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萍,代 敏,張嘉怡,趙曉娟,賈長虹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二區,河南 鄭州 450000
頸椎病主要是由于炎癥、外傷及勞損等因素導致的頸椎椎體及椎間盤、附屬結構退變等病理性改變的復雜疾病,在臨床上具有極高的發病率與患病率,主要常見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年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頸椎病發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這與現代人生活習慣以及工作學習壓力增大具有密切聯系[1]。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較為常見的類型,其癥狀主要源于神經根受壓迫或其他刺激,患者多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頸肩背部疼痛、上肢疼痛及麻木無力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以及精神心理狀態均具有直接而嚴重的影響[2]。牽引治療是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與體征的重要方法,其可改善頸椎平衡狀態、增大椎體間隙,從而達到緩解神經根壓迫的狀態[3],中醫應用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方法較多,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中藥方劑內服、外敷、針灸刺激、手法推拿以及中藥熏蒸等,不同方式治療效果與預后結局存在一定的差異,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熏蒸配合牽引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的6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接受傳統牽引治療及手法推拿,觀察組34例則在牽引推拿治療基礎上進行中藥熏蒸治療。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27~62歲,平均年齡(45.27±7.59)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2.85±0.75)個月。觀察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25~59歲,平均年齡(45.85±8.06)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2.77±0.62)個月。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經臨床癥狀與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滿足牽引推拿治療指征,能夠積極主動配合臨床治療。排除標準:其他類型頸椎病,頸椎既往外傷史、手術史,惡性腫瘤或骨轉移,精神疾病,不能耐受治療,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對照組接受傳統牽引治療及手法推拿,牽引治療采用日本歐技OL-2 000型坐位牽引機進行牽引治療,患者自然坐直并保持全身放松,牽引時應避免患者與牽引機產生對抗,前傾15°,根據患者年齡、性別實際病情設定牽引力6~15 kg,以患者自我感覺舒適為宜,采取間歇式牽引方法,持續前因時間99 s,間歇時間5 s,每次牽引20 min,10次牽引為1個療程。手法推拿采用坐位推拿,于患者頸肩以及患側上肢進行推拿,整個頸肩部及患側上肢滾法治療2 min,后在后溪穴、合穴谷、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小海穴、肩井穴、患病階段的夾脊穴、風池穴進行點穴治療,每穴60 s左右,力度由輕至重,緩慢點按,以出現酸麻脹痛為宜,后從下壁至頸部進行彈撥手法治療,彈撥是與治療部位軟組織呈垂直狀態,尤其對病變節段的彈撥,達到充分放松目的,每次治療20 min,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觀察組則在牽引推拿治療基礎上進行中藥熏蒸治療,牽引推拿治療方法同對照組,中藥熏蒸方藥為麻黃15 g、芍藥30 g、黃芪30 g、灸甘草30 g、川烏15 g、紅花30 g、川芎30 g、牛膝15 g、雞血藤15 g,由醫院藥劑科加工至粗粉,塑封備用,采用醫院SY-950型中醫熏蒸儀進行治療,將藥物置入治療儀藥袋內并注入清水,調節熏蒸溫度40℃左右,選取雙側頸夾脊穴、肩井穴、風池穴以及外關穴作為熏蒸主穴,選擇合谷穴、后溪穴、大椎穴作為配穴,將治療儀藥浴袋置于患者特定穴位附近,觀察患者皮膚狀態及藥霧的濃度,若出現不適感可減少川烏的用量或終止治療,每次治療25 min,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療程間隔1~2 d。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計算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各中醫證候積分,主要癥候有疼痛、活動受限、肢體麻木、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分數越高表示癥候越嚴重,根據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減分情況評價患者治療有效率,其中顯效為自覺癥狀、體征消失或明顯減輕,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70%,有效則為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癥候減分率30%~70%,無效則為未達到上述治療標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范圍0~1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并根據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評價患者頸椎病癥狀、體征、工作生活能力,分數越高表示頸椎病治療效果越理想。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效果情況 例(%)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34)對照組(n=34)t值P值治療前6.85±1.62 6.61±1.58 0.265>0.05治療后1.73±0.36 2.89±0.15 3.047<0.05 5.892 4.052<0.05<0.05 t值P值
兩組患者治療前癥狀、體征、工作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明顯提升,但觀察組治療后癥狀、體征、工作生活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評分情況(x?s) 分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一種病情較為嚴重、治療難度較大的頸椎病類型,臨床上通常采用外科手術療法以及保守藥物、物理療法治療,其中手術治療風險大且費用高,治療后復發風險較高,患者出于恐懼以及醫源性損傷等多重因素影響導致其對外科手術治療方法接受度并不高,而保守治療是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通過緩解病情進展、改善頸椎病理狀態、促進頸椎損傷反應的修復,達到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癥狀與體征恢復的目的[4-5]。目前臨床應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保守治療方案有藥物療法、物理療法等措施,其中頸椎牽引技術是目前臨床公認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有效的物理治療方法,通過合理的頸椎牽引措施能夠在治療期間直接、有效地限制患者頸椎活動,通過增大椎間隙以及椎間孔從而緩解神經根受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與體征,并通過持續的牽引治療有助于患者頸椎正常生理曲度的恢復,對改善患者頸椎滑膜嵌鈍等癥狀具有一定作用,同時通過牽引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病變節段及周圍的血液循環,達到促進組織水腫與炎癥消退的目的[6]。而手法推拿則為中醫治療頸椎病的傳統療法,通過特定部位的按摩與刺激促進局部血液流變學的改變,改善經絡氣血運行狀態,促進血液流動,改善組織代謝和血管神經,緩解組織炎癥和水腫,進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7]。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疼痛以及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癥狀、體征、工作生活能力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中藥熏蒸聯合牽引推拿能夠進一步提升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改善患者疼痛癥狀與頸椎病體征具有積極作用。
在中藥熏蒸方藥選擇方面本組研究采用的是《金匱要略》中的烏頭湯,其中川烏具有驅寒除濕的功效,麻黃可通陽行痹,芍藥甘草可開痹通脈,紅花可活血化瘀,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雞血藤、牛膝可補氣活血、舒筋健骨,白蜜處理川烏獲取烏頭可降低烏頭毒性,主要合用共奏散寒祛濕、祛風止痛、活血化瘀、舒筋健骨之功效[8-9]。而在熏蒸選穴方面通過藥物熏蒸刺激夾脊穴有助于臟腑氣血的調節,熏蒸風池穴可發揮祛風散寒的功效,熏蒸合谷穴、大椎穴具有活血化瘀、舒經通絡的效果[7]。近年來隨著中醫藥技術的不斷推廣以及與現代醫療技術的有機結合,中醫藥療法在頸椎病臨床治療中具有廣泛的應用與良好的前景,中藥熏蒸是中醫外治的常用方法,不斷有學者通過聯合中藥熏蒸療法達到治療頸椎病的目的,通過對特定中藥方劑的熏蒸處理進行外治,可將方藥中的有效成分形成霧化的小分子[10],在適宜的濕熱環境下提高人體局部吸收速率,改善局部因供血不足產生的麻木、肌肉萎縮癥狀,中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有效促進病變節段周圍軟組織血流豐富程度,緩解因神經根壓迫產生的一系列肢體麻木乏力癥狀[11],對特定穴位進行熏蒸也可輔助發揮活血化瘀、舒經通絡的作用,中藥熏蒸聯合牽引推拿可快速、有效促進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癥狀與體征的消退,恢復患者正常工作生活能力,并且中藥熏蒸采取低溫熏蒸的方法,安全性與可靠性相對較高,對患者基本無任何限制,且治療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不適感,治療方法簡單、方便,治療費用相對更為低廉,通過聯合治療方案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頸椎牽引推拿治療時間,因而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對中藥熏蒸療法的接受度與依從性均較高[12-13]。
綜上所述,采取中藥熏蒸配合牽引推拿方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顯著提升癥狀控制效果,對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緩解頸部疼痛具有積極作用,具有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但本組研究仍存在一定缺點與不足之處,如納入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量相對較少,可能對結果結論的客觀性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并且本組研究并未針對其它類型頸椎病患者牽引推拿以及中藥熏蒸治療進行研究,這有待于臨床進一步試驗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