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理妹


一、實施背景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復影響,部分地區的學生在開學時不得不暫緩返校,居家學習。為了讓每個學生在居家時能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數學活動,筆者以項目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借助家庭的環境、物資、設備、家庭人員等資源,開展了家庭項目式自主學習的活動,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家庭環境的資源利用,筆者開展了以“記錄生活中的數”為主題的家庭項目式學習方案,內容選自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生活中的數》,本單元主要是學習100以內的數怎么數、怎么讀數、寫數以及如何比較數的大小。項目在家庭環境資源的支持下,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出發認識數,體會到數是來源于生活,在實踐操作中理解數的概念,發展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實踐等能力。
二、匠心巧思
1.項目設計
學生在小學一年級上冊已經知道了“10個一是1個十”,但還沒有建立起以“十”為單位按“群”計算的概念。考慮到學生居家學習的環境和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筆者對課程內容進行資源調整和重構,設計了《記錄生活中的數》家庭項目式自主學習方案。
項目探究活動中,筆者通過設計多樣化的數數活動,引導學生把認數的范圍從20以內擴展到100以內。一方面,學生通過數生活中的物品(豆子、花生、小棒等),親歷數100以內數的過程,并用不同的數數方法,體會怎樣數才會又快又準。另一方面,通過了解記錄生活中的數的方法,認識計數器的計數原理,學習用計數器進行數的大小比較等探究過程,讓學生運用計數器(到百位)進一步認識學習100以內的數。最后,讓學生制作計數器,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加深對計數器的認識,并總結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方法。(見表1)
三、科學探索
1.情境導入,確定項目
(1)有多少顆豆子?數一數,認一認
師:(播放視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請你準備一些物品(豆子、花生、米粒等),估一估它們一共有多少顆?如果想要又快又準地知道這些物品的具體數量?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生1:數一數就知道了。
生2:可以2個2個地數。
生3:可以5個5個地數。
生4:可以10個10個地數。
數數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數的概念、理解數的意義、發展數感。結合居家學習特點,學生可以把生活中常見的花生、紅豆等事物轉變為數學學習的工具,在數數的過程中感受數數方式的多樣性,可以兩個兩個地數,或是五個五個地數,十個十個地數,等等。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出發認識數,從實踐活動中抽象出100以內的數,體會數數目較大的物品時,可以用不同方式數數,積累數數的經驗。通過動手操作體會10個十是就是100,認識新的計數單位“百”。讓學生在活潑有趣的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數數的方法多種多樣,激發學生數數的興趣。
(2)讀、寫100以內數
師:(出示計數器)你認識計數器嗎?你能否為計數器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呢?請查找資料,并進行線上分享。
生1:計數器上有三檔。
生2:每檔都有10個珠子。
生3:計數器下面標著個位、十位、百位。
……
師:過去我們用小棒擺數,2捆小棒就是表示20,8根小棒就表示8。如果要在計數器上表示出“28”,該怎么撥呢?
生1:要從高位撥起。
生2:在計數器的十位上先撥2個珠子,表示2個十。然后在個位上撥出8個珠子表示8個一,合起來是28。
師:我們已經在計數器上撥好了珠子,接下來該怎么讀數、寫數呢?讀數和寫數有什么規則嗎?請同學們想一想、畫一畫。
筆者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出發,設計了豐富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悟,引導學生理解“數位”“計數單位”“滿十進一”等概念及其實際意義。知道相同的數因其所在的數位不同,代表的意義也就不同。在撥數、讀數、寫數的活動中,總結得出要從高位起,等等。
(3)自制計數器,并進行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師:怎樣比較兩個數的大小?你有什么好辦法?
生1:可以數一數或者畫一畫。
生2:尺子上,越往右這個數越大。
……
師:同學們的方法真多,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如何比較20以內的數。100以內數的大小該如何進行比較呢?計數器除了可以讀數、寫數,是否能進行數的大小比較呢?請你借助家里的物品,自制一個計數器并進行數的大小比較。請同學們將活動過程記錄在綜合學習卡上,并錄制視頻進行分享。
2.居家行動,合作探究
學生在上學期的學習中已了解計數器,知道計數器的功能及應用。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家庭環境里尋找合適的材料,并獨立制作計數器,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學生在正式制作前,需要設想自己自制的計數器是長什么樣子的,需要用到哪些材料,能否在家里找到對應的材料,等等。因此,這一部分的工作,筆者主要是建議學生以家庭為單位,打造家庭學習共同體,鼓勵學生與家庭成員積極合作交流,從最初的構想到最終的呈現都能在家庭成員的共同商討下不斷地完善和解決問題。完成自制計數器后,接下來引導學生借助計數器進行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在實踐操作中讓學生理解如何進行比較和為什么可以這樣比較,并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記錄在綜合學習卡上,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
3.分享展示,互評交流
在交流平臺展示學生的自制計數器和綜合學習卡,組織學生交流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有趣的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在活動中有什么收獲,等等。筆者針對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給學生進行詳細的解析,深化他們對數的比較大小的理解,概括總結比較大小的方法。其次,筆者對學生的成果作品作出評價,同時指導學生互相評價交流。最后,筆者根據學生在項目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過程性評價。
疫情防控期間,家庭項目式自主學習對學生和家長都是一種新的嘗試、新的歷練,它為居家學習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操作實踐平臺。首先,在這特殊的時間段,我們共同努力打造了不一樣的家庭學習共同體。在家庭項目式自主學習中,教師、家長扮演著引導者、指導者等角色,與學生共同探討、合作交流,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促進親子溝通,加深親子關系。其次,家庭項目式自主學習拉近了筆者與學生彼此間的距離。筆者可以通過語音、視頻或者是圖片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分享和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項目成果的分享展示中,筆者給每個學生都提供了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語言組織能力、數學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最后,家庭項目式自主學習也縮短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家庭資源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學生在嘗試著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在自主學習、積極思考中提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羅燕燕