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本文根據“冬至”這一節氣設計活動課程,從活動背景、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及活動總結與反思五個方面闡述“二十四節氣”文化活動課設計思路,旨在通過活動使學生理解“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所蘊涵的文化內涵,發展中華“二十四節氣”文化精髓,培養當代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關鍵詞】冬至;“二十四節氣”文化;活動課案例
一、活動背景
(一)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以學習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重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各環節,增強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
“二十四節氣”在2016年申遺成功,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內容也被各科教師引入教學與研究中。德育工作中要推行生活德育,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引領。開展結合僑鄉特色的冬至節氣地域文化活動課,培養學生合作、探索、思考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知鄉愛鄉、崇德向善的優秀品質。通過 “二十四節氣”課程的開設與實施,引導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傳統文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活動目標
(一)結合地理、物候知識了解冬至的來歷。
(二)了解南、北方冬至日習俗上有差異,了解中山南區冬至習俗。
(三)了解數九寒梅圖和數九詩的精神含義
(四)感悟冬至節氣文化里隱含的傳統文化之美
(五)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品質,主動自覺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活動準備
(一)學生全面搜集整理有關冬至節氣的知識。
(二)學生與家長一起制作冬至節氣的美食,拍照或錄制視頻。
(三)聯系部分有條件的家長準備一些活動課當天需要的冬至特色食品,注意兼顧南北方的差異,并有意識地挑選幾位中山南區本地家長準備本地特色食物。
(四)提前完成冬至節氣問卷前測,統計數據。
四、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學生主持人朗誦《二十四節氣歌》
2.指名學生回答“二十四節氣”的作用,強調“二十四節氣”的地位
3.引入冬至節氣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倒數第三個節氣,冬至到白天短,夜晚長,為什么?
(二)冬至探秘
地理教師結合天文、地理知識生動形象演示冬至到來晝短夜長的原理,講解相關物候現象。
(三)天南地北聊冬至
來自北方和南方的教師、家長交流冬至各地習俗上的差別:1.教師介紹廣東各地冬至美食。2.南方家長代表結合自己的經歷講述冬至習俗:吃茶果、吃糯米飯、祭祀。讓學生走近父母童年的生活,拉近家長與學生的距離,增進彼此的感情,感受時代變遷之美。4.北方家長代表介紹餃子樣式、寓意、冬至為什么吃餃子及自己在老家過冬至的習俗。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氣文化的認識,感受文化的多樣性,感受不同地域之美,培養民族自豪感。5.南方家長代表特別講述中山南區冬至風俗習慣上的不同,感受中山南區僑鄉特色文化。6.學生表演各地數九歌。感受古人智慧,體會文化的多樣性之美,鍛煉學生上臺的表現力,提升學生心理素質。7.學生、家長、教師共享冬至美食。“民以食為天”,活動前家長與學生共同制作冬至美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融洽了親子關系。活動中,不同地域家長提供的特色美食,讓學生領悟農耕文化下中國人創造性的將飲食與節氣融合,“不節不時”,中國傳統節氣、節日中的飲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印證,深刻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和精神內涵。8.學生表演中山市南區特色冬至娛樂節目《馬家槍》。近距離感受中山南區僑鄉特色文化。9.外國也有冬至嗎?英語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認同并尊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四)消寒活動悟冬至
1.九九消寒字
清宣宗曾經下御指命令制作“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圖,圖里一共有九個字,每個字有九畫,人們將這個圖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日開始,每天填一劃,經過八十一天就填完了整幅圖,以此消遣和打發冬日漫長的時間。后來,這種玩法傳到民間。
2.數九寒梅圖
(1)學生上臺為寒梅圖填色。
(2)教師引導學生領悟寒梅圖的深層含義與魅力。
冬至這一天,人們會在紙上畫一枝素梅,不染任何顏色,梅枝上畫九朵梅花,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合計八十一個花瓣。然后,每天為一瓣梅花染色,八十一天后,素梅全染紅,此時正好是冬天過去,春日融融,柳樹變綠,百花盛開。這就叫做“一花引來百花開”。有時為了豐富色彩,增添趣味,也可以根據天氣情況使用不同顏色來給花瓣染色。
數九的生活,不僅為冬日無聊時光增添了色彩,還考驗著人們的記憶力和持久力。這樣的活動,既計算出了人們度過冬天的天數,也算出了春天即將到來的天數,每給一個花瓣染上顏色,就預示著春天、溫暖、希望離人們又近了一點。
傳統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將自然之美與哲理之美交融。讓人們認識到:人雖然無法駕馭自然,卻可以融合共生。
(五)誦讀聲里頌冬至
學生情景朗誦冬至詩詞三首: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朱淑真《冬至》;范成大《滿江紅·冬至》。
1.學生填寫調查問卷,及時檢查大家對冬至及“二十四節氣”知識的掌握情況。
2.部分學生展示問卷結果。
(七)總結及作業
1.學生齊唱節氣歌。
2.教師總結
①感謝為此次活動無私付出的家長、教師,表揚為活動課做準備的學生,肯定學生在活動課中的良好表現。感恩教育,正面引導,時刻牢記立德樹人根本。
②結束語:冬至日開始,預示著寒冷的大幕正在拉開,也預示著溫暖的腳步一天天臨近,皚皚白雪下隱藏著的濃濃春意,早已悄悄躲在梅樹枝頭,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新的一年即將開始,冬至已到,春天就在不遠的將來。
3.作業:班級學生接力繪完九九消寒圖。
五、活動的總結與反思
(一)一次學科融合的探索
“二十四節氣”文化,在中國上千年的發展與傳承中,做到了多方面的交融,傳統課程,僅就某一方面進行講授,總有意猶未盡之感,不能讓學生全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本次活動課設計課程時長60分鐘,分別有地理、語文、英語、美術教師參與教學活動的組織,課程內容涵括地理、天文、氣候、文學、美術、音樂、武術、美食、風俗等,將多學科進行融合,給學生一次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全面感受冬至節氣,讓學真正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二)一次家校合作的實踐
中國人十分講究“不時不食”,中華節氣文化里很大一部分,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節氣飲食在南北方地域上會存在不同。“二十四節氣”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積極樂觀、敬老孝親、崇尚自然的高貴品格和美好精神世界的體現。對學生來講,通過美食過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是最直接也很討巧的方式。
此次活動課課前準備階段,學生與家長在家一起制作了冬至的美食,親子互動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有助于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本次活動課中,部分家長制作了各式各樣的冬至美食到校,還分別邀請了來自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家長,他們結合自身經歷進行精彩分享,現場回答學生提問,親子間互動頻繁。家長深度參與課堂,是家校合作的一次有效實踐。
設計時,特別考慮到對中山南區僑鄉文化的認識與傳承,土生土長的南區本地家長結合自己小時候的經歷解說南區僑鄉冬至節氣風俗,并有學生展示南區僑鄉特色節目《馬家槍》,是對僑鄉文化的有力宣傳,也是如何將僑鄉地域特色文化融入課堂,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課堂創新性探索。
(三)一次師生共享的活動
活動課前,學生積極準備。唱數九歌的學生,為了將特色方言表現到位,讓活動形式有趣,排練中,她們反復打磨語言,積思廣益,發揮主觀能力性,創造性地表現數九歌內容。活動課中品冬至美食環節,學生將分食物、遞紙巾、收拾垃圾等活動做得井然有序。課堂上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每一環節活動,充分展現了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強班級體凝聚力。
(四)一場有深度的研究
制作了關于冬至中華傳統節氣文化問卷調查,分前、后兩次進行測驗。通過“前測”了解學生對于“二十四節氣”、冬至節氣的知識積累情況,根據學生學情,調整教學目標,取舍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實施教學過程。通過后測客觀、準確了解本次活動課程開展后學生對“二十四節氣”、冬至節氣知識的掌握情況。既是對學習效果的一種反饋,也是師生之間互動的過程,體現了活動課設計的專業性,嚴謹性。
(五)一些不得不說的后續
1.課堂上,數九寒梅圖的解讀,讓學生明白畫數九寒梅圖,不僅為冬日無聊時光增添了色彩,還考驗著人的記憶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力。布置的課后作業——畫九九消寒圖。課程結束后,學生將未畫完的寒梅圖貼在教室的墻上,由一位學生負責,每天指定一位學生涂一瓣。其中一幅,要根據天氣的不同涂不同的顏色。學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了這份工作,即使是遇到寒假,學生也靈活地克服了困難,歷時八十一天,接力完成了寒梅圖,用行動詮釋了什么叫負責,什么叫持之以恒。此舉讓學生將課程中收獲的知識技能,精神上的涵養融入運用到學習生活中,真正感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2.元旦假期收到家長一封長長的郵件,講述自己孩子在利和廣場,看到商場外的圣誕擺設,孩子馬上說:“現在我們都喜歡宣傳西方文化,都沒人知道冬至了,我班專門開設冬至文化活動課,課堂上家長們講述冬至節和自己有關的事很有趣、冬至傳統美食很好吃、冬至傳統節目很有趣、南區僑鄉文化很有特色。”家長感謝教師用一堂形式新穎、內涵豐富的課讓學生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并自覺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捍衛者與傳承者。
(六)需要改進的地方
1.由于時間的,場地的限制,部分環節開展比較倉促,適當調整環節安排,有利于更突出重點。
2.評價的機制可以更多樣化,要注意指導學生總結研究成果,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價值。
3.可根據“二十四節氣”變化,開設系列課程。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