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芬
摘要: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方法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農業的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運用信息化設備,增強農業經濟管理的效率。第二部分是,我國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運用信息化設備,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均衡。第三部分是,雖然國家在農業問題上扶持力度大,支持廣,重視程度深,但還是面臨一系列問題。運用信息化設備,增強農業經濟管理的規范性。第四部分是運用信息化設備,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第四部分是,農業管理體系供應鏈長,系統復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整個體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運用信息化設備,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
關鍵詞:信息化;農業經濟;管理應用
農業自古以來是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是我國的基礎產業,經濟支柱之一,對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起著十分關鍵的促進作用。但是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效率較低、發展不均衡、管理不規范,創新力度不夠的問題,并且我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小農經濟”的農業發展模式,也使得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面臨著諸多問題??茖W技術的發展為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因此,信息化可以激發農村活力,促進農業經濟高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1 農業經濟管理中信息化應用的基本內容
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農業教育,作為培養高質量農業人才的根本途徑,只有將農業教育與信息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夠增強農業教育的專業性,培養出實踐能力較強的農業人才,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其次是農業生產要素信息化,農業生產要素的類別眾多,包括自然環境要素等,通俗來講,只要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都可以被成為農業生產要素,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生產要素的精準把控,為實際生產過程中農業從業人員提供決策依據,從而促進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帶動農業經濟發展。
2 當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應用面臨的困境難題
2.1 信息化意識淡薄,信息化基礎薄弱
隨著互聯網絡的迅速普及,我國基本實現了網絡全覆蓋,但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卻依然存在沒有被網絡覆蓋的情況,而農業發展較為較為的地區往往是偏遠的農村或城市郊區,因而,就可能出現農業從業人員運用信息化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的情況。此外,即便實現了偏遠地區網絡全覆蓋,當前大部分農業從業人員是老人,農村地區的多數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謀求更好的發展出路,但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較為逐漸下降,他們通常不了解新興的信息技術,即便有所聽聞,也很難真正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
2.2 農村缺乏網絡技術人才,信息基礎工作水平低
有權威研究結果顯示,既能夠掌握信息化技術,又能夠熟悉農業技術的人才,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都十分短缺,而更多的是,對于網絡技術一知半解的人,他們通常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和訓練,靠自學以及其他途徑了解到與信息化相關的知識內容,無法賦能農業生產。此外,還存在一部分人,即使掌握體系完整的信息化技術,但卻脫離農業生產,無法將二者很好的融合,不僅高質量農業生產工作無法開展,這一部分人在農村,甚至會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而高等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陣地,學習農業信息管理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少之又少,進而形成惡性循環,農村網絡技術人才匱乏的問題始終無法有效解決。
2.3 農資市場的影響
通常而言,城區的農資市場往往較為集中,多存在于城市居民的居住區,但由于鄉鎮居民居住較為分散,農業種植范圍廣泛,因此農資市場也較為分散,無法及時實現不同農戶之間的互聯互通,就不能實時了解農產品價格浮動,面對農產品種植、售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無法有效尋求周圍農戶以及相關部門的援助。此外,由于農資市場的品種多樣,來源渠道較為廣泛,既包括我國本土的化肥、種子,也可能有進口的農作物品種,這些國外進口的農資品種在使用或種植過程中,可能會與我國的土壤、天氣、降水等自然環境條件不相適應,而出現農業生產產量較少的結果,給農業從業人員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農業人員因信息化技術掌握不足,無法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在農業資源購入時存在較多隱患。
3 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方法
3.1 運用信息化設備,增強農業經濟管理的效率
根據權威數據顯示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的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具體數據為:2015年我國農業農作物耕種收綜合及細化率為63%;2016年我國農業農作物耕種收綜合及細化率為65%;2017年我國農業農作物耕種收綜合及細化率為66%;2018年我國農業農作物耕種收綜合及細化率為67%;2019年我國農業農作物耕種收綜合及細化率為69%;2020年我國農業農作物耕種收綜合及細化率為70%;傳統的農業經濟生產力低下,效率較低,農業從業人員從業素質較低,從而對農業經濟發展,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帶來較大的阻礙。信息化設備在農業經濟中的運用大大解放了勞動力,可以幫助勞動力從產值較低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改善農民生活;也有利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發展基礎,可以修正土地,更改土地大小,減少土地撂荒現象,改善土壤性質[1]。
運用機械化設備,播種率與人工相比提高了五倍,土地開墾速度是原來總量的兩倍。信息化設備不僅在種植過程中,有較大的作用,在培育良種,農業產品銷售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現。信息化設備可以設定具體的指標,收集種植數據精準篩選良種,從根源上提高開花率、結果率,從而提高生產率。也可以搭建農作物信息化平臺,可以監控作物生長情況,實施監管,精確澆水、施肥、除草等干預農業生產的時間節點,減少蟲害、旱澇等因素對農業生產產量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豐收。農業產品交易后,可以為農民搭建信息交易平臺,實現農產品直接從土地到餐桌,縮短供應鏈,減少中間環節,節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運輸成本,一方面既可以擴大農民的利益收入,實現助農、扶農、富農;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新鮮、便宜、物美價廉、產地可追溯、質量有保障的農業產品。還可以促進多元種植,發展技術要求較高的經濟作物,例如枸杞、芍藥、樹莓等。還可以搭建農業信息化平臺,構建數據庫,與其他地區的從業人員資源共享;
3.2 運用信息化設備,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均衡
農業經濟管理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包括農業種植,農業產品加工,農業產品銷售等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協調運作的問題,對于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也有重要的作用。而農業經濟管理在我國不同區域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在東部發達省份,一些農田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而在西部某些地區,還在使用原始的耕種,生產效率低,粗放式種植,資源浪費嚴重。引入農業科技和農產品種植技術,實現農業產品深加工才能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很好的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2]。
信息化可以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對糧食等產品進行深加工,加大扶持力度,并且利用微博、微信、直播、淘寶等流量平臺加大對特色產品的選出力度,擴大銷售的范圍和渠道,擴大影響力,實現產業化發展,加大農業產品競爭力。搭建農業產品交易平臺,可以緩解農業產品信息不對稱,提高農業產品的競爭力發展生態農業,解決區域性滯銷的問題,克服運輸困難,以及季節性帶來的銷售旺季短的問題。搭建共享數據庫,實現跨區域應用,可以向優秀地區學習先進、科學的管理經驗、了解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樹立科技示范點、模范區,對落后地區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工作,充分利用學習資源。打造組織服務體系,為農民與先進的從業人員,學者溝通創造機會,共享發展成果?!吧鷳B興則文明興”,利用信息化打造生態農業,減少農業碳排放,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3]。
3.3 運用信息化設備,增強農業經濟管理的規范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權威數據顯示,2005年農業產值為21806.7億元,占國內當年GDP的11.6%,2010年農業產值為38430.8億元,占國內當年GDP的9.3%;2016年農業產值為60139.2億元,占國內當年GDP的8.1%;2019年農業產值為70466.7億元,占國內當年GDP的7.1%。盡管農業產值一直在穩步上升,但在GDP中所占比重卻逐步下降。近年來,雖然國家在農業、農民、農村問題上扶持力度大,支持范圍廣,重視程度深,但還是面臨一系列問題。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產品的質量有所上升,但農業產品存在供給需求錯位,資源錯配的問題。以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生產環節不夠精細,為了追求盲目高產,一味的濫用化肥、導致農殘含量超標,危害消費者的健康。除此之外,當前農業產品消費市場消費升級的趨勢明顯,目前市面上的農業產品很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其原因在于農業產品加工環節少,沒有實現深加工。農業產品深加工可以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挖掘農業產品的潛力,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舉例而言,農業信息化設備的發展,為增強農業經濟的規范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搭建農業產品交易平臺,實現農業從業人員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可以有效緩解農業產品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農業產品的競爭力,發展生態農業,解決區域性滯銷及季節性帶來的銷售旺季短問題;也可以通過信息化科學監管,緩解農藥濫用的問題,做到精準施肥,緩解過度開發和經濟污染問題。從人才培養角度考慮,目前我國農民普遍存在科學文化水平有限的問題,信息化可以為農民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一方面農民可以學習科學的種植方法和理念,另一方面也方便不同區域的農民實時進行溝通交流,從而使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甚至能夠與國際化接軌。在當前農產品市場上,同類產品很多,對農產品,農業資源的挖掘不夠,農產品附加價值低,沒有很好的挖掘市場需求,應定期組織學習,傳遞信息。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信息化技術、衛星監測技術等對農田情況進行監督管理,通過網絡技術分析出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以及水肥狀況等,實現種植過程全方位監控、精細化管理[4]。
3.4 運用信息化設備,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
農業管理體系供應鏈長,系統復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整個體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信息化過程可以幫助農業管理進行系統優化,也有助于幫助農業管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2011年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為1.79萬元/人;2016年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為2.96萬元/人;以山西省這一農業大省為例,2011年山西省農業勞動生產率為0.99萬元每人;2016年山西省農業勞動生產率為1.17萬元每人;這其中的突破離不開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的創新[5]。
2020年農業產值為78466.7億元,在農業產品交易方面,可以就創新交易模式,舉例而言,消費者可以通過“認領的”方式“領養”一顆果樹,追蹤果樹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從而實現種植過程、消費過程的公開透明,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提高農業產品質量,提高消費者的消費體驗,也能夠增加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此外,也可以促進農業產業和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如農業和旅游業、農業和教育行業等,當前迅速發展的“農家樂”“生態游”“研學游”等新的旅游模式就是很好的示范,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活壓力逐漸增大,身體機能也會出現一系列變化,“康養游”也會是新的農業旅游業融合發展方向。搭建農業創新平臺,與學校、公司合作,產業、學業、研究相結合,更好的促進農業的進步。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很火的直播帶貨模式,利用農業創新平臺,促進經濟的發展,改善購物方式,打開農產品銷售道路等。
4 結語
農業對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農業經濟管理中,仍存在眾多難題,需要探索和解決,因此,我們要積極利用信息化技術以及管理手段,加大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打造現代農業,實現區域差異化發展的同時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為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提供新機遇,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楊建芹.農業大數據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實踐[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8):34-35.
[2] 楊芳.新形勢下優化農村財務管理助推農業經濟發展研究[J].農家參謀,2021(16):108-109.
[3] 馬叆琳.農業高等教育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機理——評《農業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21,40(8):150.
[4] 許必莉.試析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5(14):19.
[5] 王玲.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商情,2020(1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