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冰偉
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臨床心內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理因素、不良生活習慣都會導致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發病風險升高,其主要表現癥狀包括心率異常加快、呼吸困難、驟發驟停等,嚴重時可能會發生暈厥現象。PSVT的危險性在于影響心臟、腦等器官缺血缺氧,甚至引發急性心衰,或造成猝死,由于PSVT發病突然且發病迅速,以間斷發病或陣發性為主要特征,發病時間無法確定,因此在發病早期就需要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1]。有關PSVT的臨床治療研究[2]顯示,胺碘酮通過延長心肌組織動作電位,可有效消除PSVT發病機制中的折返激動,改善患者生理健康水平,而普羅帕酮同樣具有緩解PSVT的療效,且藥效發揮速率與持久性較高,為結合不同PSVT患者發病情況分析兩種藥物的具體作用,以期提供一種更高效更具安全保障性的院前急救方案,本研究回顧性收集了102例PSVT患者資料,統計并對比胺碘酮、普羅帕酮的急救效果,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收集鄭州大學人民醫院2019年4月—2020年9月接受院前急救的102例PSVT患者資料。納入標準:根據相關診斷標準、心臟彩超、心電圖及臨床病理學檢查等確診為PSVT。發病時長為2~12 h。年齡≥18歲。具有PSVT發病癥狀,如心悸、胸悶不適、頭暈等。排除標準:急救前半個月內未服用其他治療心臟節律紊亂的藥物。心臟植入電子治療儀器。確診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確診神經類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治療依從性差。
根據不同治療藥物分為對照組50例與觀察組52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4.37±9.47)歲,發病時長3~10 h,平均發病時長(6.18±3.74)h;觀察組中男31例,女21例,年齡43~68歲,平均年齡(53.98±9.15)歲,發病時長2~11 h,平均發病時長(6.96±4.06)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醫院急救團隊運送PSVT患者入住醫院前,對照組使用胺碘酮急救,藥品:鹽酸胺碘酮注射液(Sanofi-Aventis France,國藥準字J20180044),用藥方法:靜脈推注,用藥規格:150 mg/次,注射時長:20 min。觀察組使用普羅帕酮急救,藥品:普羅帕酮注射液(黑龍江省格潤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3022200),用藥方法:靜脈推注,用藥規格:70 mg/次,注射時長:10 min。
對比兩組患者急救后生理恢復程度,顯效為基本未見PSVT發病癥狀,且心率轉復平穩,有效為未見明顯PSVT發病癥狀,且心率逐漸下降趨于平穩,無效為PSVT發病癥狀及心率紊亂無恢復跡象,總恢復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對比兩組患者急救前后生理指標恢復情況,具體包括心率(HR)、舒張壓(DBP)、收縮壓(SBP)、呼吸頻率(Rr)等。對比兩組患者院前急救全程狀況,具體包括心率恢復時長、院前急救時長、院前轉運時長等。對比兩組患者用藥后副反應情況,具體包括眩暈、惡心、低血壓等。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總恢復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救后生理恢復程度 例(%)
急救前,兩組患者HR、DBP、SBP、Rr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救后,兩組患者HR、DBP、SBP指標明顯下降,Rr指標明顯上升,觀察組HR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而Rr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急救前后生理指標恢復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急救前后生理指標恢復情況(±s)
組別對照組(n=50)觀察組(n=52)t值P值HR(次/min)急救前168.02±24.51 167.97±25.06 0.010 0.992急救后129.59±9.84 116.39±6.19 8.143 0.000 DBP(mmHg)急救前106.31±3.17 106.29±3.05 0.032 0.974急救后79.32±2.55 78.87±2.33 0.931 0.354 SBP(mmHg)急救前149.06±5.01 149.23±4.99 0.172 0.864急救后117.47±3.20 116.75±3.21 1.134 0.259 Rr(次/min)急救前11.11±0.30 11.19±0.26 1.441 0.153急救后14.28±0.95 15.03±1.51 2.989 0.004
觀察組患者心率恢復時長、住院時長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急救后恢復進程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急救后恢復進程情況(±s)
組別對照組(n=50)觀察組(n=52)t值P值心率恢復時長(h)9.37±3.98 6.99±2.81 3.500 0.001住院時長(d)7.59±2.16 6.07±2.05 3.646 0
兩組患者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用藥后副反應發生情況 例(%)
心臟特有的傳導系統由心肌纖維構成,此傳導系統主要作用為將自發產生的電信號傳導至心臟各個部位,刺激相關心肌進行規律收縮,產生血液循環動力,當這種心電傳導系統出現障礙,就會引發心律失常,即PSVT[3]。一般來說,PSVT發病癥狀并不嚴重,可自行恢復,但由于不同患者身體情況差異較大,部分PSVT患者本身患有其他心臟疾病等器質性疾病,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癥狀加重或無法在短時間內自行恢復,影響生命安全,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4]。過往PSVT急救經驗[5]表明,藥物治療操作精簡、效率更高,但需根據患者具體生理狀態謹慎用藥,較為常用的急救抗心律失常藥包括胺碘酮、普羅帕酮等,其中胺碘酮既可以抑制鉀離子內流以及心房心室等部位的心肌沖動進而緩解心律失常癥狀,又可以拮抗α、β-腎上腺素能的作用等緩解心絞痛,而普羅帕酮可以阻滯鈉離子通道,快速緩解心律失常癥狀,穩定細胞膜與心電傳導系統,減輕心肌細胞自發興奮沖動,使折返激動消失,緩解PSVT,兩種藥物均有各自的療效特點,但相關臨床應用研究[6]發現,藥物療效與用藥時機也具有一定相關性,在PSVT患者院前急救情況下,胺碘酮與普羅帕酮的療效可能會有差異。為進一步證實兩種抗心律失常藥在PSVT患者院前急救的具體影響,本研究回顧性收集了醫院102例PSVT患者資料,根據不同用藥方案分為兩組,統計其治療情況后發現急救后,觀察組總恢復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HR、DBP、SBP指標明顯下降而Rr指標明顯上升,且觀察組HR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而Rr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說明普羅帕酮在PSVT患者院前急救中的療效更為突出,更能改善患者各項生理指標,促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恢復正常,董楠等[7]的相關文獻也證實了這一結論,同時,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心率恢復時長、住院時長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說明普羅帕酮通過提高PSVT患者恢復效率,縮短治療時長,加快出院進程,節省患者住院費用,間接證明其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此外,本研究對兩組患者用藥后發生的各種副反應進行統計分析,最后得出兩組患者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無統計學差異,提示此次急救治療安全可靠性更高,也可能與用藥劑量、患者治療依從性適較好等有關。分析其原因為,普羅帕酮的具體藥理機制在于調節細胞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控制其內流,減少收縮期去極化速度,降低傳導速率,使動作電位間期及有效不應期時間間隔拉長,主要改善心房及心肌傳導纖維,進而緩解PSVT癥狀,其不良反應與降低心肌收縮功能有關,但在控制劑量的情況下,普羅帕酮幾乎不會影響心肌收縮,因此用藥安全更有保障,而胺碘酮主要通過拉長心臟纖維動作電位第3時相的時間間隔控制鉀離子的流通,對房性、結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合并冠心病、心衰等疾病治療效果較明顯,在有關心血管方面的副反應情況較少,其他常見副反應主要包括對甲狀腺、胃腸道、呼吸系統等方面的影響,因此臨床應用需嚴格控制劑量與用藥周期[8]。
綜上所述,在PSVT患者院前急救過程中使用普羅帕酮進行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恢復效率,改善患者各項生理指標,臨床應用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