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要:地球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來講,生態環境較為重要。所以,強化保護農村環境,對發展農村經濟至關重要。本文首先研究了目前國內農業農村環境問題,然后探討了導致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問題的原因,最后就如何做好國內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予以深思。
關鍵詞: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問題;建議
目前全社會范圍內已經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尤其是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由于歷史原因,導致目前工作難度大、管理能力不足。本文深度思考當前國內農村環境問題,然后探索導致相關問題的原因,最后就做好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獻言建策。
1 當前國內農村環境問題
1.1 農業污染
我國有幾千年文明史,國內土地資源經過長時間的開發已接近使用極限,因此要想增加產出勢必需要通過使用化肥、農藥、地膜等手段。近些年來,全國化肥、農藥、地膜生產量、使用量連年增長,過量使用化學農藥導致系列環境問題。相關統計表明,相比發達國家化肥施用量,國內畝均使用化肥量較多,化肥會導致土壤、水體問題,污染環境的同時,也導致水體出現有機污染物。同時,地膜的使用雖然增加了農產品產量,但是其分解卻非常困難,對土壤造成嚴重危害。
1.2 工礦污染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鄉鎮企業更加活躍,相關統計表示目前國內共有超2000萬家鄉鎮企業,鄉鎮工礦企業在促進農村人口就業,增加農村人口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加劇了“三廢”排放。有的鄉鎮企業從事化工、印刷、造紙、電鍍、冶煉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由于技術落后,設備不足,管理缺失等因素,導致污染物的排放較多,導致農村農業環境污染。
1.3 生活垃圾
以往農村地區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總體來看排放的污染物并不多。最近幾年,國內村鎮人口不斷增多,規模進一步加大,人們的經濟能力顯著提升,生活垃圾、污水等越來越多。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目前國內農村每年造成2.8億t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則高達90億t。生活垃圾形式多種多樣,成分非常復雜,有餐廚垃圾、塑料垃圾等,甚至還存在諸如藥品、電池等有害垃圾。很多垃圾并未得到有效處理,長時間堆積在一起,出現腐敗變質情況,污染環境的同時,也不斷向地下水滲透。農村地區很多生活污水并未經過任何處理即排往江河湖泊,造成水體污染。
1.4 畜禽養殖
畜禽養殖屬污染物排放巨大行業。相關研究表明,一頭豬的糞便排放量為人類的5倍,牛則為人類的7倍,一頭牛排放的廢水量為人類的22倍。隨著國內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國內養殖業獲得蓬勃發展,農村地區畜禽養殖量不斷增大,其產生的糞便、污水越來越多,糞便、污水在養殖場內堆積,滋生蚊蟲和細菌,污染環境。
2 導致目前農村農業環境問題的原因
2.1 思想原因:環境意識淡薄
從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角度來看,很多農民尚未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對環保的認識不足,定位不準,認為環保是政府部門的事情,與自己并無關系。他們對經濟效益較為關注,自動忽略了潛在對環境的危害。一些農村居民甚至不了解環保法規,有的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而隨意砍伐森林,有的則濫殺野生動物。從村干部的環保意識角度來看,很多村干部更加重視經濟發展,認為脫貧攻堅是第一要務,鄉村振興是頭等大事,并未認識到環境保護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是美美與共之事。這一思想的存在,導致很多村干部在經濟發展中不顧環保法規,采取“殺雞取卵”的方式發展農村經濟。淡薄的環境保護意識導致農村農業環保問題日益突出。
2.2 根本原因: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過度重視經濟發展水平,自動忽略了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的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很多人員僅僅重視眼前利益,在發展經濟上采取粗放的傳統模式,不重視協調發展環境保護和經濟,難以有效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很多農民認為,通過亂砍濫伐等形式可以快速增加經濟手段,加大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可以提升田地產出,進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增加,這些情況的存在,雖然片面增加了田地產量,但是隨之而來的化學污染卻非常大。同時目前很多鄉鎮企業也不重視環境保護,向江河湖泊中隨意排放廢水,再加上生產技術水平低、管理不足、設備簡陋等,導致農村環境污染加劇。最為嚴重的是,很多鄉鎮企業自身從事的則為污染較重的行業,進一步破壞了環境、浪費了資源。
2.3 基礎原因:政府投資嚴重不足、環保設施匱乏
環境保護尤其是農村環境保護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和使用相應的環保設施,在傳統行政管理體制下,國家提供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但是在農業農村地區,類似的公共基礎設施則由農民自行解決,國家僅僅給予相應的補助。在這樣的體制下,行政部門會自覺預算城市環境保護所需的資金預算等,借此有效保障城市的環保資金、基礎設施等,但是在農村地區,導致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待遇,導致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缺乏,嚴重影響了農村農業環保工作的開展。
2.4 體制原因:農村環保機構不健全
目前國內農村環保機構缺失,政府環保組織尚處空白,很多縣域由于資金匱乏,導致在環保局投入的資金有限,其開展工作所需要的監測設備較為落后,雖然很多鄉鎮也設有相應的環保機構,但人員、經費較為緊張,其工作處于無經費、無設備的狀態。鄉鎮政府難以有效履行轄區內環境質量的職責,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環境監測、環境監察等工作尚未開展和覆蓋,這些情況的存在,但是農村農業環境保護工作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
2.5 制度原因:農村環保法律法規缺少
其一,缺少有針對性的農村環境保護法,目前國內《環境保護法》雖然涉及面非常廣,但是可操作性不強,尚未將農村居住環境、環境保護等統一起來。有些法律法規僅僅做出原則性的規定,未給出實施細則。其二,農村環境保護立法層次較低。近些年來,國家環保總局先后頒布了系列針對農村污染的規定,但是上述規范性文件在性質上來講并非法律,而僅僅是規章、決定等,在法律體系中處于較低層次,帶有應急性、臨時性的特點。其三,重要區域、領域內法規空白,比如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噪聲、處理廢水、農村環保設施建設等方面,幾乎沒有相應立法。
3 做好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建議
3.1 關鍵是提升農村人口的環境保護意識
目前很多農村人口并未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對國家出臺的相關環保規章制度不了解、不學習,這些情況的存在,直接導致農業農村環保問題。因此,廣大農村地區應該強化環保教育,通過行之有效的宣教工作,不斷提升宣教的質量和水平,讓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主動加強環保行為,在農村地區形成良好的環保氛圍。對鄉村干部要重點加大環保知識教育力度,讓村干部轉變以往錯誤的經濟發展觀念,認識到環保保護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能夠身體力行的做好環保工作,同時通過相應的措施,增加村干部做好環保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村干部的帶動,提升全體農村人口的環保知識和理念。
3.2 根本是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
農村經濟增長方式決定著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的問題,因此要想從根本上做好農業農村的環保工作,就必須將經濟增長方式予以轉變。其一,在農村地區推廣生態農業,對農業污染有效治理。對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等大力發展,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導致的污染有效防治。在農村地區引入沼氣、節能灶等新能源技術,讓人民群眾清醒的認識到清潔能源的重要性,聯動其經濟效益。其二,控制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污染,有效發展生態養殖。其三,引入先進技術,對農村地區產業結構有效調整,有效減輕鄉鎮企業帶來的環境污染。作為鄉鎮企業,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了解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做好源頭治理工作,極大技術革新,引入先進設備,做好全方位管理工作,有效處理生產中造成的三廢,在生產始端使用環保材料,在生產末端做好污染處理工作。通過對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重點扶持排污較少的產業行業,實現更好的環保工作。
3.3 基礎是加農村環保治理投入
要想有效改善農業農村環保工作,農村環保設施的投入和改善是基礎保障,因為導致農村居民生活污染的是公共產品,因此政府部門應開展統籌工作,尤其是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過程中,應堅持生態環保理念,加大區域內統籌力度,傾斜投入。區域內構建有針對性的財政支持措施,聯合工商企業、農村農業合作社、社會等各方,協調各方資源,優化農村環保治理資金來源,不斷增加環保投入,改善環保設施。目前農村排污網建設刻不容緩,應加快相應的工作進度。同時,垃圾存放點、集中處理垃圾也應盡快建立。在村級設置垃圾存放點并聯動縣級、市級垃圾處理系統,及時做好農村垃圾的處理工作。不斷加大弄農村區域的自來水、天然氣供應及污水處理工作,在區域內統籌協調,共用基礎設施,實現更好的環保效果。
3.4 組織保障:重視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建設 、培育農村民間環境保護組織
在對縣域環境管理機構不斷加強的同時,應該依托鄉鎮環保機構,加大機構設置,做好垂直管理、監督工作,向基層單位尤其是鎮級環保機構賦予更多職能權限,在經費、設備等方面予以重點關注和傾斜,切實保障鄉鎮環保工作機構開展工作所必須的相關設備設施等。同時,還應該積極培育鄉村環保組織,充分發揮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且自我監督的職能,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提升管理效果,發揮管理功效,實現更好的環保治理質量。
3.5 制度保障:獨立農村環保法制體系
法制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對農村環保工作更是如此,如果一項工作缺乏法律依據,那么該項工作則難以長久。因此,這就要求區域需要秉承可持續發展原則,依托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農村地區環保法律體系,保障法律的可操作性,從而系統保障農業農村環保工作的開展,讓相關工作人員工作有法可依。
3.6 積極運用現代科技
我們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在農業農村環保治理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優化治理技術,通過現代技術的使用,不斷提升治理水平。比如,為了更好的轉化農業科學技術,我們可以將科研機構中成熟的農業技術積極推廣,通過科學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的使用,全面提升農業發展水平的同時,降低了水力資源投入和化肥使用。再者,在農村環境保護中引入成熟的環境保護技術,在使用過程中重視新技術的研發和使用,在實際生產中積極推廣,有效開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目前對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深度研究,探尋出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環保措施、手段和技術,通過技術的優化,有效開展農業農村環保治理工作。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目前針對農業農村的環保技術較少,針對性不足,這就要求相關單位必須加大研發力度,通過研發針對性強、適用度高的新技術,實現更好的使用效果,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積極推動科學技術的使用,有效提升國內農村農業環境保護的工作水平和能力。
4 結語
目前國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同時為有效提升農村經濟,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因此在此過程中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環保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問題導向,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措施,開發出良好的環保措施和手段,通過多方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借此實現農業農村領域環保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煜杰,張惠遠,郝亞杰,等. 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思考與建議 [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2019(1):34-36.
[2] 王超.探析環境保護與扶貧開發之間的關系——評《中國農村環境保護與扶貧開發》 [J].環境工程,2021(8):247.
[3] 王亦寧.基于民生和環境保護“雙重目標設定”的農村水環境保護治理資金投入機制研究 [J].水利經濟,2020(2):35-42,82-83.
[4] 胡凱,許航,張怡蕾,等.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模式探討 [J].水資源保護,2017(2):63-66.
[5] 王玉慶.中國環境保護政策的歷史變遷——4月27日在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第五期“中國環境戰略與政策大講堂”上的演講 [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8(4):5-9.
[6] 王班班,莫瓊輝,錢浩祺.地方環境政策創新的擴散模式與實施效果——基于河長制政策擴散的微觀實證 [J].中國工業經濟,2020(8):9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