001年起,她義務擔任麗江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成了54名孤兒的母親。為了孩子們,她全身心投入教學,將病痛置之度外。她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后才去醫院,醫生從她腹腔切出一個超過2公斤的腫瘤。她把數十年的光陰獻給了這片貧瘠的土地,除了孩子們,她別無所求——“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北部、靠近西藏的丙中洛鎮,有一位家喻戶曉的珠海女醫生。2017年3月,她作為珠海市金灣區首批援助怒江的醫生來到丙中洛鎮工作。這里還有很多村落未通公路,出入全都依靠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來的羊腸小道。她和同事們用背簍將心電圖機、B超機等醫療器械背進大山,為村民們提供醫療服務。她就是蜚聲怒江的“背簍醫生”管延萍。
兩年間,她背著背簍,跋山涉水,送醫進山達300多次;散落在丙中洛高山峽谷間的46個村組,她整整走了4輪。兩年多來,除了起早貪黑地給人看病,她還帶領同事上山下鄉免費給村民體檢,對全鎮5143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100%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治愈一個人,脫貧一家人,感動一方人。從珠海到怒江近2000千米,吊橋晃悠悠、山路十八彎,阻不斷管延萍的出診路。她和同事們用“醫者仁心”的無私大愛,為貧困地區少數民族的人們送去了最真誠的援助和關愛。
2020年,中華大地平靜的生活被新冠病毒打破。疫情來襲,更見世間百態。患者堅強求生,醫者負重逆行,善良的人們相互取暖,寒冬之中,人性的光輝融化冰雪。
在疫情中,有這樣一群自愿披上戰袍的人,他們中有不懼生死的醫護人員,有挺身而出的社區防疫人員,有跨國購買口罩寄給家鄉的愛心人士,有不遠千里運來水果蔬菜的普通群眾……不論何時,當人們再次回顧新冠肺炎疫情,必定會被這樣一種壯觀的景象深深觸動:危急關頭,一個個原本最平凡的人,突然綻放出最不平凡的英雄光彩。就是這些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平凡人,卻一起做著值得整個社會銘記的事情:自發參與抗擊疫情,做一名“志愿者”。
在新疆伊犁,“短袖哥”穿著短袖衫、拖鞋,在零下9℃的寒風中徒手爬上四樓,救下一位遇險的孩子,事后稱自己只是舉手之勞;在山東煙臺,一位孤寡老人靠拾荒為生,卻在20多年里幫助一個個貧困學子圓夢學堂……他們原本都是普通人,但銘刻于心的雷鋒精神讓他們做出不普通的善舉。他們用堅守傳遞希望,用行動溫暖人心,他們是傳承和發揚雷鋒精神最耀眼的星,是雷鋒精神仍然存在的最好證明!

我們這一代,是從小聽著雷鋒的故事、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長大的。但在多年后的今天,偶爾也會聽到這樣的討論:這個時代,是否已經不再需要“雷鋒”?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雷鋒,需要他的精神。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承擔起傳承雷鋒精神的責任。
雷鋒作為雷鋒精神的開拓者,中華傳統美德的踐行者,用無私奉獻的精神,用年僅22歲的年輕生命,為中國精神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我們作為雷鋒精神的繼承者,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者,不應該讓雷鋒精神就此塵封,逐漸湮滅在歷史長河中。我們對雷鋒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崇拜、敬仰、懷念的層面,只有用行動踐行,才能讓雷鋒精神永存世間。“斯人已去猶憶影,海棠花開魂依舊”,這不應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應成為勉勵我們積極行動的箴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當有人需要幫助時,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可能無法用自己的能力幫助成千上萬的人,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在校園里隨手關掉教室和走廊的長明燈,熱情地幫助同學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主動幫助父母分擔家務,勤儉節約,不浪費糧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關愛他人,多做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實事好事……只要把雷鋒精神融入我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就能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今天,誰是雷鋒?
在別人需要時伸出你的手,你,就是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