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 晶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斜視小兒眼科,河南 鄭州 450006
弱視是由異常視覺經驗引起的單眼或雙眼最佳矯正視力低于同齡正常兒童,且不伴有眼部器質性病變的常見眼病,治療不及時會導致弱視加重甚至失明[1]。該病不僅影響患兒本身視覺,還給患兒升學、生活能力等方面造成極大困難,降低了患兒的生活質量。弱視可通過眼屈光度調整、精細作業等方式治療,弱視治療效果與患兒年齡成正相關,早期發現對治療至關重要[2]。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心智、身體發育不成熟,治療形式因個體差異而不同,且存在治療依從性低的問題,影響預后[3-4]。因此,本研究探討強化護理健康教育對弱視患兒遵醫行為及家屬疾病認知水平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1—12月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138例弱視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69例。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觀察組中男37例,女32例,年齡3~9歲,平均年齡(5.59±1.34)歲,左眼弱視30例,右眼弱視27例,雙眼弱視12例,患病時間2~17個月,平均患病(5.63±2.45)個月,弱視程度:輕度26例,重度35例,重度8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34例,年齡3~10歲,平均年齡(5.71±1.62)歲,左眼弱視28例,右眼弱視28例,雙眼弱視13例,患病時間1~18個月,平均患病(5.21±2.02)個月,弱視程度:輕度27例,重度33例,重度9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納入標準:符合《規范弱視的診斷和治療—解讀2017年版弱視眼科臨床指南》[5]中弱視診斷標準:患兒未發生眼部器質性病變,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肝腎功能不全,合并其他眼部疾病,中途退出研究。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給予患兒家長被動式健康教育、咨詢解答,告知治療后注意事項,要求患兒定期回院復查視力,2次/月,維持6個月。觀察組實施強化護理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健康教育小組,由1名眼科主管護士、3名護士組成,護士建立患兒個人信息檔案,詳細記錄每個患兒病情及健康教育內容,小組成員每周開會分析患兒康復情況,共同制定下一步健康教育計劃。(2)入院后,護士收集患兒及家屬年齡、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條件等基本情況,制定相應教育內容,讓家屬認識到弱視治療的緊迫性,對提出疑問的家長進行一對一解答。及時觀察患兒及家屬情緒反應,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邀請已接受弱視治療患兒家屬分享成功經驗,增加家屬對患兒的治療信心。(3)根據患兒病情發展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通過觀看視頻、圖片等方式教育患兒,語氣溫柔、態度隨和,將弱視的危害、治療意義告知患兒及家屬,告知長期治療的重要性,叮囑患兒家屬配合護理工作。(4)在治療期間,定期開展患兒家屬健康教育課程,通過電話、短信通知家屬來院上課,邀請眼科專家針對家屬缺乏的弱視相關知識、疾病危害等進行講解。屈光不正性弱視與高度遠視、散光有關,臨床主要表現為中心注視、無黃斑,弱視程度較輕。斜視性弱視則表現為雙眼視軸分離、不可接受同一物象刺激,易出現復視,叮囑家屬做好患兒治療的監督、配合工作,30~45 min/次,1次/月。(5)患兒心智未發育成熟,自制力較差,并且害怕被小朋友取笑,不愿意遮掩、戴眼鏡,影響治療效果。責任護士應每周更換遮蓋眼球眼罩的顏色、形狀,提高患兒對遮蓋眼罩接受度,并提醒家屬注意對患兒心理指導,尋求學校老師幫助,對積極配合治療的患兒給予獎勵。(6)提醒家屬半個月復查一次,復查時組織患兒觀看弱視治療的視頻、PPT,協助患兒發現自身存在問題,及時改正不良行為,記錄患兒康復情況,隨時調整護理方案。(7)制定飲食規范,飲食以富含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的食物為主,多食蔬果,督促患兒多進行體育運動。
(1)治療依從性。采用醫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評估干預6個月后患兒治療依從性,其Cronbach’sα系數為0.854,重測效度為0.863,包括遵醫囑遮蓋、完成訓練、糾正用眼習慣、戴鏡4個方面的情況,回答選項包括是或不是。(2)家屬疾病認知水平。采用醫院自制的疾病認知度問卷調查干預前及干預后6個月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其Cronbach’sα系數為0.848,重測效度為0.859,包括患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和護理操作4個維度,各維度5項條目,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疾病認知水平越高。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對遮蓋、訓練、用眼及戴鏡的遵醫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遵醫行為情況 例(%)
干預前,兩組患兒家屬疾病認知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家屬對弱視患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護理操作認知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家屬疾病認知水平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家屬疾病認知水平情況(±s) 分
組別干預前對照組(n=69)觀察組(n=69)患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護理操作t值P值7.56±3.15 7.39±3.48 0.301 0.764 11.26±2.81 11.33±3.04 0.141 0.889 7.89±3.41 7.57±3.38 0.554 0.581 7.62±3.22 7.25±3.10 0.688 0.493干預后對照組(n=69)觀察組(n=69)t值P值13.37±4.85 17.68±2.12 6.764 0 14.74±2.26 18.63±1.04 12.988 0 14.64±3.24 17.42±2.15 5.939 0 15.24±2.68 18.35±1.52 8.385 0
弱視疾病治療在短期內無法取得成效,弱視患兒需接受長時間規范化的治療,才能達到治療最佳效果,進而糾正患兒視力水平[6]。由于患兒年齡偏低,自主管理能力差,在長期治療過程中配合較低,對弱視疾病治療產生不利影響[7-8]。
強化護理健康教育是將疾病相關知識與康復技術傳播給患病個體與群體,指導患兒避免危險因素、預防疾病的護理干預措施,以達到促進患者健康的目的[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遵醫率、患兒家屬疾病認知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強化護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弱視患兒遵醫行為,提高患兒家屬疾病認知水平。探究原因,本研究對弱視患兒實施強化護理健康教育,提高患兒與患兒家屬對弱視疾病認知,使患兒家屬意識到主動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協助患兒建立疾病治療信心,能夠提高患兒及家屬對治療的配合度,確保護理工作順利展開。本研究中,護理人員根據患兒及家屬基本資料給予針對性健康教育,將健康教育內容準確傳遞給每個患兒,提高了患兒及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認知度。在強化護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護士說話溫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結合視頻、圖片等形式向患兒介紹病情,增加與患兒之間親切感。采用獎勵的方式鼓勵患兒配合診治,使患兒自主克服治療過程中諸多困難,并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和用眼習慣,通過患兒家屬獲得學校老師的支持,提高了家庭與社會支持,從而改善患兒遵醫行為[10-11]。每月一次的患兒家屬健康教育課程增加了患兒家屬對弱視知識的學習機會,提高患兒居家護理的系統性、持續性,患兒在改善遮蓋、訓練、用眼及戴鏡等遵醫行為后,整體治療過程也得到改善,有利于治療過程順利實施,進而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易于接受疾病健康教育相關內容,同時提高了患兒家屬的疾病認知水平。梁曉翠等[12]研究結果顯示,弱視患兒遮蓋時間長有利于提高治愈率,進一步證明患兒遮蓋、正確用眼等遵醫行為對患兒康復的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強化護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進弱視患兒遵醫行為,并提高家屬疾病認知水平,使治療獲得預期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