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霞
【摘要】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也明顯增強,認識到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是保障課程質量的重要舉措。如何使課程資源成為課程發展的堅實后盾,我園在主題式區域活動課程資源庫建設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本文以“主題式區域活動課程”為例,從課程資源開發系統化、使用最大化、管理精細化三方面來談談我們的做法。
【關鍵詞】幼兒;主題式區域活動;課程資源
一、課程資源開發系統化
籌建課程資源庫初期,我們把圍繞主題式區域活動寫的、做的、買的東西都納入資源庫。可是,在后面的使用過程中,可用的、能用的、好用的并不多。我們意識到,課程資源開發要有一定的系統性。作為課程資源庫建設的主體,教師對課程資源要進行分析和判斷,去粗存精,篩選出適宜的課程資源。
(一)依據課程方案梳理文本資源
課程方案是給教師使用的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資源。教師依據課程方案梳理文本資源,把握以下幾點:主題的選取從幼兒的興趣入手,目標的制訂對標《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主題的核心經驗,內容的挖掘源于教師的預設和幼兒的生成,組織與實施呈現教師對幼兒區域學習的有效支持,課程的評價強調教師對幼兒整體的觀察與分析。主題式區域活動文本資源是對教學實踐前后進行的系統梳理。以實踐案例為載體,每個案例含有主題說明、主題式區域活動目標、主題式區域活動內容、主題式區域活動環境、主題式區域活動材料、主題式區域活動電子資源、主題式區域活動觀察指導、主題式區域活動課程故事。
(二)根據課程內容研發實物資源
教師依據“材料即教材”的理念,研發主題式區域活動實物資源包,資源包里有教師自制的主題學具、收集的主題材料、購買的主題繪本等。
1.自制主題學具。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主題內容,遵循學具制作的三大原則“目標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層次性原則”,綜合利用各種物資,制作出操作性強的主題學具投放到區域中。這些主題學具能很好地落實區域學習的計劃和目標,幫助幼兒獲取完整且系統的主題經驗。
2.收集主題材料。教師圍繞主題內容,收集日常生活中既安全又常見的低結構材料,其中,包括自然類低結構材料(如,花、葉子、樹枝、松果、葫蘆、花生、鵝卵石等)、生活類低結構材料(如,紙張、瓶蓋、紐扣、毛線、吸管、棉簽等)和玩具類低結構材料(如,串珠、雪花片、扭扭棒等)。這些低結構材料豐富而生動,在幼兒眼里每一個隨手可得的“東西”,都可以成為課程“資源”。
3.購買主題繪本。繪本在幼兒園課程中具有重要的資源價值,根據主題內容選取有價值的繪本。如,在開展《車子叭叭叭》主題時,隨著主題探究的深入,先后購買了《我的汽車書》《小紅去送貨》《特種車來了》《緊急救援車》《100層的巴士》等18本繪本。這些主題繪本豐富了區域活動,同時也讓繪本閱讀在區域中得到了延續。
(三)基于課程實施配套電子資源
根據每個主題開展的具體情況,建立相應的電子資源包,電子資源包按類別歸納為三種:一是電子文檔資源,主要包括課程方案和實踐案例等。二是音視頻資源,收集和主題相關的故事、兒歌、律動和音樂,以及教師制作的課件、視頻等。三是電子采集資源,教師根據教育活動的需要,把一些難以直接引入幼兒園的資源制作成圖文并茂的教學材料來實現其教育價值。如,開展“符號會說話”主題時,針對社區里各種各樣的諸如停車、轉彎、禁止入內、警務標識等標記,我們用電子采集的方法,把它們拍成照片或者錄像,再放入幼兒園的電子資源庫中備用。
二、課程資源使用最大化
資源只有與教育教學活動聯系起來,被教師和幼兒充分使用,才能體現課程資源的價值。
(一)文本資源共享借鑒
文本資源是課程資源體系建設的有效呈現,是為后續活動開展提供選擇的依據。因此,在開展主題式區域活動時,首先,注重建設和保存系統的課程方案等文本資源,以便于后期資源的梳理、匯總與使用;其次,用好教師設計開發的課程資源,把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探究的問題和活動設計的方案等留存下來,為下一年教師開展活動提供參考;最后,把文本資源用于培訓,如,業務學習時,通過案例《我是美團外賣員》,讓大家了解大一班幼兒在開展“符號會說話”主題時的拓展與外延。案例既道出幼兒對符號和線路探究的興趣繼而衍生出“美團外賣”的游戲情節,又將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觀察分析、回應支持的策略進行了剖析,給大家以啟發。
(二)實物資源物盡其用
實物資源使用過程就是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學習過程,材料蘊含了教育目標。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充分與主題材料互動,從而獲得主題經驗。
1.主題學具。圍繞主題教育目標將五大領域的內容物化為高結構的操作材料,投放到相應的區域中,讓幼兒自由選擇、自主操作來獲得與主題相關的知識技能,幫助幼兒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在小班“動物朋友”主題中,在生活區投放《喂喂小動物》這份材料,材料有小兔、小貓、小雞、小花狗及胡蘿卜、魚、蟲子、骨頭。幼兒先把小動物排在線的上面,然后再根據每個動物選擇它們喜歡的食物,對應地貼在動物的下面,邊操作邊說“我請小兔吃胡蘿卜”,在做做、玩玩中幫助幼兒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
2.主題材料。圍繞主題內容投放低結構材料,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性、想象力得以發展。鼓勵幼兒根據每份材料的特性玩出各種花樣,重組拓展玩出各種精彩。例如,春天來了,結合季節開展“美麗的花朵”主題活動,幼兒、家長、教師收集各種不同的花朵,投放到活動區,這些低結構的自然材料可以用于美工制作,也可以用于科學區進行花汁實驗。結合季節投放自然材料,即增加了幼兒的操作興趣,也讓他們對自然物有了全新的了解。
3.主題繪本。將繪本與主題教學有效整合,拓展繪本在主題教學中的運用價值,從而發揮繪本的最大作用,讓主題活動得到有效實施。比如,在開展“蟲蟲、蟲蟲飛”的主題,在語言區里投放了各種各樣與蟲蟲有關的書籍。其中,有一本《克萊利亞神秘消失》的繪本,引發了幼兒無限的遐想和求知欲。從尋“人”啟事的海報開始,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克萊利亞身體的顏色、身體的外形及它最后出現的地方。幼兒根據繪本的信息設計海報,在語言區把克萊利亞的主要特征畫出來,讓周圍的朋友辨認。就這樣一本書,不再是單一的閱讀,它引發了幼兒探究事物學習解惑的心理動態,將書的價值最大化。
(三)電子資源便捷運用
電子資源為教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為了發揮電子資源的最大價值,常把電子資源用于主題式區域活動開展的前、中、后期。用于活動前便于教師備課,資源庫中的活動方案、課件、圖片、視頻等資源都為教師設計活動提供了參考。用于活動中便于教師組織實施,比如,為了減少主題式區域活動團體、入區、分享等過渡環節的消極等待,選擇和主題有關的音樂律動作為環節過渡的一種組織形式,幫助幼兒開心有序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用于活動后便于教師學習培訓,教師通過看視頻、看文本、看教案等方式進行培訓學習,助力教師共研共進、共思共長。
三、課程資源庫管理精細化
課程資源庫的建設需要園所的科學管理,幼兒園應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以“實用、便利”為原則,把課程資源按類別來存放和管理。
(一)做好資源的收集和處理
對于文字資源錄入電腦,轉為電子文檔或通過掃描原稿來保存;對于實物資源進行分類編碼,在實物資源庫中拍照保存對應標識;對于圖片資源,可以直接上傳或通過掃描該圖的印刷品;對于音頻資料可以利用音頻聲音處理軟件等完成音頻的錄制、播放、編輯;對于視頻資料可以利用視頻軟件對視頻進行轉碼和剪切組合。
(二)做好資源的保管和儲存
在主題式區域活動資源庫中,因資源的性質不同導致資源存儲的方式不同。紙質版的文本資源和實物資源儲存在實物資源庫,電子檔的文本資源和電子資源儲存在電子資源庫。
(1)實物資源庫。也稱材料室,選擇一個獨立空間的儲存室,按主題分門別類地把實物資源放置在材料柜里,柜子上標明每份材料的名稱、類別,每份材料入庫都會登記造冊,并貼上分類標簽。資源庫里的材料借出、歸還由專人統籌管理,全體教師協同管理。
(2)電子資源庫。開發課程資源平臺,成立課程資源小組,設立后臺管理人員,負責上傳年級組上下學期的主題課程方案等電子文檔和視頻、音頻、課件、圖片等電子資源。課程資源平臺連接電腦和打印機,方便教師參考和下載。
(三)處理好已有資源和新生資源的關系
雖然納入資源庫的資源基本上是優質資源,但使用的人和作用的對象不一樣時,所達到的效果也會不一樣。因此,在實施主題式區域活動課程時,以資源庫的資源為基礎,但更要求教師從已有資源的使用者轉變為研究和觀察幼兒的反思者,不斷地生成原創的課程資源。加強新生資源的開發,才能使資源庫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孫薔薔.園本課程資源庫建設:何謂、為何和何為[J]幼兒教育導讀,2020.
[2]孫琴干.既有資源的有效利用[J].幼兒教育,2018.
[3]虞永平.幼兒園課程建設的理念和思路[J].當代學前教育,2020.
[4]周云.有“米”之炊讓教育更快樂—幼兒園資源庫的創建[J].山西教育(幼教),2017.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