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錫根,劉慶儀,許文順,陳 勇,朱勝彬
1.深圳市鹽田區人民醫院普外科,廣東 深圳 518081;2.深圳市鹽田區人民醫院甲乳外科,廣東 深圳 518081;3.深圳市鹽田區人民醫院急診外科,廣東 深圳 518081;4.深圳市鹽田區人民醫院病案室,廣東 深圳 518081
分化型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minoma,DTC)作為甲狀腺癌最為常見的類型,近年來,其發生率在全球均呈現增高趨勢,但死亡率無明顯變化[1]。DTC是起源于甲狀腺濾泡上皮的惡性腫瘤,臨床表現單一,為無痛性甲狀腺結節、頸部腫塊,其質地堅硬。但隨著病情發展,腫瘤逐漸增大會對臨近器官、組織造成壓迫和侵犯,繼而并發面容潮紅、心動過速、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等癥狀[2]。目前臨床中甲狀腺癌根治切除手術作為治療DTC的主要方式,促甲狀腺激素(TSH)抑制治療則是術后治療首選方法,通過聯合治療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3]。雖然TSH抑制治療效果得到公認,但長時間TSH抑制治療會影響患者機體內環境變化,將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之間的動態平衡打破,從而干擾骨代謝過程,致使患者術后并發骨質疏松癥狀,因此臨床中對于TSH劑量選擇一直存在爭議。針對此現狀,本研究采用對DTC術后患者實施不同TSH抑制劑治療,不僅可以補足甲狀腺激素的生理需要量,還可以降低癌灶增值風險,嚴格劑量的抑制治療可減少不良反應、減少隨訪次數、降低醫療費用及患者滿意度,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以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方法,選擇2019年7月—2020年7月深圳市鹽田區人民醫院收治的符合納入標準的50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每組25例,通過計算機隨機數字分配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25例與實驗組25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56.76±5.97)歲;腫瘤直徑1~4 cm,平均直徑(2.43±0.75)cm。實驗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42~69歲,平均年齡(57.34±4.75)歲;腫瘤直徑1~5 cm,平均直徑(2.53±0.85)cm。兩組患者各項數據對比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診斷標準,且經甲狀腺超聲或甲狀腺ECT(發射單光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診斷為甲狀腺實性、冷結節,術后病理診斷為DTC。(2)既往無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低病史。(3)術后行放射性131I清除殘余甲狀腺組織。(4)患者或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既往行頸部放射治療。(2)術前口服甲狀腺素制劑或口服碘制劑。(3)合并下丘腦垂體軸方面疾病。(4)合并術后并發癥如感染、乳糜漏等。(5)術前合并骨質疏松或影響骨代謝疾病者。
對照組中患者術后131I用量(97.3±122.4)mCi,平均術后131I用量(109.85±12.55)mCi,給予常規劑量TSH治療,選擇左旋甲狀腺素鈉(生產企業:揚子江藥業集團江蘇海慈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0619)2.0μg/kg口服。實驗組患者術后131I用量(97.6±123.3)mCi,平均術后131I用量(110.45±12.85)mCi,給予抑制劑量TSH治療,選擇左旋甲狀腺素鈉2.5μg/kg口服。
(1)觀察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甲狀腺功能改善效果,指導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5 mL,行抗凝與離心處理,應用血清自動免疫分析儀(瑞士羅氏公司Roche Cobas e411)檢測患者TSH、FT3、FT4水平變化。(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生化變化,選擇上海索萊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化試劑盒對血清鈣、磷、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檢測。(3)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心血管及骨骼系統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心悸、心絞痛、心動過速、鈣丟失、骨質疏松等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FT4、FT3水平提高,TSH明顯降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甲狀腺功能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甲狀腺功能情況(±s)
a表示與治療前對比,P<0.05;b表示與對照組對比,P<0.05
組別對照組(n=25)實驗組(n=25)FT3(pmol/L)治療前2.07±0.78 2.41±0.86治療后4.44±1.04a 6.75±1.46ab FT4(pmol/L)治療前11.46±2.86 11.53±2.64治療后19.65±3.75a 25.85±4.44ab TSH(mIU/L)治療前4.09±0.67 4.12±0.75治療后2.69±0.78a 0.19±0.02ab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LP、磷、鈣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生化情況
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例(%)
目前臨床中對甲狀腺癌確切病因仍未完全明確,但認為癌基因、電離輻射、性別、碘攝入及遺傳等影響因素均與DTC發生、發展有著直接關系[5]。據國內、外相關文獻報道,因DTC患者癌細胞表面存在可被DTC刺激受體,術后容易增生或復發,經抑制TSH,則能夠控制術后腫瘤復發[6]。TSH是一種由腺垂體分泌的激素,經由與TSH受體相互結合,經cAMP信號通路對Tg、TPO、NIs水平表達進行調節,從而對細胞增生分化調控,利用甲狀腺反饋性抑制TSH水平,達到抑制殘留甲狀腺癌組織生長的積極效果[7]。
邱海江等[8]研究認為,TSH水平與治療時間存在交互作用,尤其是絕經前女性中、高危患者而言,TSH治療會引發骨質疏松,且絕經后女性影響更明顯,分析原因得知,絕經后女性運動能力降低,自身骨骼重建速率下降,絕經后性激素變化,雌激素分泌減少導致垂體分泌的FSH呈代償性增加,將原有骨代謝平衡打破[9]。因此臨床中對于TSH劑量選擇一直存在爭議。馬超[10]研究報道中顯示,DTC患者行甲狀腺切除術后給予常規劑量TSH對于甲狀腺激素無明顯抑制作用,可能誘發甲狀腺特異性蛋白表達水平增高,促使殘留甲狀腺腫瘤組織增生。而給予抑制劑量用藥干預后則提示TSH水平降低,FT3、FT4水平增高,表明TSH抑制治療有助于幫助患者術后甲狀腺功能維持在亞臨床甲亢狀態,降低癌灶增殖風險[11]。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對DTC術后患者實施抑制劑量TSH治療,可明顯改善甲狀腺功能,對于避免腫瘤復發,降低病死率有著積極作用[12]。本次研究中,與治療前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FT4、FT3水平提高,TSH明顯降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LP、磷、鈣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并且組間對比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采用對DTC術后患者實施抑制劑量TSH治療,不僅可以補足甲狀腺激素的生理需要量,還可以降低癌灶增殖風險、降低骨骼系統不良事件發生風險,避免腫瘤復發,降低病死率等優點,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